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364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计划

本单元主要包括: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积累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又可以为今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教学的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等于180度,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

难点是能正确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它们的高,并能画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内角和是180度,会根据角和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

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认识三角形

9

5.20-6.3

认识平行四边形

1

6.6

认识梯形

1

6.7

整理和练习

1

6.8

 

备课摘要(七)

讨论内容:

第三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主备人:

王远坤

一、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构建和发现图形的特征。

2.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探索掌握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三、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对几个图形的特征可能会混淆不清。

2.找不准对应的底和高。

3.对三角形的分类会混乱。

四、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营造安静的计算环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

2.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体会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练习中加强指导,特别是生生之间的督促、交流等。

五、教学中我们的点滴见解:

魏峰:

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已经有了三角形的一些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找三角形、画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特点。

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明确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

赵俊娥: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出示几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后,要求学生每次从中任意选3根围三角形,针对学生不同的操作结果,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为什么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从围成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把它们的长度和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结合演示和交流,使学生初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徐敏慧:

三角形的分类。

先出示6个三角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比一比,说说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并讨论可以怎样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

交流时,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分的结果怎样,并通过讲评和比较,形成一致的认识。

于芹: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引导学生找平行四边形、画平行四边形,在让学生初步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再通过交流,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

在此基础上揭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最后,通过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量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距离,揭示底和高的概念。

姜秋菊:

梯形的认识。

先指导学生观察几幅图,说说每幅图中画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抽象出梯形,再让学生画梯形,并说说是怎样画的,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揭示梯形的概念,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王远坤:

复习时,要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本单元所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系统。

魏峰:

“探索与实践”的活动,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图形转换的方法,并结合交流和展示,帮助学生感受图形转换的方法,体会转换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

徐敏慧:

对于练习处理,既要注意针对性,又要强调普遍性。

比如:

90页练一练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直接看图判断,并说说判断的依据,而做操作题时,要鼓励学生画出不同的符合要求的图形,并对不同的画法进行比较。

 

第1课时5月20日NO:

49

教学内容:

认识三角形课本76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

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交流:

你找到的是哪个三角形?

把你找到的和大家交流。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

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

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

三角形有几个顶点?

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追问:

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

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

师提问:

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

你量的是哪条线段?

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

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

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

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

(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

(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追问:

联系图形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名说一说,再集体读高和底的概念。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

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

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强调:

三角形的边必须是线段。

只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3.课件出示:

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强调:

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有3个顶点3个角3条边

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第2课时5月23日NO:

50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练一练第1、2两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

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不是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大家猜测一下,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有没有什么要求或条件?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

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

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围一围,看看是什么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到:

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

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

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

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

4+2>5、4+5>2、5+2>4。

启发:

从上面的比较中,你认为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上面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小结:

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

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

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

(单位:

毫米)

(3)算一算:

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

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

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

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强调:

只要找到有两条线段长度的和不大于第三条,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

交流:

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为什么?

强调: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

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

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第3课时5月24日NO:

51

教学内容: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练习十二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比一比哪些同学掌握的最好。

二、练习指导

1.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让学生按要求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交流画法。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

(2)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让学生按要求依次拼三角形。

指名交流选的图形和拼成的三角形。

思考:

你还能用几块拼成一个三角形?

(3)完成第4题。

出示第4题图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提问:

高一等比小棒短吗?

为什么?

说明:

这里的底和高是垂直关系,我们在认识垂线时已经知道,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以连线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这条高比三角形的边短。

所以这样围成的三角形的高一定比小棒短。

(4)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87+5542×10267×58+33×58

指名板演,让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强调:

简便计算时,要看清楚习题的结构和数的特点,分清是连乘算式还是乘加混合算式,正确运用运算律确定简便计算方法,注意不能混淆运算律,否则就会出错。

(5)完成第6题。

学生量一量,记录数据,思考结果。

交流:

你能说说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吗?

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

它的长度应该在哪个范围内?

指出:

要满足围成三角形的条件,任意两根的长度都要大于第三根,所以第三根的长度应该大于5厘米、小于11厘米。

这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可能是几厘米?

为什么?

(6)完成第7题。

提问:

课本上剪成的是哪三段?

要穿成三角形,按整厘米数剪,最长的边可能是几厘米?

为什么?

引导:

按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最长的边不能满7厘米。

那按这样的想法,还可以怎样剪?

想一想,记录数据。

板书:

6、6、26、6、36、6、45、5、4

说明:

根据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间的关系,按整厘米数剪,最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或5厘米,这样可以确定不同的剪法,穿成三角形。

让学生选择一种剪法,剪一剪并穿成三角形。

(7)完成第8题。

指名学生交流,说明理由。

指出:

以前我们在学习中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今天通过三角形边长的学习,知道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同样可以说明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三、反馈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能说说你在学习中的体会吗?

 

第4课时5月25日NO:

52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提问:

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

、60

、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

90

、45

、45

追问:

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

+60

+30

=180

90

+45

+45

=180

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

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

(板书问题))

二、创设情境:

1.动画演示:

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争大小。

2.揭题。

提问:

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大家可以猜测一下,指名回答。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一样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交流共享

1.量一量,算一算。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

名称

3个内角的度数

3个内角度数的和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

,但一定会接近180

(3)回顾交流。

提问:

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是180

,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

,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

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

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2.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

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

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

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

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

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

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

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

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

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

减一个锐角”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第5课时5月27日NO:

53

教学内容:

认识三角形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n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

怎样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有几条?

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

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画每个三角形的高,师示范画出3个三角形的高。

学生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订正。

提问:

你发现第三个三角形这条底边上的高在哪里?

为什么另一条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强调:

这个三角形里的一个角是第三个三角形这条底边上的高在哪里?

为什么另一条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直角,把直角的一条边看作三角形的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是直角的另一条边。

所以在这样的三角形中,直角的两条边可以看作一组对应的底和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相应的高。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3.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度。

提问:

课本上剪成的是哪三段?

要穿成三角形,按整厘米数剪,最长的边可能是几厘米?

为什么?

引导:

按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最长的边不能满7厘米。

那按这样的想法,还可以怎样剪?

交流:

你想到哪些剪法?

怎样想的?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