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927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docx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学部分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类比法:

水波——声波

3.声速:

声音每秒钟内传播的距离;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15℃时的声速为340m/s,水中的声速为1500m/s,钢铁中声速为5200m/s

4.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应用:

回声定位

5.声速公式:

v=

;s——路程,v——速度,t——时间

6.人感知声音的两种方式:

耳听、骨传导

7.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a、要有声源(发声体);b、要有传播的介质;c、不能离声源太远;

8.双耳效应:

人耳根据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强弱不同等确定声源的方位

9.耳聋的分类:

神经性耳聋(不易治疗)、传导性耳聋(可以治疗,可以借助骨传导)

10.声音分类:

乐音、噪声

11.乐音三要素:

音调——频率——赫兹;

响度——振幅——米

响度——距声源的距离

音色——材料种类、结构

12.人耳的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13.噪声的等级:

0分贝(dB)——人的听觉下限(不是没有声音)

70分贝(dB)——干扰谈话

90分贝(dB)——可以造成危害

150分贝(dB)——瞬间使人鼓膜出血,完全丧失听力

14.噪声的减弱:

a、声源处减弱;b、传播途中减弱;c、人耳处(接收处)减弱

15.声的作用:

a、传递信息;b、传递能量

16.人耳的听觉特性:

方位感、响度感、音色感、聚焦效应

17.超声波的特点:

方向性好(用于探测)、能量高、穿透能力强(用于检测等)、破碎能力强(用于空化、雾化、杀菌等);

声波方向性特点:

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好

第二章光现象

18.光源:

能够(正在)发光的物体。

分类:

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19.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20.日食:

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往地球的光

月食:

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往月球的光

21.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理想)模型法——用几何射线表示光线或光束

22.光速:

真空中为C=3×108m/s=3×105km/s;水中:

C;玻璃中:

C

23.反射现象普遍存在,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可以发生反射

24.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5.反射分类:

镜面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也平行;漫反射——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不平行;

任何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6.几乎所有的光学现象(反射、折射、色散、散射、双折射等)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平面镜:

a、作用:

改变光路、成像;b、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c、成像特点:

物体与像一样高、一样大,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与像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简称“等大、等高、等距、垂直、正立、虚像、对称”)

28.像的分类:

实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又会聚相交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承接接收。

虚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传播途中发散出去,其反向延长线会聚相交形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接收。

29.面镜的分类:

平面镜、凸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组合面镜

30.折射的原因: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1.折射规律: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

32.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光线由传播速度快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慢的物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3.正入射:

在反射和折射中,入射光线沿着法线射向界面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折射角=反射角=入射角=0°

34.同种不均匀的透明物质可以看作许多种均匀的透明物质;如:

不均匀的空气

35.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

36.色散的原因:

同种透明物质对不同色光的偏折本领不同(或认为“不同色光在其中的速度不同”)

37.太阳光分解为:

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此七种色光不能在分称为单色光;白光(太阳光)由此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称为复色光

或认为:

太阳光分解为:

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38.光的三原色(也称为“三基色”):

红光、绿光、蓝光(此三种色光不能由其他色光混合得到,此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合成其他全部色光);等比例混合三原色光为白光

39.透明物对光的作用: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或理解为“透明物体只让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通过,其余色光被它吸收”。

2)无色透明物体能让所有色光通过。

40.不透明物体对光的作用: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或理解为“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光,其余色光被它吸收”。

2)白色物体能反射任何色光。

3)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几乎不反射任何色光。

41.颜料的三原色:

红色、黄色、蓝色;等比例混合为黑色。

42.红外线的显著特征:

热效应

43.紫外线的特征:

1)化学作用强

2)强烈的荧光效应

3)生理作用强

44.光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均为一种看不见的光波,也是电磁波。

45.散射:

细小颗粒对光的反射

46.大气对光的散射的一个特点:

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红光等波长较长的光能传播得更远,而蓝光、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47.透镜分类:

凸透镜:

中央厚、边缘薄;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叫做会聚透镜

表示

凹透镜:

中央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叫做发散透镜

表示

48.相关概念:

主光轴(主轴)、光心、平行光、焦点(F)、焦距(f)

焦距长短——是折光本领大小的标志。

49.实验研究方法之二:

(理想)模型法

将光束理想化为光线,再将光线用几何学中的带箭头的直线或射线表示。

其中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轨迹,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50.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另一侧的焦点

3)经过焦点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平行于另一侧的主光轴

51.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同一侧的虚焦点

3)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的虚焦点射去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与另一侧的主光轴平行

52.照相机:

结构:

镜头为一透镜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

远处的物体在底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使用:

要使像变大,镜头要往前伸靠近物体,同时使暗箱(底片与镜头的距离——物距)变长;要使像变小(扩大拍摄范围),镜头要往后退缩远离物体,同时使暗箱长度变短。

53.投影仪:

结构: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原理:

在屏幕(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4.放大镜:

实质:

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原理: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使用:

让物体处于一倍焦距以内,越靠近透镜,所成的像越小;越远离透镜,所成像越大。

55.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实像:

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会聚相交形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

虚像:

物体所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反向延长后相交形成的,不能够用光屏接收

56.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准备:

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成一条直线依次排放在光具座上;并保证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规律:

物距u

像的特征

像距v

像的位置

应用

正/倒

大/小

实/虚

u=∞

成一个光点(或最小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v=f

异侧

生火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异侧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异侧

 

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异侧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v=∞

 

平行光源

u

正立

放大

虚像

v为负

同侧

放大镜

规律简记: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位于异侧倒,虚像位于同侧正。

57.眼睛:

明视距:

人观察近处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

正常人的明视距为25cm;近视眼的明视距小于25cm;远视眼的明视距大于25cm。

近点:

正常人的近点为10cm。

晶状体与角膜的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晶状体单独作用也相当于一个焦距可以调节的凸透镜)。

视网膜:

相当于光屏,承接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晶状体的焦距调节,使得远近物体都可以成像于视网膜上。

58.近视眼:

原因:

1)晶状体太厚(或者说“晶状体太凸”“晶状体突起程度太大”)

2)折光本领太强

3)眼球前后距离太长

现象:

远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

矫正:

1)佩戴“凹透镜”眼镜

2)激光治疗近视(实质为将角膜“加工”为一个凹透镜)。

59.远视眼:

原因:

1)晶状体太薄(或者说“晶状体太扁平”“晶状体突起程度不够”)

2)折光本领太弱

3)眼球前后距离太短

现象:

近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

矫正:

佩戴“凸透镜”眼镜。

远视眼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体(由于老年人肌肉调节功能变差),所以也称为老花眼。

60.眼镜度数:

焦度:

Φ=

;f——单位为米(m)

度数:

n=100Φ=

;凸透镜为正度数,凹透镜为负度数。

61.显微镜:

目镜、物镜——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成像原理: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公式为m=m物m目

62.望远镜:

分为反射式和折射式

折射式望远镜:

结构说明:

目镜、物镜各都相当于一组凸透镜;目镜的焦距较长,物镜的焦距较短。

原理:

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于焦点附近(相当于将无穷远处的物体拉近)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3.视角:

观察物体清晰程度的象征;视角与“物体本身大小”、“物体与眼镜的距离”有关。

第四章物态变化

64.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

温度计

65.温度计:

作用:

测量物体的温度(常见温度计只能用于测量液体的温度)。

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测温物质为“液体”的温度计的原理)。

分类:

按用途分为: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按测温物质分:

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高温计、光测高温计、蒸汽压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

结构:

测温物质、玻璃泡、细管(对液体体积膨胀起放大作用,细管越细温度计灵敏度越高)、玻璃外壳(起保温隔热作用)及刻度。

(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还有一个缩口)。

66.温度计的使用:

1)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2)估计被测物体(液体)的温度。

3)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4)示数稳定后再读数,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温度计中的凸液面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特别注意:

体温计用前要甩几下。

67.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度,沸水的温度是100度,0度与100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摄氏度,写作1℃;℃为摄氏度的单位符号。

68.温度读法:

18℃读作:

18摄氏度

-23℃读作:

负23摄氏度或零下23摄氏度

69.温度计读法的差异:

平视:

读数准确

仰视:

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小

俯视:

读数相对于真实值偏大

70.宇宙中的最低温度:

-273.15℃;此温度也叫绝对零度;开氏温度的起点。

71.热力学三大温标体系:

摄氏温标(“摄氏温度标准”的简称)、开氏温标、华氏温标;即常说的“摄氏温度、开氏温度、华氏温度”。

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T=273+t;单位:

开尔文,简称:

开,符号:

K

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TF=

t+32;单位:

华氏度,符号:

72.物质的存在形式(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所以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73.温度差的存在是自然条件下热量交换的前提条件,也是自然条件下物态变化的前提条件。

74.熔化:

1)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2)关于定义的说明:

物质初始状态是固态,末状态是液态

3)实验装置:

A.名称:

水浴加热法

B.优点:

能够使物质均匀受热,实验进度便于控制。

C.装置图:

注意事项:

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火焰分为三层,外边一层淡黄色、第二层桔红色、最里边层浅蓝色;分别为焰心、内焰、外焰;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一般使用方法:

a)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b)用石棉网起到均匀受热的作用。

c)如果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减少水、用热水替代冷水等。

E.熔化图像:

F.

4)晶体熔化的条件:

a)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

b)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或“外界继续对它加热”)

75.熔点:

晶体熔化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但是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范围。

76.常见的非晶体:

石蜡、蜂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

77.凝固: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固点:

晶体形成时的温度;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与它的熔点相同。

凝固图像:

78.常见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钨——3410℃

冰——0℃

萘——80.5℃

海波——48℃

固态水银——-39℃

固态酒精——-117℃

79.汽化: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分类:

蒸发、沸腾

80.蒸发:

定义:

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特点:

第一、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第二、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第三、缓慢、不剧烈;第四、现象不明显、

影响因素:

第一、液体的温度;第二、液体的表面积;第三、液面上气体流动的速度。

应用:

蒸发吸热制冷——如:

冰箱、空调、冷库等

81.沸腾:

定义: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的确定的温度;沸点的高低变化与液面上的大气压强有关。

条件:

第一、温度达到熔点;第二、外界继续对液体加热(或者液体继续吸热)

图像:

常见液体的沸点(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银——357℃;水——100℃;酒精——78℃

82.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如:

用久了的灯丝变细了、樟脑丸变小了或不见了。

8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如:

霜、雾凇等。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84.电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85.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86.自然界有两种电荷:

规定——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87.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88.电力线:

其起源于正电荷而止于负电荷;静电场中,电力线不形成闭合曲线;在没有电荷的地方,电力线不会相交。

为了便于区别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箭头的不同方向来区分检验电荷(小正电荷)的受力方向。

不过,箭头的意义并非始于正电荷而止于负电荷,而仅仅表示不同的两种作用。

如图:

89.摩擦起电的原因:

各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显正电性,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显负电性。

90.电荷量(也称“电量”或“电荷”):

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用“Q”表示。

91.静电感应:

当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引起导体内部电荷的从新分布,与带电体异种的电荷被吸引到靠近带电体的一端,与带电体同种的电荷被带电体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另一端。

应用:

避雷针

92.物质都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组成的。

93.(卢瑟福)原子核的核式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体积很小很小位于原子的中心,且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带负电并不停的绕核作高速旋转运动。

94.

95.

96.

97.

98.℃

氢原子核只具有一个质子,已经发现的氢原子核有氢、氕、氘三种原子核。

如图:

4H

5H

  图中红色的球代表质子,蓝色的代表中子。

后两种氢原子核是根据力学的稳定性来判断应该存在的可能性结构。

前三种我就不用说了,想必大家都知道。

后两种分别是4H和5H。

4H质子和中子都处于一个平面,其中中子和质子的相邻连线成120度的角度。

5H中四个中子构成正四面体,质子位于中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