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628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36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 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版高中历史全一册检测打包25套含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我国最早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品种有(  )

①小麦 ②水稻 ③玉米 ④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D.②③

【答案】 C

2.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是(  )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土地制度不断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

【答案】 A

3.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答案】 C

4.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滕州宏道院、滕州黄家岭、邹城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答案】 C

5.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  )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B.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抵御自然灾害的要求

D.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答案】 B

6.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将国内所有的矿产、冶炼、铸造等行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经营,商人不得参与。

汉武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B.保证生产所需铁制工具的供应

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D.保障武器生产以满足战争需要

【答案】 A

8.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答案】 D

9.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10.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明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武元年)诏曰:

“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

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

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明会典》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

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上。

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 

(1)按家庭劳动力多少来分田;重惩兼并者;编定鱼鳞图册。

 

(2)商人数量增加,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

 (3)特点: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12.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四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四,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答案】 

(1)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

 

(2)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第1课时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答案】 A

2.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在(  )

①青铜农具的出现 ②开沟排灌技术 ③除草培土技术 ④沤制绿肥技术 ⑤治虫灭害技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 D

4.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答案】 D

5.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一

     

图二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 B

6.有学者指出,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推到七八千年以前,种植谷子的历史亦然。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权威的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神话传说

C.史书记载

D.科学推断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7.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 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

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第2课时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在某次青铜器文物展览会上,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赢得了参观者的一片赞美之辞。

如果外国参观者向你咨询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何时进入繁荣时期,你应该回答(  )

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 B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答案】 D

3.某剧组计划重拍电视连续剧《水浒》。

作为剧组顾问,你认为下列哪一镜头是不应该出现的(  )

A.某一中年工匠在作坊内用煤冶铁

B.梁山好汉端着青花瓷碗喝玉米粥

C.集市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

D.东京城内夜市十分热闹

【答案】 B

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B

5.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

【答案】 A

6.至今仍被奉为珍品的青花瓷器主要出产于(  )

A.唐朝南方瓷窑

B.北宋五大名窑

C.明朝宣德年间

D.清朝乾隆年间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

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材料二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案】 

(1)官窑:

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

民窑:

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2)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答出三点即可)

第3课时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主要是由于(  )

A.从事交换的人自称   

B.商朝重视商业

C.商朝商业繁荣

D.商朝人善于经商

【答案】 D

2.下列关于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坊市不分开 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③出现夜市、晓市 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B

3.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

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子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赋税

【答案】 D

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答案】 C

5.明清时期我国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市”里

B.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C.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D.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

【答案】 D

6.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

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与黄河流域不同,江南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材料三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等都繁盛一时。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答案】 

(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

第4课时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体现的土地制度是(  )

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封建社会的均田制

【答案】 B

2.秦律规定“私移田界”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秦朝严刑峻法

B.实行以法治国

C.维持井田制度

D.维护土地私有

【答案】 D

3.《大清律例》中记载:

“(雇工与雇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素无主仆名分。

”这说明(  )

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松弛

B.清朝法律代表了农民的利益

C.雇工与雇主地位取得平等

D.雇工与雇主具有共同的利益

【答案】 A

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 D

5.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

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答案】 B

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1)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

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

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第3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品经济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答案】 A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剧增

【答案】 A

3.洋务经济是中国近代新的经济形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推动了近代政治体制的确立 ③利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④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D.①③④

【答案】 D

4.下列对洋务运动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维护清朝统治

B.创建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力量

C.兴办民用工业,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

【答案】 A

5.洋务运动中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压榨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 B

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最初投资人有(  )

①官僚 ②地主 ③商人 ④工场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7.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创办了一些实业。

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答案】 A

8.一战期间,长江流域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

①造船业 ②面粉业 ③纺织业 ④矿冶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

其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  )

①工业结构不合理 ②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

③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④列强卷土重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D

10.与欧洲相比,中国近代化探索初期的历程呈现以下的特点(  )

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 ②缺少工场手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 ③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 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瓷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原,杜绝外耗。

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每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之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二和三,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答案】 

(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

中国的手工业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

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单位:

家)

年份

民国

元年

民国

二年

民国

三年

民国

四年

民国

五年

民国

六年

民国

七年

民国

八年

工厂数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材料四 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

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它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 

(1)现象: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商船云集中国沿海口岸倾销商品。

联系:

使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

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

第9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