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032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docx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课题自2015年7月通过国家课题组立项以来,在国家课题组、县教育局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

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品不断提高,社会上基于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的无节制的追求,对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承载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缺乏社会责任感,违背道德理念,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层出不穷。

这种“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今天的少年儿童。

在中小学生当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缺乏修养,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缺乏追求,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因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了“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旨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培养中小学生完整的人格教育的思想宝库,我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以贯彻执行,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的重要时期,是积淀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基础阶段,做好此项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学生终生的系统工程。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对健康人格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一个社会如果忽略了对健康人格的教育,就会陷入混乱状态。

因此,重视人格和人格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诵读经典可以达到训练定力,增强记忆力,增加识字量,增强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解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兴趣和特长。

(三)概念界定

   1.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美国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在《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

“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

”人格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思想,是人生在世的立足点,是人类从蒙蔽中睁开眼睛的标志,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关键。

2.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格“最高价值”  

国人人格的最高价值基于人道观念,儒家以天道或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天道生物为“德”。

德即价值之所在,可见于现象界的伟大成就。

天道的创造精神在于生物之“仁”和“诚”,这两者也视之为“天理”,其中蕴涵着无偏无私,光明正大,悠远、博厚、高明,乃是最高的善,《大学》称为“至善”。

至善也就代表最高的价值。

 “诚信”为我校展开课题之主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生理学理论

  国学精髓需要专家、老师的整合,并探索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规律及特点来完成教学互动与融合。

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结构、大脑、记忆特点来思考国学精髓的探索。

  2.果维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即根据儿童最近发展需要和联系发展的特点,按年龄、年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

3.《语文课程标准》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

因此,开展“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以“国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研究,逐步达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德性,教学有个性的基础目标。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育校风、学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

1.探究“国学”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实践“自主阅读—熟读成诵—释义拓展—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道德规范的新一代国民。

3.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经典诵读”活动方式,长期坚持,使经典名句沁心入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中小学生行为自律、自立、自强,使人格更加健全、健康、向上;与此同时,通过学生诵读活动面向社会辐射,引起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一)内容

我校按总课题组的要求一至八年级分别采用:

《弟子规》

一年级上

《三字经》

一年级下

《千字文》

二年级上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二年级下

《声律启蒙》(上)

三年级上

《声律启蒙》(下)

三年级下

《论语》(节选上)

四年级上

《论语》(节选下)

四年级下

《孟子》(节选上)

五年级上

《孟子》(节选下)

五年级下

《大学》

六年级上

《中庸》

六年级下

《古文观止新编》(节选上)

七年级上

《古文观止新编》(节选下)

七年级下

《孙子兵法》(上)

八年级上

《孙子兵法》(下)

八年级下

1.如何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2.如何借助国学经典诵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3.探索经典诵读指导课的模式,探求经典诵读与学科整合模式。

(二)步骤

此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5年7—9月,组织申报、宣传、培训阶段;

第二阶段: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实施阶段;

1.制定实施方案;

2.课题开题培训;完成课程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册修定工作。

 3.开展经典诵读、背诵、解读、观课光盘、学唱歌曲等教育活动;

4.进行学校的观摩研讨、交流活动;

5.组织论文、案例评选活动;

6.组织校内的班级、学生评价及阶段总结工作。

第三阶段:

2017年11月,组织结题验收阶段。

1.收集汇总典型生动的案例;

2.收集汇总教师研究过程中的成果;

3.收集汇总教师及班级评价资料;

4.学校组织结题;

5.对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通过家校社会全面合作,创造积极的国学教育氛围,以班级为单位让国学思想渗透在班级文化中,根据不同年级的成长规律与学生的需求,有序的推进。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学习阅读教育理论。

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的做法和先进的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更好更多的途径。

  2.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  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制定计划、开展教学研究形动、进行教学反思。

  4.经验总结法  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二)研究对象  国学精髓、教师、学生、课堂教学。

五、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一)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在课题立项之初,李进立校长做了《我眼中的国学》主题讲座,使课题组老师们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确定了目标,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计划。

学校以课堂创新为突破口,以推广经典教育思想和治学方法为抓手,建立“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的培训机制,学校积极外派授课教师到云南、北京、广州、山东、河北、等全国各地接受培训学习达6人次,接受县级培训、参加国学展示活动达100多人次,镇、校级培训达40多人次。

聆听国学专家国学文化专题报告,引领教师认识国学、亲近国学、感受国学魅力,学习国学的授课理念、方法。

依托“师能提升工程”,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常规,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大比武、多媒体应用技能比赛等,以赛带练。

整体提升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以及教育信息化技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发展;依托“再培训活动”,开展外出教师上引领课、创新课、“国学”同课异构等,着眼特色,着力引领;依托“引领工程”,开展青年教师对比课、新老教师帮扶课、师徒同上一节课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目前为止我校已有县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18余人。

(二)开展调查,了解诵读状况

确定课题后,为了解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是否支持、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的看法以及孩子在家阅读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学生对国学兴趣、国学知识掌握和目前经典诵读情况,我们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诵读还是非常支持的,都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的。

从学生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对国学知识大都不太了解,目前经典诵读数量不多。

根据这一调查情况,我们设计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

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校园围墙外绘制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学校走廊张贴着“文以载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内容的书法作品,楼梯歇脚台处绘制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小故事,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

另外校园广播每天中午操播放国学经典《三字经》诵读。

上下午课间操活动集合时,各班统一读着摆臂走。

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学生做到晨间各班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睡前放松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国学诵读的基本条件。

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校图书室的硬件建设,一是投入资金购买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书籍,以增加经典读本的配备;二是要求各班建立班级读书角,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活动,实现班级学生书籍资源共享。

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为学生广泛而大量地国学诵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如何诵读,学生却心中无底。

为了更好地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

我们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校本指导课。

这节课可以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诗文韵律课、诵读游戏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二是每年级每月举办一次诵读交流会,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好的诵读方法;三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

比如低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诵读方法不同,高年级段则主要通过“读——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诵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诵读经典中最后通过办手抄报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初中生则采用“诵读——交流——品析——悟道”的方法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诵读经典。

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在生活实践、写读书心得等形式中,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五)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如举办学生国学经典手抄报比赛,结合“六一”国学诵读比赛等。

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

黑板报、手抄报展评、集体诵读,吟唱表演、课本剧等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

通过这些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国学诵读的乐趣,国学诵读兴趣、国学诵读热情空前高涨。

(六)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学校着眼于通过发挥激励评价功能,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给学生加“笑脸、小红花”评选“国学经典诵读周冠军”“国学经典诵读大王”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七)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

我们提出“亲子诵读,最美丽的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达成目标,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我们通过“优秀诵读家庭”的评选来展示成果,以真正实现校家和谐的诵读环境。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国学精髓流淌在学生们的心田间激起美丽的涟漪,它让学生找到了经典诵读的乐趣。

还因为课题研究助推了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内涵,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兴趣变浓了,识字量增加了。

  通过实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明显增强了。

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的欲望和热情,每天课间休息时间、上下学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总是饶有兴趣地互相背诵,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编成拍手歌、接龙游戏等,使得经典诵读学习遍及校园。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比如我校一年级孩子一个学年可以诵读《弟子规》,即认识近八、九百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一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近2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四、五年级的识字水平。

还了解了一些多音字,甚至是古今发音不同的字。

例如:

“恶所恶”“名为恶”中的“恶”第一个字:

在现代念:

wù,而第二个念:

è。

学生看到后,产生疑问,老师告诉这是多音字。

所以说,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既学习认识了很多新字,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对完成小学低年级的识字任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克服了低年级识字量大,任务重的困难。

在晨读、赛读、展示等活动中学生无意间完成了识字任务。

(二)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师生的道德情操。

我校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活动,继承经典育人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经典诵读的实践,首先教师的言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言行文明了,举止谦恭了。

教师们时处关注自己的言行,客气的话多了,谦让的举动多了,教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中烙印很深,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为今后的为人处事奠定了基础。

因而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

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学生诵读习惯已形成

  实验前,学生绝大部分是被动地诵读,现在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诵读的良好习惯。

而且诵读的方式在不停的在变化,如拍手读,打竹板读、男女生接龙读,对对子读等。

整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诵读的面逐步扩大,诵读的量不断增加,诵读的质大幅度提高,诵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在诵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在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感悟、应用”。

如学完了《孙子兵法·行篇》后,他们对“自保而全胜”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只有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做好事。

他们也开始关注人物优秀品质,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阅读的目的性增强,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逐步形成了一套诵读体系。

我学校结合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了“一日一诵、一周一课、一月一活动、一学期一展示”的“四个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师生诵读学习的兴趣。

“一日一诵”就是在校内早上课前10分钟的集体诵读。

各班每星期都制定了具体的诵读计划,而且李校长巡视检查,并做了详细的检查记录。

各班采用起立读、拍手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诵读。

在熟练读的基础之上成诵,要求要有一定的韵味,真正体验古文化的意境。

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典,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教室充满古韵,形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周一课”即每周校本课,各班在语文教师的精心辅导下,细心讲解中,学生系统地掌握了诵读的技巧,领悟了经典的内涵。

经典中的人和事成了他们学习的对象,成了正衣冠、孝方贤的镜子。

“一月一活动”即2016年3月份进行了教学设计比赛,4月份进行了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5月份进行了课堂教学比赛,六月份进行了教学案例评比等。

对在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老师和学生学校进行了奖励。

“一学期一展示”即把经典篇目活化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让小学生乐于接受。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经典编排成拍手歌,跳皮筋时的童谣,仿古人诵读,演课本剧,武术等形式,进行汇报演出评选诵读优秀班级和个人,学生和老师更是满怀信心都跃跃欲试想展示风采。

尤其是结合学校每学期的艺术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专项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在“六一”儿童节进行展示,八(三)班《满江红》,分别荣获中心学校第一、三名。

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是国学经典的精神扎根于学生心中。

借鉴第一批国学课题研究成果,在国学课堂中积极实践“自主阅读—熟读成诵—释义拓展—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突出“诵读为主、讲解适度、知行合一”的基本特点。

教师们在熟练应用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如蔡成兴老师的“阅读-感悟-仿写”,殷全寿老师的“诵读-释义-实践”,杨永琴老师的“导学-诵读-了解-运用”等。

(五)学生的人格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经典诵读,我们欣喜地看到,“爱国情”、“亲情”、“友情”、“传统美德”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每周一升旗时,我们能发现学生专注国旗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明亮了。

二是学生的性情变得温和了、举止文雅了,学校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孝敬父母的好学生。

从前娇纵任性的“小公主”、“小皇帝”逐渐变得懂事了,连家长们也直夸“经典诵读”读得好。

三是学生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我们发现如今许多好的行为正逐渐替代着以前不良的习惯。

以前三翻五次要求学生不许乱扔垃圾,可每天还是有学生吃零食后留下的垃圾,而今这种现象却日渐消失,教室里整洁清新了;从前老师要求同学不可在走廊、楼梯口追逐打闹,可每天都看见部分同学在走廊上你追我打,而今,每当同学们迈进校门后,教室里便传来琅琅的书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犹如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接受着先辈们先进的思想。

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

学生在校园里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的随处可见;大部分家长反映:

如今孩子们变得知书达理了、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出门进门向家人打招呼了;主动帮忙干家务活了……。

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更浓了,如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

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于是,说脏话、粗话的人少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他们知道了做人应该多替别人着想。

每当学生损坏公物、不爱惜学习用品、或向家长提出超越家长经济承受能力的要求时,我们就有意识的让学生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由勤俭败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国学经典名句,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受到熏陶,明白要“勤俭”,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现在,多数同学能够爱护公物,珍惜学习用品,在生活中不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也有家长反映:

自从开展经典诵读以来,孩子会关心人了,在我生病的时候,递茶送水、问寒问暖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出自国学经典的名句,让学生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爱同学、爱父母、爱长辈,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言行逐渐增多,中华文明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诵读这些名句,学生懂得了与他人和谐相处,雅言雅行成为校园内的新风尚。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人无信则不立”使学生明白了诚信对个人修身立本的重要性,说话不算话,借东西不换的现象明显较少。

(六)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

“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

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

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

我校自开展了“书香满校园、经典进家庭”的活动,班级集体诵读比赛活动的开展,学习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学生与父母、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

懂礼貌、孝敬长辈、助人为乐的学生更多了。

尤其平时坐公交车时,发现让座的学生多了,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更浓了。

(七)教师教研能力提高了

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我们的教师所上的国学研究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此外,教师通过自主理论学习,外出参观学习,县校的专题培训,学校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等形式,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

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课题组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有多篇发表在省级报刊上,其中汪生顺撰写的《点燃学生创新激情  尝试创新作文教学》发表在《青海教育》上,此外,课题组成员有6多人次获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