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历史苏版ⅱ二轮学案第八单元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13历史苏版ⅱ二轮学案第八单元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历史苏版ⅱ二轮学案第八单元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历史苏版ⅱ二轮学案第八单元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3历史苏版ⅱ二轮学案第八单元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考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
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
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
从蓄发缠足、繁琐的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社交礼仪、历法节日都有变革。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
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
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
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思维升华
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
(1)总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
(2)原因:
①内因:
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②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1、铁路交通
(1)19世纪__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_____位、世界第四位。
(6)在机车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交通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2)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立起比较稠密的公路网。
(二)水运与航空
1、水上交通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2)19世纪70年代初期,______________的成立,首次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
(3)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民用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
(1)电报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思维提升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1)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
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
先慢后快。
(6)种类:
海陆空。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并成为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武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
《____________》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以来
报刊业恢复生机,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创办。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首映成
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3)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与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3)________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影响
(1)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2)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3)不仅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归纳提醒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概况
时间
背景
主要表现
衣
食
住
习俗
交通
通讯
传媒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布洋装
西式饮食
花园洋楼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
上海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汽车进入中国;冯如制成飞机
第一个电报机房;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第一部电话
宣传变法与革命思想的报刊;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山装
断发易服;婚姻自由、文明简约;社交礼仪;改革历法
宣传新文化的报刊
新中国成立后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衣着朴素
食物简单
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
长春汽车制造厂;宝成、兰新铁路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党报党刊;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后
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的决策
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生活休闲、无私奉献
京九铁路、青藏铁路;铁路提速
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电视逐渐普及;中国接入互联网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及阶段特征
1、原因
(1)根本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政治上:
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3)经济上:
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2、特点
(1)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空间、主体(农民和市民)和不同习俗的发展不均衡,在变化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
3、影响:
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
4、阶段特征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的比较
近代
现代
衣
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百姓穿洋衣、洋袜的增多
着装从灰蓝单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西式糖、烟、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
西式住宅增加,民国的高官显贵建造洋房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还实施“安居工程”
行
轮
船
业
(1)列强垄断
(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后,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轮船业的比重下降
铁路
(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汽车
(1)20世纪初出现汽车
(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飞机
冯如制造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复习社会生活变迁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四个时间关键: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2、变迁原因:
“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变迁的根本原因。
3、变迁规律: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4、变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例1(2017·天津高考)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答案 C
审题突破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用公历。
在社会习俗上,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从材料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可知该现象应当发生于1912~1927年。
其他三项均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
因此选C。
例2(2017·浙江高考)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 A
审题突破 注意题干“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
“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的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位,这说明习俗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材料并未反映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A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例3(2017·江苏高考)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
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
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
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表达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审题突破 从图中文字“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可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广告并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其差异表达了性别美观的差异,并没有表达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③④;中国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故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B。
题型突破 情境类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技巧
情境类选择题,顾名思义,即给答题人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答题人从中分析展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反映了哪些信息,从而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
这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是:
首先,抓住时间界限。
无论该题的选项如何变幻莫测,都要紧紧抓住时间界限。
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可能正确,不在这个时间范围内的肯定是错的,如此题中“民国时期”就是关键。
其次,抓住区域界限。
无论选项多么具有迷惑性,都要考虑选项表述是否符合这一区域的实际和题目要求。
再次,抓住材料关键词句,捕捉重要信息,围绕新情境材料的主旨转换问题思维视角,化繁为简,如此题图片中的文字即是关键。
题点
“天宫一号”升空与大众传媒
1、2017年9月30日,中国“天宫一号”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
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
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发射全过程。
这说明()
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B、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
C、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物质生活变迁
2、网络歌词:
“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
”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题点
主干知识——网络普及
3、2017年6月19日,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汇集
近千个如“达人”、“杯具”、“云计算”等
新词的“潮词语录”,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
象”。
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
A、汽车的应用B、网络的普及
C、广播电视的推广D、报纸的影响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社会史观
4、以下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场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巨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题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新闻热点
5、2017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局长”、“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动车‘轻微'碰撞”等,这突出反映了()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总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今年六十五岁的奶奶经常对小孙子唠叨起自己儿时的生活境况,奶奶的唠叨中不可能有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人人一身蓝,购布认票不认人”
C、“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招生”
D、“宁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队”
2、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以下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以下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
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5、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6、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7、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D、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8、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
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
A、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
C、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
D、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9、下图中引起文成公主“千年一叹”的现象是因为西藏地区()
A、交通工具的进步B、通讯工具的进步
C、大众传媒的发展D、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10、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动车组,见证了中国铁路交通的迅猛发展。
与此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表达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趋势
B、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
C、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D、洋务运动时期实现了各省通火车
11、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表达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12、“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网络流行语,它们均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以下有关网络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80年代开始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飞速
B、网络使大众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C、网络赋予人们发言的自由
D、网络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明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0分)
(3)据材料【一】三,指出两位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6分)
14、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内忧外患,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以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醒天下。
材料二2017年谁最红?
小沈阳。
“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
”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的网民。
材料三2017年春晚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这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
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
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刘谦和小沈阳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
(6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二】
(一)1.
(1)80(5)一
(二)1.
(2)轮船招商局2.
(1)冯如(三)1.
(1)②台湾
【三】
(一)1.
(1)中国丛报3.人民日报
(二)1.
(1)定军山(三)1.(3)19943.(3)生活方式
命题探究
1、B2、B3、B4、A5、D
课时规范训练
1、C2、A3、A4、B5、B6、C7、D8、B9、A10、D11、B12、B13、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的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14、
(1)原因: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
主要目的:
宣传革新主张,唤醒民众。
(2)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
主要原因: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电视和互联网的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
(3)原因:
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会上个人追求成功、成名意识的提升;大众媒体生存的竞争;娱乐活动的不断创新;刘谦和小沈阳演出的平民化,贴近了大众的娱乐心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