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842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docx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

1、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

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4.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

做什么论据?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

5、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

6、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

 

7、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

8、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

9、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

 

10、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课时)

1.本文选自《》;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_,后世并称_______________。

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B.①曾益其所不能②曾不吝去留

C.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发于声

D.①百里奚举于市②见山上人烟市肆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A.①所以动心忍性②忍能对面为盗贼

B.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任重而道远

C.①人恒过②国恒亡

D.①管夷吾举于士②百里奚举于市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A、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苦:

(使……痛苦)劳:

(使……劳累)

饿:

(使……饿瘦)空乏:

(使……资财缺乏)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证验,表现)喻:

(被了解)

C、所以动心忍性

动(惊动)忍(坚忍)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作(奋起)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

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

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

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

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简答。

①文中强调人才的主观因素是:

②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

4.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

5.第四段为什么独立成段?

6.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7.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文后习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一词多义:

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

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解释加点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100字左右)

 

2008年浙江金华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6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

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

111

词义

例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3分)

 

(二)刘宣苦读成才

景泰

间,吉安刘公宣

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

……。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

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竤《玉堂丛语》)

【注释】

景泰: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刘公宣:

即刘宣。

发解及第:

(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刘文恭公铉:

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以语使(告诉)B.讶其文(感到惊奇)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5、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6、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3分)

 

第27课曹刿论战(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

辙乱()夫战()旗靡()

弗敢()小惠未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

(4)战则请从

(5)战于长勺

(5)公将鼓之

7)公将驰之

(8)遂逐齐师

3.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

(1)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B.公将鼓之

C.公将驰之D.登轼而望之

5、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何以战B.必以情

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7、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8、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胸怀全局,一切尽在掌握中)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和,其中的“我”是指

2、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4、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6.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7.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

,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勇于探索,乐趣源自思考来)

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你认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第27课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乘车(chèng)恐惧(jù)玉帛(bó)允许(rǔn)

B.曹刿(kuì)车辙(zhé)充盈(yíng)旗靡(mǐ)

C.善于(shàn)登轼(shì)伐鲁(fá)谋略(móu)

D.衰竭(jié)追逐(zhú)推测(cè)败绩(jī)

2.选出恰当的字填在句中横线上。

()

(1)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A见B间C荐D鉴)

(2)小信未徧,神福也。

(A孚B服C弗D扶)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

A.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庄公说:

“衣食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坐在一辆战车上,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

C.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庄公又说:

“祭祀时用的牛羊玉器和丝织品等,我不敢随便编造、虚报和贪污,一定将实话报告给神明。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大国是很难预测的,也许就在那里埋下伏兵。

4.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A.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未可”。

C.即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刻之。

5.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B.《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C.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C.《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3)原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点出作战的时间。

B.点出交战的双方。

C.点出曹刿与庄公对话的背景。

D.点出交战的地点.

3.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侧而描写

5.这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

(迁移能力,滋润求知心田)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

公曰:

“嘻!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

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

“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

“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晏子曰:

“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

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方食方:

正B.终再拜而辞曰再拜:

拜两次

C.进取于君进:

前进D.以振百姓振:

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②言之公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⑥婴闻之⑦以君之赐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B.③⑤C.②⑧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于无日。

”董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

董遇告诉从学者。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

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2)a或问“三余”之意意: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述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战略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表现了曹刿的政治卓见和非凡的军事才能。

请你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话题写一段话。

(100字左右)

 

(2008·密云县)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小惠未徧徧:

(2)彼竭我盈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用原文回答)(3分)

 

第28课干将莫邪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将(gànjiāng) 莫邪(yé)       

B.重身(zhòng)自刎(wěn)

C.汤镬(huò) 踬目(zhì)             

D.乃仆(pú) 捧头(pěng) 

2、给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   )

A.于是,就      B.才     C.终于     D.却

②王即购之千金。

(   )

A.立刻    B.将要     C.即使    D.想要

③客曰:

“不负子也。

”(   )

A.耽误    B.负担     C.辜负    D.负重

④愿王自往临视之。

(   )

A.愿意    B.希望     C.恭谨    D.马上

⑤客以剑拟王。

(   )

A.制订    B.杀人    C.比划    D.计划

3、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王即购之千金

A.吾干将莫邪子也    

B.何哭之甚悲耶

C.为子报之    

D.夫战,勇气也 

4、对“愿王自往临视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希望楚王您亲自过去看一看这个勇士。

B.楚正愿意自己亲自去靠近看一看勇士。

C.恭谨楚王您自己去靠近看一看勇士的头。

D.楚王希望能到锅边去观看勇士的头。

 

(片片红叶,风景这边独好)

(一)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

“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客曰:

“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选择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汤镬(huò)     B.踔出(chuō)

C.踬目(zhì)   D.堕汤(zhuì)

2.下面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乃勇士头也(是)    B.王如其言(按照)

C.是必烂也(这)    D.客以剑拟王(用)

3.对“当于汤镬煮之”的“于”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从……           B.被……           C.在……           D.自……

4.对“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客”这个人?

(二)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