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稿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65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域经济稿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县域经济稿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县域经济稿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县域经济稿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县域经济稿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域经济稿件.docx

《县域经济稿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稿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域经济稿件.docx

县域经济稿件

县域经济稿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特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

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

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

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回良玉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要着重做好六个领域的工作。

包括: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尝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县域金融改革,缓解农民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大力改善县域投资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等。

回良玉还表示,要扩大大中城市的产业向县域转移的规模,打破行政界限,逐步形成县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的格局。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

“我国的县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东部沿海省份,县域经济呈现出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归纳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途径、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

  

    二、基于产业驱动视角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来审视,既然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面临县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选择,那么以县域所拥有的优势为依据划分县域经济的类型,可能更有现实针对性,至少对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据此,我们参考了季建业等的研究成果,把县域经济分为四类,即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并细分为若干亚类。

主要关注点是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但也内在地包含了劣势的分析。

  

  

(一)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

  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是指已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县域。

即在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无论从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已占主导地位。

农村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乡镇工业蓬勃发展。

  工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可以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1)大城市依托型工业化。

其主要特征是发挥距大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利用城市科技、人才和产业基础,围绕城市产业延伸配套需求、鲜活农副产品需求发展工业和高效农业;承接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兴建工业园区、开发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工业聚集,同时深化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湖北仙桃就是借武汉之力壮大县域经济成为该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它的发展定位是“产业轻结构、经济外向型,当好二传手、融入大武汉”。

(2)内生型工业化。

以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为代表。

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

其典型为全国百强县“状元”江阴。

东邻上海、西望南京的江阴以沿江开发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在打造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中,江阴对沿江地区实施立体型开发、放大性开发、可持续开发和联动式开发,把沿江制造业载体做得更大,重点打造钢铁、车船、石化、包装材料等具有临江产业特色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和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把一些小型的配套企业向腹地延伸和发展,形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

同时,以资本运作推动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

目前,江阴上市公司达14个,累计募集资金达73亿元,为江阴经济快速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2003年,江阴财政收入68.6亿元。

他们不仅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

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

温州家族式私营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使每个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形成强大的企业品牌群,进而结成强大的行业或产业品牌优势。

最终汇集成区域品牌优势。

大量的企业聚集群加之合理的分工协作,以及对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产生诸多协同优势。

它们的经济成就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和产业基础。

苏南通过大力发展乡村集体工业而使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这一路径形成的原因在于:

以地方政府或集体出面兴办企业能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和支持;发挥政权的资源组织力量及信誉,可迅速形成生产力;乡村两级有一定的农业和工业积累,而民间基本上没有资本积累;这些地区传统上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具有丰富多样的家庭手工业和传统小工业,具有兴办实业的文化传统。

当然,在经济地理位置上,苏南地区临近上海等大城市,后者在技术、人才、产业方面的带动辐射,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苏南模式在发展中需要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投资主体单一、集体负债率高等问题。

温州模式是自下而上,依靠区域内个体、私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

它实现了两个结合:

一是区域内的个体私营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流通服务业的自主发展,与劳动力走出区域在全国和世界各地进行加工、服务搞外向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工业、流通服务业与小城镇聚集相结合。

该模式的主要成因是:

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可用资源少,交通条件差的特殊不利条件;传统的经商意识,吃苦创业的精神;敢于突破政治和市场风险的改革胆识;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与政府的积极规划、合理引导相结合等。

这些因素与当时短缺经济的背景、农村最先改革的契机和政策环境相结合,实现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开放型工业化。

珠三角、闽南地区各县(市)是200多个沿海开放县的代表,主要特点是依托三资企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

它们依靠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便利的海运交通条件、侨胞遍及海外的特殊人缘关系。

晋江模式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

目前晋江海外和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数倍于本地人口;外资企业已近2000家,且大多是规模性企业。

,使“三资”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引进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和资金人才的前沿,县域经济也不断繁荣壮大。

例如,江苏昆山作为传统农业县,资源匮乏,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以开发区和工业园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实行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和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土地、资源使用权出让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商和外资,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和具有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成功地激活了县域经济。

  

  

(二)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

  农业尽管是弱质产业,但如果重视产业链的经营,强化政策扶持,也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城郊“菜篮子工程”、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外向型农业就带动了许多农民依靠农业致富,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主要不是基于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

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表现有三:

一是面向市场,农业结构有重大调整,畜牧、水产、养殖、瓜果、蔬菜在农业结构中已占大头,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前已在县域内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县域农产品已突破地方市场进入大中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三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

制度创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励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自觉实施,使农业由弱势低效产业转变为强势高效产业。

例如在山东肥城,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把10万亩有机菜的90%以上出口。

农民自发成立有机蔬菜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既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技术障碍、标准及质量问题,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又在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可见制度上的探索和创新,对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并非单一的或一致的,内部也有很大的差异。

按照推进机制来看,农业驱动型可进一步地细分:

如北京郊县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模式,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开发籽种、设施、精品、加工、创汇、观光六大类农业;江苏则是政府引导扶持模式,由政府扶持兴办800多个农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区域化和特色规模化;安徽重点发展农民自主经营模式,鼓励农民探索和创新各种与市场对接的方式,如与龙头企业结盟型、与工商挂钩的“车间农业型”和农民经纪人先导型等,积极成为结构调整主角和灵活的市场主体;山东则以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闻名,培植并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特色产品基地和专业市场、推进规模效益型特色农业发展;河南则推广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模式,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核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种植比重,建设棉花、优质花生、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水果生产与深加工基地,实施大宗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和“大蔬菜”、“奶业”战略;甘肃则支持支柱产业带动模式,推动主导农产品的合理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形成马铃薯、油橄榄、百合、黑瓜子等专业生产县。

福建的特色是市场需求导向模式,鼓励各县在市场导向下,按照调“优”、调“高”和调“外”的准则,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

上述各省的措施,都成功地带动了一批县域的发展。

  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

一是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二是除了农业资源以外没有别的资源;三是一般远离中心城市,接受城市辐射较难。

这种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因而产品附加值偏低,影响了资金积累;二是农业科技开发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过慢;三是市场制度建设的滞后。

创新的方向是:

加快培育、引进新品种,继续向专、高、特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着力推动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建设。

  

  (三)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

  第三产业一般为生产、生活服务,其包括的具体行业广泛,就业容量和潜力很大。

随着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成为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不是指服务业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绝对大的比重,而是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全面进步的模式。

产业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只要条件允许,服务业的先行发展可以牵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资源的地方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奇迹,如专业(批发)市场型、旅游兴县、商贸强县等模式都造就了一批百强县(市)。

  其中专业(批发)市场驱动型尤其成绩斐然。

该模式形成的条件主要有:

一是自身特色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需要批发市场。

例如,浙江义乌拥有130多个加工生产各种小商品的专业村、专业乡镇;二是兴办的同类专业市场在全国比较早,一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

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建于1982年;三是传统的务工经商意识较浓,民营经济活跃;四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协调。

当然,随着各地批发市场的日益增多和交易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产地批发市场的竞争加剧,单一市场的驱动能力不会像早期市场这样强。

这种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随着专业市场的增多,重复建设和同质化趋势使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商品交易的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传统的专业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针对上述发展趋势,该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型,紧跟商品贸易发展潮流,不断创新商品交易方式,提高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和现代化程度,以保持专业市场的优势。

  

  (四)资源禀赋驱动型县域经济

  这种模式注重发掘本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禀赋与特质,并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整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布局、经营管理、组织形式、战略规划等政策要素。

  资源优势是相对的,表现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静态比较优势是指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人类活动可以在数量上影响其赋存状况,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禀赋格局。

如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虽然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运输而改变,但由于调运成本过高,缺乏经济合理性;至于土地、气候等资源,则根本无法使之发生位移。

动态比较优势是指可以由人类的经济活动造就出来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动态比较优势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其重要性往往超过了静态比较优势,成为决定产业布局、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动态比较优势表现在区位优势和各地区劳动力、资金和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程度上,例如浙江的民营经济、广东的外资经济以及江苏江阴的上市公司经济等。

  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案例是矿产资源开发模式。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当地有市场需求旺盛的丰富矿产资源;国家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开发;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不高。

山西等地利用这些条件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

但是,由于小企业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资源的浪费、严重的安全问题以及非经济的开采成本等因素,而受到国家的限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减弱。

今后,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思路来反思和修正。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案例是劳务经济型模式。

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县而言,富余的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重新审视和精心打造的资源。

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扩大劳务输出,加大培训投入,搞好服务引导,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打造劳务经济品牌,同时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使劳务经济迅速成长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城县偏居湖北最南端,与江西、湖南为邻,山高路远,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截至2003年底,该县有10万人外出打工经商,占全县劳动力的60%以上。

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已涌现一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资产过千万的有100多人,资产百万以上的有1100多位。

通过“回归工程”,在两年时间里通城县共引进项目287个,引进资金11.3亿元,其中回乡创业人员470多人,兴办各类企业243个,引进资金8.2亿元,经济发展彻底摆脱了前几年的低速徘徊局面。

  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产业结构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实也就是某一县所选择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

产业结构无疑是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最重要的内容。

在上面基于产业驱动的分类中我们看到了两条主线,一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二是特色优势的发挥,这都意味着在模式选择中产业结构的创新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县情况差异、资源不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其特征也有区别,这也就成了区别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而言,多数地区都提出了应该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把着力点放在农业和农村之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能够较大规模地转入工业部门和城镇去就业,这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

他们认为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县级财政收入和积累水平的重要前提,是县域内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的战略举措。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业化都将是县域经济的主题。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从县域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到,县域经济的根本应在第一产业及与之相关的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主要是以其地域空间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相应的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具有一个坚实稳固的基础,中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经济,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根。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9亿多农业人口,至少还将有一半生活在农村,他们主要还得依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因此,加快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使传统农业向商品性的现代农业转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其实这些看法并不矛盾,县域经济结构创新的基本趋势就是由单一结构向各业协调发展转变。

即由粮食生产为主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由农业为主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县域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夯实农业这个基础。

农业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基础,离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统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发展思路上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做法,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把投入产出理念、成本理念、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效益理念、品牌理念、标准化理念贯穿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创汇农业。

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精心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县域经济发展不能搞“小而全”。

县域经济虽然构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由于其位于最基层,加之县域的资源有限,因此,不能搞面面俱到的“小而全”,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渔则渔,宜商则商,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特别是对乡(镇)和村级经济而言,更要突出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发挥要通过两条渠道来实现:

一是企业取向。

即以本县的优势产业组织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一体化生产,根据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发展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团;二是产业取向。

即根据社会分工的要求,从科技、人才、物资、资金等各个方面加速发展本县的优势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质量。

这两条渠道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资源在县域范围内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3.县域经济发展要以特色经济为主攻方向。

对一个县域而言,由于受资源、行政区划以及地域环境等方面的约束,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的经济,而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特色经济。

有了特色,还要形成优势。

只有在突出和合理利用比较经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一、二、三产业和每个产业内部的联动机制和协同作用,精心培育县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一)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

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此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

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对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

如以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区域。

(二)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基础,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市场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根据产业规模的不同,分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两种。

农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是以发展商品性农业为基础,兴办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然后拓展农产品加工链,包括纵向产业链(农产品由粗加工发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横向产业链(为农产品加工配套的包装工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其发展的优势在于以县为单位,农工商、产供销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而工业规模化专业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讯条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县域。

这些地区工业化程度高,总产出规模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机制自我调节能力强,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高,就业结构合理,就业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具有吸收消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和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并有拳头产品享誉国内外。

这些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

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此种模式。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县城经济发展模式

这类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

有的县域华裔侨民较多,与境外联系密切,工业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侨资侨力,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三来一补”等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上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县域多属此种类型。

有的县域虽不在沿海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