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564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docx

吕东升讲两圈一带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

吕东升(原载《政策》2009年第7期)

2008年11月10日,湖北省委委员、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吕东升主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层论坛,并作发言。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谋划。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制定一个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科学的总体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较短的时间内,陆续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等重大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的总体发展战略。

深入领会和掌握这一总体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促进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结合在组织“两圈一带”战略调研和决策论证中的情况,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及过程

(一)湖北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湖北对发展战略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先后提出并确立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振兴崛起、走在中西部前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等湖北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有力地推动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也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中部崛起”战略(1987—1995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而地处腹地、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投资重点东移,人才、资金、原材料等“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下,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大为减弱,在全国的发展位次下降,面临“塌陷”沦为中间“谷地”的严峻挑战。

湖北省一批理论工作者和决策服务机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1987年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对策。

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在1987年12月召开的湖北省委四届八次全会上正式提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1988年12月的湖北省第五次党代会再次确认并完善了这一战略。

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于1986年提出重点建设“大三角”的思路,即分别以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沙市)、襄樊和十堰为一角,予以优先发展,梯度推进,带动全省。

尔后在1992年又提出以武汉为龙头,重点开放开发长江经济带的思路。

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从老工农业基地的实际出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素质为着力点,坚持效益、速度、后劲三统一,努力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

2、“振兴崛起”战略(1995—2001年)。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湖北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又面临有后发优势的西部地区的追赶压力。

这种态势客观上要求湖北打破梯度推进、跟随发展的常规发展模式,谋求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发展不够成为湖北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湖北的首要任务,湖北的发展战略必须体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的精神。

同时,考虑到省内外对“中部崛起”提法曾经出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湖北省委、省政府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多次提到加快实现“湖北振兴崛起”,并在湖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建议中正式提出“湖北振兴崛起”战略。

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金三角”(即“大三角”)地区发展、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武汉这个龙头的重大决策,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振兴崛起发展战略的内涵。

1998年召开的湖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科教兴鄂、外向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抓好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扶贫开发三大攻坚战”,成为统摄全省经济发展全局、筹划引导省内资源配置的总体战略构想。

这一战略定位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即以武汉为中心和龙头,大规模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和资本,快速进行产业整合,形成以金融、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水平制造业为支柱的华中最大经济增长中心。

3、“走在中西部前列”到“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支点崛起”战略(2002——)。

进入新世纪,湖北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国家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沿海地区部分省市已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分析了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省省情,于2002年召开的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对湖北的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走在中西部前列”的战略目标,并提出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

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对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九市的发展提出明确定位,九市联动、共同发展。

同时提出加快形成以武汉为主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黄石、荆州、十堰等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

这一战略定位的基本内涵是: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

2005年8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要求将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第一次提出“战略支点”的概念。

湖北省委在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中,提出结合“走在中西部前列”发展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奋斗目标,并于2007年6月召开的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这一目标。

同时,重申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促进襄樊和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增加了支持“一江两线”经济带发展的内容。

将战略支点目标的内涵概括为“四基地一枢纽”,即:

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背景

考察湖北省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北省发展战略呈现出明显的“点”—“线”—“面”的轨迹特征。

从“点”上看,比较突出“一主两副”(武汉、襄樊、宜昌)和“金三角”(武汉和黄石、宜昌和荆州、襄樊和十堰)等城市;从“线”上看,比较突出长江沿线、汉宜和汉十高速公路沿线;从“面”上看,比较突出“金三角”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在内的大鄂东地区,而广大鄂西地区和鄂北地区兼顾不够。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北省内关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呼声起来越高。

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省情,先后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形成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

(三)“两圈一带”战略的形成过程

1、武汉城市圈。

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2001年年底开始,湖北省内有关专家开始进行“大武汉”集群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受到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高度重视。

在安排武汉市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湖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组织有关力量开展研究,形成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成果,并于2003年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相关文件,2004年4月作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

2006年,《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于2007年2月启动实施。

在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国家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选择部分区域开展改革试验,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根据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的指示,湖北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于2008年年初开展了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李宪生常务副省长对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本材料将上级精神与湖北实际结合,较好体现了针对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可做为我们起草试点方案的重要参考资料。

”湖北省政府工作专班以该报告为基础起草了试点方案。

国务院于2008年9月批复此方案。

2、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2008年7月上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恩施召开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期间,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首次提出建设鄂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设想。

在月底召开的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强调“做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起步工作,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

会后,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同志分别到鄂西地区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罗清泉同志指示省委政研室开展专题调研。

湖北省委政研室迅速组织力量进行调研,于8月8日形成《关于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调研报告》。

罗清泉、李鸿忠同志均作出重要批示。

罗清泉同志批示:

“报告很有深度,一些意见也很好,近期可听一次汇报。

”李鸿忠同志指示:

“省委政研室反应灵敏、思考很系统,调研很有深度,考虑很全面,意见富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

这个调研报告可作为前期工作的一个蓝本。

”此后,湖北省委决定由李鸿忠省长负责,主持文件起草工作。

湖北省委政研室会同有关省直单位于8月底拿出文件征求意见稿,经广泛征求意见后,湖北省委常委会于10月6日讨论通过。

11月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决策开始正式实施。

3、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开放开发,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据统计,1995年—2007年的12年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了2.7倍、3.9倍、3.3倍和4.7倍,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

2008年7月,湖北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罗清泉、李鸿忠等省委领导多次深入长江沿线地区调查研究。

11月下旬,罗清泉同志指示湖北省委办公厅、政研室就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开展专题调研。

湖北省委办公厅、政研室迅速组织调研,2009年2月提交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调研报告》。

罗清泉同志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此调研报告很有深度,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制定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指导意见、进而编制发展规划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感谢省委政研室和参与调研的同志们。

”李鸿忠同志也对报告作出重要指示:

“完全赞同罗书记的批示意见。

建议以此报告为基础,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策工作。

”目前,湖北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文件的起草工作,有望近期正式出台。

二、“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内涵

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的深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启动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论证与决策,湖北科学发展的大战略逐步成形,即建设“两圈一带”的战略。

这一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继承湖北省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湖北省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并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一)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内涵

1、武汉城市圈的内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自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1+8”城市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一直在扎实推进之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其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根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重点是实现“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内涵。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武汉城市圈建设新的内涵,即“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成为继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成渝试验区之后,引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又一“新区”,赋予了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具有广泛的实验空间,给湖北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使湖北走到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进入科学发展的先行试验区行列。

3、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着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力争到2020年把武汉城市圈建成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具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工作重点是“五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内生型改革,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矛盾。

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围绕推进综合性制度创新,提出了改革创新九大体制机制的任务。

这九大创新任务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主要内涵的改革任务,包括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等六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第二个层次是支撑性和配套性措施,包括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可以说,总体方案提出了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提出了“干什么”的问题,但是“怎么干”没有现成模式和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力争用5到12年的时间,在武汉城市圈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深化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是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针对开放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际,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质量。

(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巩固提升汽车、钢铁、石化、烟草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融合,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农村市场做文章,促进二、三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项目是载体,抓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改革也要与项目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武汉城市圈按照“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策划储备一批”的思路,谋划了一批重大项目,有的项目建设已经启动。

比如武汉新港建设,投资几百亿,涉及武汉、鄂州、黄冈三市,规划利用分散的港口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这个项目不仅是建设项目,也是改革项目,不仅有利于三市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发展。

还有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都已经启动。

还要谋划新的重大项目,探索项目建设的新机制,善于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武汉城市圈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环境压力重。

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快探索一条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减排主要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的市场机制。

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落户试验区。

积极探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新途径,推进生态补偿和环境资源税制改革,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促进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五是着力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发展。

武汉城市圈最大的现实是发展不平衡,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在城市圈内不同程度地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圈内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和布局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武汉的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决定着试验区建设的进程。

武汉市要以国际大都市为标杆,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金融中心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

城市圈内各市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探索建立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科技对接、交通对接和其他方面的对接合作,使九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合作更加紧密。

(二)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内涵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内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指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

这一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水电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制造业基地。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其基本内涵是以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努力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一“圈”,实际是把鄂西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循环系统来统筹谋划。

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圈,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圈,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在内的科学发展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鄂西的有机展开。

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2、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指导思想。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是简单地强调抓旅游,更深的意图是,以旅游圈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鄂西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确立鄂西圈作为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的战略新定位,推进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

因为旅游业是一种关联性极强的复合产业,不但能推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带动餐饮、娱乐、商贸、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农业、林业、工业等产业的附加值;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扩大就业、传播先进文化等社会功能。

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

“二战”以后,旅游业迅速崛起,已超越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而且呈继续发展态势。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2亿人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鄂西地区最大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很高,但多数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串成“项链”,无法成为商品。

“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有利于充分发挥鄂西独特的资源优势,使旅游业成为鄂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发展目标与核心战略。

近期目标是:

到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的38%以上,圈域GDP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以上。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鄂西圈GDP比重的5%。

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旅游经济增长,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2亿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8%,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

远期目标是:

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

到2010年,力争将鄂西圈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文化艺术观赏、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集炎帝神农文化、楚巴文化、三国文化、土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使鄂西地区经济更加发达、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居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

核心战略:

一是“和谐共生”战略。

坚持共生、共建、共享、共赢,整合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统筹圈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圈内共生、圈际互融、圈外互动,形成圈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

二是“交通先行”战略。

优先建设圈域快速高效的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