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496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docx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

苏教版第12册语文课文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壮丽山河)

1、《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 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作者胡宏伟 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对象,赞美了她的“丰采”“气概”“情怀”,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2、长江的源头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由上海吴淞口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3、赞美长江的成语:

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汹涌澎湃 奔腾不息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赞美长江的诗句有: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4、描写长江的文章

刘白羽《三峡之秋》

5、长江“是无尽的源泉”指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奔腾不息的气概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她能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她能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指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她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7、《三亚落日》是一片写景的散文。

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

8、《三亚落日》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这一句是全篇的总领,与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作者看了三亚罗日后的赞叹“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互相照应。

全文写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9、三亚位于海南省最南端,课文中三亚的热带风情主要体现在对天空、海面、椰树、沙滩的描绘。

习题3的答案:

“担心”表达了作者对三亚的海之蓝,鸥之白的喜爱之情。

“生怕”表达了作者对短暂的三亚落日景象的留恋和珍爱之情。

10、《烟台的海》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

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文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

其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辉映;“总----分----总”的行文结构,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其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习题2的答案

第一句中的“扑”字写出了涌浪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句中的“扑”字写出了春天的海浪的柔和,让人感觉到海如顽皮的小孩子。

11、《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写了路上明艳的景色、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

课文以游览的顺序(明线)和泉水流经的路线(暗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色特点鲜明;叙事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

三、背诵默写

《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第3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正义必胜)

1、《卢沟桥烽火》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

“侵占了……蚕食……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让我们了解到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从“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偷偷地……蓄谋已久”看出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的。

从“全副武装”“恼羞成怒”“首先……开起火来……”等词语感悟到日本侵略者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面目,从字里行间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通过“严词拒绝”“开枪还击”“……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词句,体会到我国守军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哭爹还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全部被歼”等词语,写出了在威武不屈的正义面前,侵略者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

“……拉开了……序幕”一句,写出了“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习题2的答案:

“偷偷地”“摸”将侵略着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悄悄地”“进发”表现了我军乘胜追击,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

3、《半截蜡烛》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工作的法国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三个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作者对场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相当细腻,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以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我们从伯诺德夫人一连串的自然动作和看似轻松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她应对德国军官的机智与镇定。

课后练习2:

第一个“似乎”一词准确地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不能去掉。

第二个“似乎”一词逼真地反映了伯诺德夫人此时紧张的心理,也不能去掉。

4、《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赞扬了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仁大义,为缔结中日友谊作出的巨大贡献。

聂将军被日本人民称为:

“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

课文按照“救出孤女——关心孤女——送别孤女——孤女感恩”的顺序来写。

5、《夏日绝句》作者李清照以古(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喻今(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抒发了对南宋政权的现状极度不满和失望,企盼着有忠勇之士横刀立马,抵御强虏,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使他在国家危亡之际发出的慨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诗文精粹)

《三打白骨精》

1、中心:

课文通过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经过,表现了悟空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

2、出处

本文节选明朝吴承恩撰写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共100回。

经典故事有《大闹天宫》《五行山下》《偷吃人参果》《大战红孩儿》

3、四大名著

书名      作者       朝代      著名人物

《西游记》吴承恩     明         唐僧 猪八戒 沙悟净 孙悟空

《水浒传》施耐庵     明        宋江 李逵  武松 林冲

《三国演义》罗贯中    明        刘备 诸葛亮 曹操 关羽

《红楼梦》曹雪芹     清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四、人物特点

嫉恶如仇、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忠心耿耿的孙悟空

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的白骨精

心地善良、是非不分的唐僧

五、语句赏析(语文书后练习)

1、“夺”字形象地写出猪八戒迫不及待贪吃的嘴脸。

2、“闪”字形象地体现了白骨精的动作敏捷和邪恶动机。

3、“摔”将唐僧的惊恐表现得很传神。

4、“笑”字表现了孙悟空的机智。

六、写作方法

对比、反衬的手法体现出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魔的高超本领。

变——识——打——结果

 

《词两首》

《如梦令》

1、中心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种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醉酒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吓飞了。

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词描写了三幅图:

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2、词语

常记:

常常记起

不知归路:

1)因为日暮和词人醉了,不认识回家的路;2)因为此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

争渡:

争:

如何;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路径的心情。

兴:

兴致;兴尽:

很尽兴;尽:

满足

3、解释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4、拓展: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渔歌子》

1、中心:

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写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词语解释:

 斜风:

微风;不须:

不一定;归:

3、词描写的地点:

西塞山前

景物:

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流水

人物:

渔翁

4、根据词的内容人们又将这首词简称:

《江南垂钓图》

5.词义解释: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肥美。

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螳螂捕蝉》

1、中心

这篇寓言故事写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现象,劝阻吴王放弃伐楚的故事,警示人们:

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

2、层次

吴王固执——不听劝阻——少年劝说——吴王取消攻打

3、人物特点

武断、专横、知错就改的吴王

机智勇敢,讲究说话技巧,热爱国家的少年

4、感悟(书中练习)

1)表示失去生命

2)表示不可更改

5、拓展寓言

寓言故事的成语:

亡羊补牢 自相矛盾拔苗助长画蛇添足 郑人买履

囫囵吞枣 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八字成语: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探索与发现)

《夜晚的实验》

1、 中心:

本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正是这次实验,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才能使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超声波技术带来的恩惠。

2、 层次

1) 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2) 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弄清了蝙蝠在夜间飞行是靠听觉来辨认的。

3) 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从而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

3、 实验过程

蒙住眼睛(轻盈地来回飞翔)——堵住鼻子(依旧飞得轻松)——翅膀涂满油漆(飞行完全不受影响)——堵上耳朵(东碰西撞,跌落在地)——得出结论(蝙蝠是靠听觉辨别方向)

4、 实验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发现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不断探索。

5、 人物特点

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斯帕拉捷。

6、 仿生学

蛋壳——薄壳结构     鱼鳔——潜水艇

猪鼻子——防毒面罩

鸟——飞机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   课题中“——”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   中心

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

文章告诉我们: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已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3.过渡句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4、层次

第一段(1——3)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敬畏海洋。

第二段(4——8)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9)我们开发和利用海洋,就得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5开发、利用海洋的几个措施

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解决能源危机

向海洋索取食物解决食物匮乏

利用海水运动发电解决电力不足

淡化海水解决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学会合作

1中心

这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的关系讲起,阐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

2主要论点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

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             论据:

a)      交响乐团的演奏

b)      外国专家在中国进行模拟逃生实验

4、论证过程:

1)生活在世上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2)举例说明合作的重要

3)再次总结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3、             合作成功的要素

a)      要有统一的目标

b)      协作精神

c)      有自我牺牲精神

4、             合作的谚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先秦·孟子

2)、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俗语

3)、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谚语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6)、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第五单元复习资料(感悟人生)

15、天游峰上的扫路人

1、《天游峰的扫路人》本文通过描写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2、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的特点是:

高、险。

扫路人的特点是自强不息、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3、句子赏析: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风,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赏析特点:

作者以形象的比喻“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具体的数据“九百多,一千八百多”,侧面的烘托“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多角度地展现了天游峰“高、险”的特点。

4写作技巧

外貌描写抓住“褪色的衣服”“棕色的皮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一把竹扫帚”表现老人的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

动作描写“引”“沏”表现老人的热情好客。

语言描写“不累,不累”“早该退休……实在……我怎舍得走?

”表现老人自在悠闲、乐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5、层次

1) 天游峰的险峻及我登山的喜悦心情。

(为下文打下伏笔)

2) 我与扫路人相遇

3) 我与扫路人相识

16、《最大的麦穗》

1、《最大的麦穗》本文通过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加引号的麦穗指:

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报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粒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理想与报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3、课文三处用了分号,第一处“看看……摇头”两个独立的句子,在意思上是紧紧相连的,用分号隔开。

第二句“这块麦地……准确的判断”,当下句含有转折的意思时,用分号隔开。

第三句“有的人见到了……错失良机”内容上有对比的两个句子,用分号隔开。

17、山谷中的谜底

1、《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个谜:

西坡长满杂树,东坡只有雪松。

原因是西坡雪小压不断树枝,东坡的雪松枝桠会弯曲,把雪抖落再反弹,其他树没有这个特点都死了。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压力和逆境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如卧薪尝胆。

2、“……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弹性”是机动灵活.能够应变的重要条件;及时“反弹”才是“弹性”的重要性能;“弯曲”只是暂时的退让,是应变的一种策略,最后能“保持苍翠挺拔的英姿”才是“弯曲”策略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

3、“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反复地积”要想象暴雪之大,之狂;“反复地弯”要体会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和在承受的同时适当让的策略;“反复地落”要体会“退让”策略的成功‘“反复地弹”要说明雪松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论……始终……”可领悟到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总之,体会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

4、课后问题:

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启发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生活实际:

勾践的“卧薪尝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习作5练习5

1、水滴石穿和一心一意,可以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和坚持不懈。

时光荏苒和白驹过隙,形容时光易流逝,学习要抓紧,不能浪费时间;在学习中养成深思熟虑的好习惯;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迷途知返。

 

第六单元复习资料(咏物抒情)

18、广玉兰

1、《广玉兰》本文通过描写广玉兰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和纯洁,更爱它旺盛的生命力。

2、课后的问题。

“在绿油油的叶丛中……高雅”“先前热热闹闹……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大家族”“密集油亮……透着活泼”“秋冬时节……装点着自然”这些句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19、夹竹桃(作家名片——季羡林)

1、《夹竹桃》本文通过描写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夹竹桃》作者是季羡林,他被誉为“学界泰斗”。

他还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4月,93岁的他还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

“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3、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①、夹竹桃开起来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②、夹竹桃花开三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③、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

4、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

竹子、松树、蜡梅花

20、古诗两首[墨梅、石灰吟]

1、《石灰吟》《墨梅》都是:

咏物诗。

即两首诗都托物言志,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做人志向和高尚思想情操

2、《石灰吟》作者明代的于谦。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墨梅》作者元代的王冕。

这是一首题画诗。

借墨笔画出来的梅花的色彩淡雅、不要别人夸奖只愿留下清香弥漫天地间来表达作者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4、写梅花的古诗: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5、再写一首托物言志的诗。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习作6练习6

1、练习6学会用拟人手法描写各个季节的特点。

搜集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成语。

春季:

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繁花似锦 春意盎然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夏季:

绿树成荫挥汗如雨烈日当空电闪雷鸣暑气逼人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汗流浃背

秋季:

秋高气爽金风送爽 秋菊傲霜 桂子飘香  秋风扫落叶一叶知秋

冬季:

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风雪交加 岁寒知松柏 傲霜斗雪傲雪凌霜 滴水成冰

3、《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李贺。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抒怀从诗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可看出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第七单元复习资料(师恩难忘)

21、莫泊桑拜师(作家名片——莫泊桑)

1、《莫泊桑拜师》为我们介绍了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莫泊桑,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的福楼拜。

福楼拜三次教导莫泊桑的内容是:

1、肯吃苦,勤练习  2、细心观察 3、持之以恒,善于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

2、课文告诉我们①仔细观察,②发现特点,③善于写作,④贵在坚持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3、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4、“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这句话是福楼拜说的。

意思是对于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来说,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才气,同时坚持不懈地写作,才会不断增长才气,才会获得成功。

5、“对你所要写的东西……没有写过的特点。

”意思是写作不只要仔细观察,还要透过观察的表象认识特点,只有抓住特点才能写得生动、感人,而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就需要作者独具慧眼,超越一般,写出自己的独有特色。

6、福楼拜:

直言不讳、耐心指导、循循善诱、要求严格。

莫泊桑:

好学上进、会学习、肯动脑。

22、理想的风筝

1、《理想的风筝》本文通过回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歌颂了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2、《理想的风筝》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开朗、乐观、有着顽强生命力,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爱和追求的刘老师。

理想的风筝承载着对生活和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

3、这篇课文作者苏叔阳深情地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4、“泛”字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们当时的心情变化。

笑过之余,悲伤、难受之感涌上心头,对刘老师的理解和同情溢于言表。

“浮”字体现了春风拂过人们的心田,被漫长而枯燥的冬季压抑了很久的心灵终于不再受拘束,流露出愉快与舒畅。

“漾”字形象地表达出了刘老师内心的快乐,他的脸上充满了甜蜜的笑容,就好像要溢出来一样,生动而传神。

5①、……女娲氏,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

②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省略号表示语言突然中断。

③、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表示语意未尽,引人思索。

6、为什么说那圆木棍功德无量?

因为圆木拐杖不仅支撑着他的身体,也撑起了刘老师的乐观与自信。

7、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只风筝吗?

你知道,他还放飞了什么?

放飞——自己:

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理想:

不懈追求;快乐:

热爱生活;信念:

坚持不懈

8、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什么?

“放飞的风筝”是刘老师热爱生活的标志,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助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更能表现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9、课文中对圆木棍的描写可以看出它对刘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支撑着刘老师的身体,也撑起了它的乐观与自信。

“他脸上漾出的那……少年”“他笑着……自己来’”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积极乐观。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翱翔”表达了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这位极其普通的老师用自己朴素的言行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

23、孔子游春

1、《孔子游春》本文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