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385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docx

李将军列传教案设计

李将军列传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

1.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弄清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

2.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盛唐边塞大诗人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最后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以李广终篇。

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盛唐之人还在思念着李广,那么他们思念李将军的原因又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去寻找事件、语言、动作,去寻找“至今犹忆李将军”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第三部分(从“后二岁”到“当死,赎为庶人”),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到文末),是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三、具体研习文本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研读探讨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

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提示:

①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

②孝文帝时因杀虏多,提为中郎。

③景帝时,“李广解鞍惑胡骑”。

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④但生不逢时

四、课堂练习

1.重点字词注音

麾下()讷口少言()骠骑()数奇()

糒醪()悛悛()如鄙人下自成蹊()自刭()

吏当()广所失亡多单于()

2.文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皆惊,上山陈

②军亡导,或失道

③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④悛悛如鄙人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中贵人走广

古义今义

②吾去大军数十里

古义今义

③以为前将军

古义今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2.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知识点导入

二、研习文本

(一)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

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提示: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

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风采。

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

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

家居蓝田“射猎”;

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

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

还用“广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7)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3.看第4段末,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

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提示:

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

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

体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8—10节的文意。

研读探讨这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

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

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

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

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见第9段画横线处)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

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所以,明代茅坤说:

“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史记钞》)

(三)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提示:

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三、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一、导入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

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

《太史公自序》云: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二、总结:

1.人物形象: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李广有如下优点: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

(体恤士卒)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

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

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

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

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

如对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

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

“惜乎,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

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

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

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

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

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

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

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三、课堂练习

通假字

广家世世受射:

受,同“授”,传授。

中首虏率:

率,同“律”,指军令。

为圜阵外向:

圜通“圆”,圆形。

胡虏益解:

解通“懈”,文中指进攻的势头有所减弱。

汉军罢:

罢通“疲”,疲惫。

或失道:

或通“惑”,迷惑。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幕,同“漠”,沙漠。

一词多义

 

参考材料

李广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作为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理想人物,李广有如下优点: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

文中通过李广的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尤其是通过中石没镞,突出地表现了李广这位名将的英武风姿。

文中还通过他追射雕者遭遇匈奴大队时的勇敢沉着,表现了李广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

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

他“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在战场上,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极为难得的优秀品德。

与霍去病那种“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

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类。

”(见《卫将军骠骑列传》),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

李广“讷口少言”,“宽缓不苛”,所以士兵们都愿意跟随他打仗,乐于为他效力。

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

李广的“为人简易”,绝不是循规蹈矩、只知照章行事的呆板做法;而是不喜欢当时儒生的繁文缛节,讨厌酷吏们的舞文弄法,不愿意“对刀笔之吏”。

他的“为人简易”,与他所欣赏的道家人士的“清静无为”是互为表里的。

但实事求是地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

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

读了他写的《李将军列传》,虽然感到李将军能冲锋陷阵,令敌生畏,但并没有感到他有统帅三军之才和百战大功。

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

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在《李将军列传》中尤为突出。

当然,在感情上司马迁的确是同情李广的,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

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司马迁的这种同情是有道理的,李广最后跟随卫青攻打匈奴一仗中,本来是“前将军”,但由于汉武帝的迷信,怕因李广的运气不好,带累整个战局,卫青则出于个人私心,想让他的朋友公孙敖打前锋,以便有机会立功封侯,所以就改让他出东道。

出东道又恰好迷失路途,贻误战机。

事后追究责任,李广无法忍受这种气恼,揽起全部罪责,愤怒地自杀了。

这个过程也恰恰暴露了汉武帝及其宠幸们迫害李广的事实,充分说明司马迁的“实录”历史是不虚美、不隐恶的。

李广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其悲剧的深层原因:

我们根据《史记》所述可以看出李广这样一位个性极强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历史上不乏与之命运相似的人物,其悲剧的形成既有来自汉朝统治者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对人的个性的遏制与残杀。

1.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

“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俗曰: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汉武帝既用之,又阴使卫青掣肘,在人员调配上明显看出偏私,李广性情刚烈、脾气太大,忍不住恶气,受不了这来自内部的诸多压力,可叹李广没有老将黄盖的运气,黄盖遇明主可以愿打愿挨,李广未遇明主,又不愿打愿挨,终至无可收拾。

2.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透过“太史公叙广得意处”我们还可以看到李广本人的另一面,应该说李广在性格上是有缺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性格缺陷”,不是指人格心理学上说的那种典型的变态人格,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人,每天所要处理最多的就是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专制集权的汉武帝时代,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与权贵的关系、甚至是与皇上的关系,显得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重要,这对于“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的李广来说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研究一下李广在这方面的表现,不难看出其悲剧的发生并非偶然:

(1)不善言辞(“讷口少言”)、个性太强(“引刀自刭”)、性情冲动(如“杀霸陵尉”)。

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

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话,不但无话,还有脾气,又倔又横,直如一乡下老农(“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古往今来,喜欢这样下属的上司不会很多。

霍去病平时也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

令膘骑视之。

”时,人家却冒出一句: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于是乎“由此上益重爱之”(《卫将军骠骑列传》)。

真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直有天壤之别,同样的少言,这时就有了质的分别。

言少脾气倔,受不得半点委屈,这在家人面前,或许能得到谅解与宽容。

到了外面,就是在普通的上司那里也要倒霉的,而况李广面对的是专制的君王,所以虽是战功卓著,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竟至“引刀自刭”。

霸陵尉罪不至死,而倔人不管这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顾忌,做事过于冲动。

对于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

会不会传到皇上那里?

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李广没有考虑过。

事实上这件事对李广也是有影响的,司马迁写这一段,恐怕也有所暗示,因为我们从传中看不出司马迁的彰表之意。

(2)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

如“梁王授印”一节,从汉景帝对李广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李广在政治上的幼稚,在专制制度下,不具备见风使舵的变态性格,纵有千般能耐,不仅于事无补,反会引火烧身。

(3)自负其能,不计后果,好凭一时之勇,逞一时之威(如传中所记李广因中贵人而射杀匈奴射雕者及以百骑御匈奴千骑等事)。

李广形象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