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050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28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4课.docx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4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王位世袭制

(1)背景: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建立: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特点:

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

(1)王权: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中央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地方制度:

地方封侯、伯,他们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二是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

三是承前启后。

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说明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

题1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根本上讲是(  )

                   

A.社会历史的倒退B.禅让制腐朽的结果

C.奴隶主维护其统治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 D

解析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逐渐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人类社会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

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主要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3.推广:

武王死后,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4.内容

(1)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

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权利:

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5.影响

(1)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3)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6.瓦解

(1)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2)瓦解:

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及破坏的原因

(1)特点:

一是分封对象的多方面。

主要有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

二是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三是“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

具体说,就是周天子把一定土地和人民有条件地封授予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

四是层层封授。

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对士进行再分封。

(2)原因:

分封制破坏的根源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诸侯掌握了封疆内的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的结果。

题2

 《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答案 C

解析 土地和人口是建立政治、经济共同体所必需的两大基本要素。

周朝实行分封制,建立的是诸侯国,因此周王给予诸侯的是土地和人口。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

(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2)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3)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4)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

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4.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

(1)特点:

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依次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2)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的特点。

题3

 在西周的宗法制中,“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  )

A.诸侯B.大宗

C.小宗D.卿大夫

答案 B

解析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周王室是最大的“大宗”,其嫡长子、嫡长孙都是“大宗”,其余都是“小宗”,而“小宗”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依此类推,

“小宗”相对于其率的“群弟”而言,应是大宗。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5“周公辅佐成王图”插图及“西周分封示意图”。

【信息解读】 从插图可以看出周公辅佐成王,推行分封,拓展西周的统治区域。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到西周分封的特点、分封的区域和对象等。

【史料应用】 1.根据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西周分封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 

(1)从分封的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王畿以外的中原地区;

(2)从分封的对象看,主要以王族同姓子弟为主,还包括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6[历史纵横]。

【信息解读】 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了宗法

制和分封制;为了更好的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又制定了礼乐制度,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加强统治秩序。

【史料应用】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答案 C

解析 礼崩乐坏主要是由于诸侯争霸,分封制被废,周王失去统领诸侯的地位而造成的。

思考:

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

(P5)

知识点拨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伊尹既可以放逐太甲,也可以迎立太甲,所以相可以左右国君的立与废。

答案要点 商朝的相具有超越国王的权力,他们不仅可以执掌国政,甚至可以将荒淫暴虐的国王流放,待其悔过自新后再迎回。

变式1

 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商朝在中央就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官职相。

一、本课测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P7)

知识点拨 结合所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直接回答两者的内容;根据两者的内容分析特点,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

答案要点 

(1)分封制。

主要内容:

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特点:

规定了周天子的权力和受封诸侯的义务,形成了严格的统治秩序;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领地又有非常大的独立性。

(2)宗法制。

主要内容: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稳定。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变式2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它们(  )

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D.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 B

解析 A是分封制的目的;D属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C是二者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若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封建等级制度相比较则可以得出,形成此本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血缘关系。

二、学习延伸

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

(P7)

方法点拨 

(1)可以通过姓氏起源的相关书籍查阅;

(2)可以通过网络查阅。

答案要点 略

课程标准

课标追问

要点提示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别阐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

(1)分封制:

①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口分赐给士。

(2)宗法制:

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②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③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④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2.阐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和爵位的继承制度:

世袭制。

(2)地方政治制度:

分封制。

(3)权力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宗法制。

(4)基本特点: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基础巩固

1.西周时期,受封诸侯对周天子的主要义务是(  )

①享有封国的世袭统治权 ②兼制其它诸侯国 ③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定期朝贡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享有封国的世袭统治权、兼并其它诸侯国不是对周王的义务。

2.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宗法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授民授疆土”可知是分封制的内容,而建立邦国主要是巩固统治,故答案为B项。

3.《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说明了(  )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相结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④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西周分封制中,同姓王室占绝大多数,①符合题意;从西周分封的对象可以看出,并不是为团结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可排除②、④。

4.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 B

解析 因西周主要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故属于平民的乙是不可能被分封为诸侯王的。

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

A.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B.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立太子的依据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6.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辨别能力。

首先要明确家谱之所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关键在于其史学价值,即它能弥补其他史学资料的不足,而不在于它记载某个家族或增加史料的数量,因此应选B项。

7.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

秦封于商,故号商君。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 D

解析 题干已明确指出因封地在商。

能力提升

8.“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分封自己的亲戚为诸侯,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显然是指分封制。

9.“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解析 “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是分封制下的产物,后来被行政区划所代替,主要原因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10.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A.等级B.教化C.习俗D.祭祀

答案 A

解析 “以礼入法”中的“礼”实际上是指等级秩序,即A项。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

选建明德,以藩(即诸侯国)屏国。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请回答:

(1)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

(2)据上述材料概括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周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它与材料二的制度关系如何?

答案 

(1)西周的分封制。

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

(2)服从周天子,忠于职守;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

周天子控制诸侯,诸侯效忠周天子。

(3)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巩固了井田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 《荀子》记载周初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所占比较

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

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

并说明理由。

答案 

(1)特点:

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内容看,除土地外,有些受封者还得到大量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2)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度的历史作用在于巩固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

建立起一套比商代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分封制。

不能仿效,因为依靠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背景

(1)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2)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

(3)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对本国进行政治、军事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5)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过程

(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题1

 秦国能灭掉六国、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最主要原因”,四个选项均是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是综合实力的强大。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来: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

(1)主要官职

①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1)原因

①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基本内容:

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3)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④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题2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其地位不可逾越。

所以,皇权至上是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由来

(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

(1)行政区划

①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②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2)官僚机构

①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

(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侯国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题3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由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可知当时已实行了郡县制。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8“秦朝疆域图”。

【信息解读】 通过阅读插图了解秦朝的疆域四至,秦朝长城的起止点,设置的南海、桂林、象郡等郡,认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史料应用】 1.结合秦朝的疆域图,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9[历史纵横]和“阳陵虎符”插图。

【信息解读】 历史纵横反映了“皇帝”名号的由来,实际上反映了秦王嬴政不满足于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

“虎符”反映了皇帝掌握一切大权,维护自己的统治。

【史料应用】 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称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皇帝名号以及皇帝制确立的原因,实际上是秦朝巩固统一的需要。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10[历史纵横]和P11[历史纵横]。

【信息解读】 两则历史纵横都是秦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一个是制订法律、发展经济的措施,一个是基层行政机构设置,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史料应用】 3.全面分析画面内容,下面两幅图可以反映出秦始皇(  )

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统一车轨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