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862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docx

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

2009中考建国60周年主题阅读指导5

主题阅读关键词:

 历史宝藏

主题阐释

  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众多勤劳智慧的民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漫步其中,就会有一颗颗心、一份份爱充溢着你的路。

我们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悲壮而感动;我们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隔世之爱而叹息……让古老的文明和鲜活的今天携手,传承到永远。

这是我们的责任。

(五)历史宝藏

  读·能力提升间1

名篇赏读

我的过去在哪里(节选)

龙应台

  古迹真的只是西方人的需求吗?

我们自己究竟有没有需要?

如果没有,就是为了“国际形象”这个外壳,它值得我们努力吗?

你去街头问问那个卖青草茶的老头:

桃园神社跟他有什么关系?

或者去问树下那个正在嚼槟榔的少年郎:

高雄古墙拆了怎么样?

或者,停下片刻,诚实地问问自己:

多一栋、少一栋所谓古迹,究竟与我何干?

  卖茶的老头大概会说:

“嗯宰样啦!

”嚼槟榔的少年大概会坦率地说:

“没关系啦!

”而受过教育、思想复杂的你,沉吟片刻,大概会说些“国际形象”“文化遗产”“慎终追远”等等有学问的话来。

  可是“国际形象”“文化遗产”“慎终追远”又怎么样?

你刷牙时要“国际形象”吗?

上厕所时带着“文化遗产”?

摩托车在烈阳下抛锚时你“慎终追远”吗?

如果把这些冠冕堂皇其实空洞而模糊的字眼除掉,我们究竟有没有什么迫切的、真实的理由要保护古迹?

  阿弗瑞是个德国人,今年八十岁。

他带我去看他的故乡小镇。

  “这栋房子三楼第二个窗,是我出生的房间。

”他指着那栋红瓦白墙的建筑,“我的母亲也在同一个房间出生的。

”沿着窄窄的石板路就来到古修道院的门墙,厚厚一层青苔柔软地覆在颜色斑驳的石墙上,嫩嫩的青草从墙缝里长出来。

  “墙里头埋着一个十二世纪的诗人,以歌颂花鸟出名,还是咱们本家呢!

  阿弗瑞要我走到转角,摸摸看第二排石块是否有个小小的凹孔。

  “大概三四岁的时候,父亲每天清晨牵着我的手沿着石板路到修道院散步。

每次到这个转角,他就会蹲下来对我说:

那边第二排石块有个小小的凹孔,摸摸看里面有什么?

我兴冲冲地跑去伸手一摸,凹洞里真有一颗花生米或巧克力糖,又是惊奇又是快乐。

一直到五六岁了,才突然开窍,大概不是圣诞老人偷偷放的……我的孙子却还以为花生是洞里长出来的——”

  我伸手摸摸,青苔有点湿润,那个凹孔依旧在,浅浅的一点。

这个驼着背、拄着拐杖的老人正眯着眼睛怀想他的父亲。

石板路再转个弯,就到了他家的墓园;石碑上刻着他父亲、母亲的名字,空白的石碑留给阿弗瑞自己;几丛玫瑰随着风摇荡,飘着若有若无的香气。

  我也曾经回到我生长的小镇上,可是找不到一条走过的路、住过的庭院、爬过的老墙、认识的坟墓,更看不到一丛似曾相识的玫瑰。

可是你说,怀旧也只是流行病,没有“过去”又怎么样?

没有过去,就没有情感的羁绊。

你为什么把情人给你的野菊花小心地夹在书页里?

廿年后的某一天,在枯干的花瓣不经心地掉下来的那一刻,你对人生与爱情会没有特别的感悟吗?

枯干的花瓣就是古迹。

没有过去,我们就无从体认现在,创造未来。

卖青草茶的老头的子孙如果有机会抚摸先人卖茶的木制推车,与青草茶的“过去”比较,他才能了解属于他的“现在”有什么样的意义,也才能决定他所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未来。

盛青草茶的陶瓮与木车就是古迹。

  我嫉妒八十岁的阿弗瑞,因为我也希望能牵着幼儿的手,走下一条青青石板路,告诉他第三株庙柱的雕龙嘴里有一颗陈皮梅。

我也渴望能站在斑驳的坟头看鲜红的玫瑰花怒长,痴迷地回想当年的母亲如何牵着我的手走下一条青青石板路。

没有过去,现在就没有意义,未来就没有方向。

古迹,对我而言,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流行的装饰;古迹,是我切身的、不可置疑的需要。

  苏南成市长拿怪手把高雄的古墙给毁了。

他说,如果处处保存古迹,我们岂不是走着碰着的都是古人的东西!

这是闭眼说瞎话。

台湾几十年来所做的是恨不得把整个土地翻过一次,消灭过去所有的痕迹,古迹根本难得,苏市长居然担心太多。

至于说,这么长的城墙,只去了一点点,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是无知。

因为你用这个理由切掉这一寸,下一任市长可以用另一个理由切掉那一寸;一堵墙能禁得起几次切割?

苏市长又说,毁墙没错,错在执行小组技巧不当。

这样说,就是市长无能,督导不当,也不是什么可以原谅的借口。

更重要的是:

苏市长罔顾法律,因为那堵墙已是内政部选定的“古物”。

  苏市长过去的政绩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敢作敢当、不怕恶势力的公仆。

在我们台湾地区,这样的人才实在太难得,我们一定要特别珍惜。

可是珍惜并不表示我们就该姑息他的错误。

在这次古墙事件中苏市长所表露的无知无能,就应该受到指责与纠正,内政部说要“淡化”处理,是是非不明、不负责任的态度,苏市长以他一向的直率作风,更应该承认错误,从错误中学习教训。

  古迹,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不是文明的装饰,更不是争取国际形象的手段。

古迹,是一面镜子,一个指标,把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

没有古迹——没有书页里的花瓣、青草茶的陶瓮、桃园的神社、高雄的古墙,我们便只是一群无知妄大的盲人。

  可是,为什么一个中国人需要写这样的文章呢?

历史悠久的中国人?

  (选自“天益思想库”)

  赏析品味

  我们需要古迹吗?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迹?

作者在文章一开篇就连用了六个问句,将问题一股脑儿地抛向读者,读者阅读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既而作者笔锋一转,并不着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带着读者开始探讨什么是古迹。

在作者的娓娓述说中,我们看到了古迹是八十高龄的阿弗瑞曾经出生的房间,是父母带你经常散步的青青石板路,是墙壁石块上的小凹孔,是卖青草茶老人的木制推车、陶瓮,是书页中枯干的花瓣……于是读者明白了,古迹不是诸如“国际形象”“文化遗产”此类的宏大词汇,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实需要。

在跟随阿弗瑞追寻古迹的过程中,作者开始穿插身边的生活现状,两种对待古迹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古墙事件中有关行政部门所表露的无知无能,作者表达了谴责和批评。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摇旗呐喊,全文营造了一种舒缓平静却又让人时时扼腕叹息的氛围,令人体悟到了日渐消逝的古迹对我们生存的影响,发人深省。

  写作借鉴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深入浅出”。

面对保护古迹这样的话题,很容易让人落入溯古追今的套路,而作者却另辟蹊径,从小处入手。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作者先占用大部分的篇幅,讲故事般地讲述了保护古迹的必要性,丝丝入扣;在此基础上,对破坏古迹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与谴责,以理服人。

  我们写作时,要善于选取切入点,从小处入手,紧扣实际,避免泛泛空谈,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动人心弦,令人信服。

阅读练兵

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

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它的主要制作方法是在陶坯上涂上彩釉,然后烧制,釉彩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

其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落。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做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

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

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以马为例,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

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我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

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选自“中华农历网”,略有改动)

  基础层级演练:

  1.请概括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2.请用下定义的方式说说什么是“开脸”。

  发展层级演练:

  3.阅读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你认为它对唐三彩烧制过程的介绍全面吗?

为什么?

  4.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哪里可以看出?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唐三彩中的唐马有哪些造型特点体现了动感的一面?

  写作拓展延伸:

  6.中华艺术博大精深,群芳争艳。

请以“艺术奇葩”为题,写一篇事物性说明文,字数600以上。

  参考答案:

  1.交错、间错使用红、绿、白三色,在高温下让釉色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形成原色、复色、兼色,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2.开脸就是将唐三彩上不上釉的人物头部画眉、点唇、画头发,它是唐三彩制作的最后一步。

3.不全面。

因为从文章第四段内容来看,唐三彩的烧制采取的是二次烧成法,包括素烧、釉烧两个步骤,而画线句子的内容只涉及第二步釉烧,所以说介绍不全面。

4.

(1)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多种手段处理,再用模具做成胎入窑烧制。

(2)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先经过素烧,再将素胎冷却,然后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3)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

5.

(1)眼睛是圆睁的。

(2)耳朵是贴着的,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

6.略。

读·能力提升间2

阅读练兵一

醒着的瓷器

魏晓东

  我素来对瓷器怀有敬意。

瓷器的形成我一向觉得极其神秘,而这神秘又决不同于玻璃制品的神奇。

上中学的时候,曾借宿于一个玻璃厂的职工宿舍,常混迹于职工之中,自然后来也就常混迹于车间之中了。

对于玻璃制品的晶莹与坚硬,我的感觉非常奇怪,好像那并不真实。

  在我的印象里,那钢水一般火红的一勺,似乎更具真实性。

我常常呆呆地盯住倾入模具中的玻璃的水,或者叫水的玻璃,在工人手中吹制成任意形状。

  是水,是那种最最柔弱的东西,玻璃的坚硬竟来源于软软的水,这答案并不让我满意。

慢慢的冷却,我相信也可以获得坚硬,只是形状怕是难得随心所欲了。

  记得看过一部南韩影片,讲的是一个瓷器家族的事。

韩国人对瓷器的理解,让我对这个民族顿生敬意。

那泥土、火以及祖先的魂魄融合而成的瓷器,仿佛是一章章猝然冷却而凝固起来的音乐。

  谁能够悠然地拨响它们?

  瓷器,摆在家里是睡着的,放在瓷器店里是醉着的。

睡着,醉着,好像都与它们自身无关。

  我见过醒着的瓷器。

  在油城的旷野上,成千上万件瓷器相伴野蒿,傲立于白色的碱土之上,撼人心魄的瓷阵透着皇室家族的霸气。

景德镇的光彩在阳光下令人眩目——这是大型瓷展。

  这些脆弱的瓷器们,一路风尘从景德镇走来,历经了多少险境,我不得而知。

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都惊奇于景德镇的大气和勇气。

当然,也包括智慧与精明。

  油城,这座新兴的城市,仿佛一位措手不及的农家主人,也只好在自家的小土院里,诚惶诚恐地接纳雍容华贵的远方贵宾了。

  这座农家的院落,是否会从此发生些微妙的变化?

谁知道呢。

  瓷器们大如华表,小似鸽卵;成千上万件瓷器,蜿蜒成了一条河,一条没有伏波只有灵光的河。

白的、青的、彩色的历史在瓷器上飞扬——一个民族最美好的东西都被凝固于瓷器上了,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仰天而立的瓷器们,醒着。

  我惊奇于每个瓷器都开口迎天。

  瓷展进行了一个月,一直人来人往。

只有夜晚,无一人来访。

求告了看瓷人,才许我走进瓷阵。

  昏暗的街灯下,瓷器们默然而立,白日里的光彩与图形,模糊难辨。

我知道,它们就在那里,是每个瓷器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沉淀在这瓷阵的阴影里,沉淀在这座城市的阴影里。

  这光彩的历史在夜空下竟如此厚重而昏暗。

  瓷器们在夜空下静默着。

巨大的肃穆笼罩着它们。

只有风在瓷器间悄悄地游走。

侧耳倾听,风的余韵、瓷的余韵袅袅升空。

  有些音乐真的不需要谁来弹奏。

  我知道,瓷器们醒着。

  最后一天的瓷展上,丈夫买回了三件瓷器,据说,很便宜,但很好看。

不过,摆在家里之后,我却觉着它是睡着了。

  瓷的灵魂没有跟来。

  (选自《散文》2009年第4期)

  基础层级演练:

  1.为下面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魂魄()猝然()

  2.下面关于“瓷的灵魂”的理解,有一项是不正确的,这一项是()

  A.瓷的灵魂是被凝固于瓷器上的一个民族最美好的东西。

  B.瓷的灵魂是沉淀在瓷阵里的光彩历史。

  C.瓷的灵魂是在夜空下静默着的巨大的肃穆。

  D.瓷的灵魂是不需要谁来弹奏的音乐。

  发展层级演练:

  3.题目“醒着的瓷器”其含义是:

  4.作者素来对瓷器怀有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5.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个民族最美好的东西都被凝固于瓷器上了。

  

(2)有些音乐真的不需要谁来弹奏。

  写作拓展延伸:

  6.你的生活中一定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展览会或促销会,比如农副产品展销,书法美术作品展览,风味美食小吃展销,等等。

请回想印象深刻的一次,仿照下文描写展览场面。

  瓷器们大如华表,小似鸽卵;成千上万件瓷器,蜿蜒成了一条河,一条没有伏波只有灵光的河。

白的、青的、彩色的历史在瓷器上飞扬——一个民族最美好的东西都被凝固于瓷器上了,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仰天而立的瓷器们,醒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