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578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他们令我们感动”为专题进行编排,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

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难点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

再见了,亲人      2

金色的鱼钩      1

桥         2

梦想的力量         1

口语交际习作四      3

回顾拓展四        1

 

14.再见了,亲人

一、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简介: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既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

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1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8月24日,魏巍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

课文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回忆了与朝鲜人民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选取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1、(观看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

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

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

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5、词语解释

战役:

在一定方向和一定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

打糕:

朝鲜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由糯米等做成。

硝烟: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也指战争

阿妈妮:

朝鲜语,相当于中国的“妈妈、姨妈”

阻击战:

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战斗。

同归于尽:

指一同走向死亡或毁灭。

噩耗:

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及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

金达莱花:

别名映山红、尖叶杜鹃、兴安杜鹃,主要生于山坡,草地,灌木丛等处。

金达莱是田野中开放的第一朵花,朝鲜民族将金达莱看成是春天的使者,坚贞、美好、吉祥、幸福的象征,她是朝鲜的国花,同时她也是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花,延吉市的市花,同时也是韩国新的行政首都世宗特别自治市的市花。

韩国和朝鲜两个以朝鲜民族为主体民族的朝鲜半岛国家将其作为民族象征,用她来象征长久的繁荣,喜悦和幸福。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汇报、交流(师相机提示看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

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

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

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

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

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讨论:

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

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感情朗读1~3段)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

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

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

五、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5*金色的鱼钩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深刻理解:

“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读课文,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

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全文可分几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

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

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

划出有关词句。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

这说明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

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词句解析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伤病员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着他。

走近一看,啊!

我不由呆住了。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

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④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

“老班长,你怎么……”

表现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场景是内心的难受程度。

朗诵时,喊的话语速宜快,“怎么”后戛然而止,气存不送,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等待”。

切忌延长。

词语理解

支吾:

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

钓鱼用的诱饵。

收敛:

(笑容、光线等)逐渐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宿营地:

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奄奄一息:

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只剩最后一口气。

无边无涯:

没有边际。

涯:

水边。

近义词是“无边无际”。

回味:

回想食物吃过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严峻:

严厉;严肃。

舒展:

不蜷缩;不皱。

近义词是“舒张”。

颧骨:

颧骨位于眼眶的外下方,菱形,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

瞻仰:

恭敬地仰慕。

五、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

六、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忠于革命

老班长

舍己为人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

2.这篇文章要求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边读质疑:

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真的是金色的吗?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在初步理解文章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写在字行句间。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受到感动。

4.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如,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神态,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思考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神态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从而使学生领会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16桥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2、体会课题“桥”所蕴含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

(一下:

《兰兰过桥》、《象鼻桥》;三上:

《赵州桥》;四上:

《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五上:

《小桥流水人家》)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

特别注意“肆”、“奠”的写法)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

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一句写得好?

为什么?

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B、指导朗读。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朗读:

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说话练习:

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

4、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

(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转换角色,体验危急)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

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C、朗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短短的一句话里,连用三个感叹号,足以看出老汉话语的威严。

(3)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TUI党,到我这里报名。

(对于想抢先逃离危险的党员,老人是冷冷的态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秩序。

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快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

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

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

从哪里看出来?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抓住“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什么”等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

②“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

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

(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

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

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

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4、写话抒情:

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

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5、交流

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2、总结:

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