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510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4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个人备课笔记

课题

1、《科学是……》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科学家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资源

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了解儿童对“科学”的已知程度,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

 

探索

调查

1、让孩子们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第2页上面的插图,帮助他们打开思路。

2、大家在一起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3、问一问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科学的问题,“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引出学生更多的亲身经历。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科学家的工作相似”。

5、动手做“暂时记忆能力”小实验。

活动前要教给学生怎么制作活动道具,还要讲清如何操作,以便能得到好的效果。

6、让学生读读故事,再按照教材上卡通人的提示复述琴纳的故事。

7、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领会科学是什么

与儿童自身的经验衔接,为理解“科学是什么”做好铺垫。

 

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借助科学家的故事,认识科学是什么。

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回顾

解释

1、什么是科学?

2、科学探究的步骤是什么?

知道“科学”是什么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2、做一名小科学家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立于手指或纸环上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3、能将探究的结论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教学重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资源

三角形、拱形硬纸片,晒衣夹子若干,铅笔(削好带尖的)或雪糕棒、一段金属丝(要

柔软一点的,用手就能缠绕的)圆规、曲别针、各种颜色的卡纸(硬纸板)、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1指导学生进行找平衡的活动。

①分步发放器材,进行提示。

②让学生去试

③提醒学生把曲别针的位置画下来,可以用一个圆点符号代替曲别针

使学生经历一次科学探究

的过程。

 

探索和

调查

1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使物体保持平衡?

(组织学生动手尝试)

2引导学生回忆经历的过程。

3组织学生交流科学家的资料。

4组织学生做“视觉暂留”实验。

(做之前教师讲清要求。

进一步寻找物体平衡的方法。

通过收集科学家资料,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

体验科学结论来之不易,体会视觉暂留现象。

回顾和

解释

1你喜欢哪些科学家?

2你过去做过哪些与科学家工作相似的活动?

3你想做哪些和科学有关的研究?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4、通过寻找校园里有生命的物体,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5、爱护动植物。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资源

 

供学生寻找的某环境(校园、田野、花园或苗圃);记录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1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

提醒学生注意:

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寻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

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规定寻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教师可以划定一个活动范围,提醒学生不要跑出去很远。

 

通过寻找,积累大量感性认识,为生物概念的形成提供依据。

探索和

调查

1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把汇报结果列在黑板上。

3“瀑布具有有生命物体的特征吗?

”要求学生在回答时说出理由

概括出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辨析,进一步明确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

回顾

解释

1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进一步明确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2、校园里的植物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3、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4、通过观察,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

5、通过观察、归纳,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6、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资源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板书课题)。

 

探索和

调查

(二)从整体认识植物

1.谈话:

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谈话:

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高矮排队(由矮到高顺序排队)

杨树

操场边,阳关充足。

树干笔直。

第五位

…...

(注:

表格不封口)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

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三)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

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

先摸,有什么感

觉?

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

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

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

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四)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知道人也是生物,也同样具有生命特征和需求。

引发学生对认识植物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植物叶子让学生观察。

要让学生知道:

对生的叶子是茎的每一节上长出两片叶,两两相对;互生的叶子是茎的每一个节上仅着生一片叶,依次交互排列;轮生的叶子是茎的每一节上着生三片以上叶子,并环生于茎或枝的周围。

回顾和

解释

(五)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3校园里的小动物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的结果。

2、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

3、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4、通过观察、描述,认识到动物有多样性。

教学重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资源

 

任选一种鱼,课前捉来的蚂蚁、各种动物的图片、两个不同类的动物。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一)导入新课

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板书课题)。

探索和

调查

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

我们先来观察蜗牛。

(出示蜗牛)

提问: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①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②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③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④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

一定要画得“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研究蜗牛的食性。

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谈话:

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讨论: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还认识哪些动物?

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课前要组织学生在校园里捉蜗牛,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科学研究中的“画像”讲究的是实事求是,要对蜗牛的画像进行评价。

 

如果用放大镜会发现,蜗牛头部的腹面有口,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齿舌上生长着很多排列整齐的小齿,齿舌的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

回顾和

调查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课堂练习

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小动物?

2、观察小动物后,你发现小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3、用自己的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

(书P21)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4、动物·植物·人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圈图)表现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资源

一组萝卜和兔子生长情况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黑猩猩或其他类人猿的录像资料、相应的放映设备。

一株常见的、易找的绿色开花植物﹑植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1找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探索和

调查

2组织学生把比较的结果用集合图记录下来

3找其他动植物作比较,尽量找身边熟悉的动植物。

4人和黑猩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利用画面上类似的动作,引发学生讨论人与其它动物的关系。

随即进行善待动物、善待自然的教育。

6引导学生把人归为动物一类,让学生说出人与动物的相同点和自身的独特性。

7动物植物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将前面的比较结果再进一步进行比较,得出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8让学生谈谈人与动物、植物应如何相处。

9引导学生说出图内各部分应该填什么,填圆圈图。

(可以先看“笔”的圆圈图,说说几种笔之间的关系。

 

知道人也是生物,懂得人与其它生物要和谐相处。

 

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

明确生物、植物、动物、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回顾和

解释

动植物有什么区别?

请你把它们的区别写出来或画出来。

(理由越多越好)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堂练习

 

1、说出兔子和萝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说出人和黑猩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说一说你发现的动物、植物与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1.生命离不开水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活动,“小草喝水”实验知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2、能够用几种方法证明常见物体中含有水。

3、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教学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学资源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记录纸、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小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一、交流彼此的知识和经验,全面提升水的重要性认识。

1、教师提出讨论内容:

水有什么用?

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水?

要求说得越多越好,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及时的写或画在白纸上。

2、每组代表把纸张贴在黑板

上,并作介绍。

学生评比哪一组水的作用说得多,说得好。

3、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查

找的资料补充水的作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动物、植物、人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在上本课之前对水的作用已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都是琐碎的,这部分内的教学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用看、说、写、画等方法将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较完整的体系中,使学生领悟“生命离不开水”的真正内涵。

 

探索和

调查

二、启发学生动脑想办法,发现植物体内的含水量。

1、教师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挤”出植物体内的水,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2、学生讨论:

如何比较植物体内水的含量。

3、每组选择几种方法“挤”出植物体内的水,并进行比较。

4、学生活动后的汇报:

哪些植物含水较多?

哪些植物含水较少?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活动时所用的植物应选择含水量较多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学生容易“挤”出水来,也便于比较。

2.“挤”水的方法很多,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给学生“挤”水的工具,如纱布、菜刀、切菜板、榨汁机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工具,但这里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要。

3.关于水量的比较,如果能将水“挤”在烧杯里进行比较最好,但要注意进行比较的植物的量大致要差不多,如果不能明显地将水“挤”在烧杯里的话,可以以餐巾纸的潮湿程度来比较。

4.在教学时,教师还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地方有水,目的让学生明白除了植物体内有水外,动物体内也有水,例如鸡蛋里有水,人体内也

有水等。

回顾和解释

三、在涂色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人体及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

1、教师提问:

有谁知道我们人体里含有多少水吗?

我们喝的牛奶,吃的鱼、鸡蛋等含有多少水吗?

2、学生猜测。

3、学生用淡蓝色的水彩笔表示

各种物体中水的含量。

4、讨论:

你看了各种物体中水的含量有什么想法,或你想说些什么吗?

四、通过亲自观察,发现植物每天要“喝水”,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

1、教师出示小草,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

需要哪些器材?

如何保证容器中的水是被小草喝掉的

呢?

如何设计实验装置?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分组安装实验装置,并讨

论:

怎样知道小草“喝”了多少水呢?

5、布置课后观察作业,并将

每天的观察结果记录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2.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其他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了解得更深入、更多一些。

3.教师应说明百分数所表达的含义。

可以用一个圆来解释,但不能耗时太多,目的只是让学生看懂,而不是会算百分数。

1.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连续观察一周小草每天“喝”了多少水,从而使学生在对小草的呵护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水,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小,所以平时教师要加强督促和管理。

最好在学生明白装置原理的基础上,在教室里安放装置。

然后,将其摆放在向阳的窗台上,这样便于学生天天观察和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

课堂练习

1、人体含有水;鸡蛋含有水;蔬菜含有水。

2、“小草喝水”的实验说明。

3、发现植物体内的含水量,我的方法有: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2.观察水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道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3.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4.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

教学资源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

牛奶、白醋、糖水、水装在无色透明的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

形状各异的容器、塑料袋、水。

三年级工具箱里的流速板(或油毡纸),滴管,加一点红色颜料的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一、导入新课,交流对水的认识

1.谈话: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教师适时地出示一杯水)关于水,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1.学生交流对水的已有认识,

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的左侧“我知道的水”一栏里。

2.引入新课,揭题:

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水的秘密,说明平时大家对水都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仔细。

其实这普普通通的水还有许多的奥妙呢!

下面我们就让我们继续来观察和研究水吧。

1.在研究水之前,让学生说说对水的已有认识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教学活动引向对方法的探究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达到资源的共享,引导学生与同伴分享他们已有的经验。

2.将学生的发言板书出来,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痕迹。

探索和

调查

二、通过找水的过程来学习认识物体的科学方法。

1、谈话:

既然同学们对水都很熟悉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请你从桌上的4杯液体中将水找出来,并且把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写下来或者用图画出来。

我们不光比速度,更要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合理,比哪组的发现多?

所以在活动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不要到时手忙脚乱的。

2、学生分组活动:

辨认哪一杯是水。

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辨认水的过程、方法和理由,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为合理和科学、哪一组记录的好

 

1.此活动的目的不光是认识水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对观察方法的探究,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此项活动。

交流时请学生先出示记录纸,然后按记录的过程边演示做法边说明这么做的理由。

这样的交流需要小组的合作。

学生品尝液体味道时,不要共用一根筷子,这样不卫生。

在恰当的时机教师要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学生容易将气味和味道混淆,把嗅气味当作闻味道。

老师要提醒学生:

闻的是物体的气味,尝的才是物体的味道。

强调不了解的物体,千万不能随便闻,也不能随便尝。

回顾和

解释

三、引导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特点。

1..(出示装在不同形状容器里的水)讲述:

请仔细观察这些容器里的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小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水的特点记录下来。

3.小组汇报、讨论,得出结论。

1.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的特点。

这项内容看似简单,却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2.教师可以多提供几种形状不同的容器,便于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和易流动的特点。

四、实践运用

师问:

比较大型的鱼缸如何换水?

学生思考,联系生活实际。

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运水比赛。

三年级学生不明白其中原理也许比较难想到正确方法,但如果看过家长给鱼缸换水的学生应该会从中得到启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练习

1、观察物体的方法有。

强调对于不明物体,不能随便。

2、通过观察,我发现水。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

 

课题

3.神奇的水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实验,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有压力和浮力,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神奇之处。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的实验。

4.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教学难点

对浮力的认识,沉下去的物体也有浮力。

教学资源

烧杯、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或曲别针、滴管、大的空塑料瓶、钉子或锥子、托盘或盆、盛水的容器、小物品(最好由一种材料构成的)、方糖、一两粒高锰酸钾、水、搅拌棒、玻璃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集中话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水的一些本领,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水。

1.简单的引入新课的学习。

探索和

调查

一、发现水的神奇之一——往高处“爬”。

1、谈话: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总是往低处流吗?

2、把窄纸巾插入红色的水中,纸巾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预测并发表。

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5.魔术表演:

53D8色花。

1.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可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的效率大大增强。

学生的预测各不相同,这正是教学的最佳资源。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预测的差距,就会不断思考,久而久之,预测能力会逐渐提高,探究的欲望更会越来越浓。

2.实验中注意捏纸巾的手尽量不要晃动。

还可以将薄纸巾用夹子固定在铁丝上,用双手托住细铁丝,观察水往上“爬”的现象。

3.变色花实验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选做。

4.教师要指出只要是水通过材料的毛孔或细缝隙穿行的现象都属于毛细现象。

二、发现水的神奇之二——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谈话:

夏天很热,大家都爱喝各种饮料,大家都知道饮料也是水做的,为什么可以变得这么可口呢?

学生汇报

2、(教师把方糖放入水中)

提问:

方糖发生了什么变化?

(糖块不见了)尝一尝水的味道呢?

(变甜了)

3、讲述:

同学们说的方糖在

水中不见了,“溶化了”,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1.引出“溶解”概念。

2.学生品尝水的味道时,不要共用一根筷子,这样不卫生。

3.高锰酸钾用量一定要控制在1~2粒,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