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415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docx

全真经典高三历史试题高考真题模拟试题2

1.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学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

”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倾向

2.1934年,古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

“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

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

”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B.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

C.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D.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而来的

3.《汉书·王莽传》记载:

“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可见()

A.民俗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之一

B.民族是划分州界的主要依据

C.自然环境是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最主要因素

D.共同的行政区促进了文化的趋同

4.《旧唐书列传第十八》载: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次子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其党羽,并逼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继位,史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的做法违反了()①宗法制②“礼”③“三纲五常”④“民贵君轻”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战国时期,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被委以重任。

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此类现象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对“士”采取高压政策

B.“士”失去人身自由,不可“择木而栖”

C.“士”是个腐朽的阶层,各诸侯国皆竭力排斥

D.“合者留不合则去”的自由氛围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7.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创立郡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8.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

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

9.清朝和珅在乾隆五十六年同时担任了13个职务,如首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九门提督等,然而嘉庆年间,当和珅被问罪的时候,他的罪名却与其掌握的权力无多大的关系,如“娶出宫女子为妻,其大罪四”。

下列对这一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和珅谨小慎微,工作毫无失误

B.和珅出生贫寒,对官员礼数不够精通

C.和珅位高权重,锋芒毕露,专权乱政

D.和珅所掌握的职权有名无实,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10.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东西方天平失衡的开端。

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

A.社会形态转变B.民族矛盾激化C.革命力量兴起D.文化途径迥异

11.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畲被罢官后也被查禁。

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

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

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

12.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C.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D.太平天国运动与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3.近代中国人慨叹:

“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14.甲午战争进行时,恩格斯预言:

“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

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

6.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

“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

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民主共和制D.民主和科学

17.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18.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19.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于2月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

大典的一项内容,就是由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

这次拜谒活动,以孙中山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

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

从内容看,两件大同小异,主要是以清室退位、民国统一的功业,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

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属孙中山的个人活动和个人认识

B.旧民族主义的局限不免带来认识上和论说上的混乱

C.由清末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这样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D.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家看来民国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20.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21.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正好相反B.完全相同C.部分相似D.三者同步

22.傅国涌在《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

主角与配角》中说:

“自其主义言之,虽有急进与渐进之别,而爱国之本义则同,然略知二派之内幕者,则因其持论之异同不相下,运动进行之各相妨碍。

”这段话评说的“二派”是()

A.顽固派与洋务派B.维新派与立宪派

C.革命派与立宪派D.问题与主义之争

23.右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

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24.“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

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

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

”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5.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6.《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

“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27.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建立新中国

28.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手,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2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

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

30.《世界文明史》介绍:

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1.《十二铜表法》规定: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

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一规定实质是()

A.保护私有财产B.保障平民利益C.促进社会公平D.维护法律尊严

32.西塞罗在斯多亚哲学的基础上,宣称“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一切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天性相一致的正常理智。

这个法律对国家本身尤为重要,任何擅自蔑视它的统治者行将变成一个暴君。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社会契约B.民权平等C.理性主义D.自然法

33.美国宪法之父、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说,《联邦宪法》一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

这些具有“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特征的“制度性要素”包括()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②总统行政权与军事权的分权制衡

③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④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

34.“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B.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D.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3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6.(18分)选官制度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代以上出于学。

战国至秦出于客。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

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苏东坡《论养士》

材料二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出版)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国至秦选官“出于客”的原因。

(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上的变化。

相对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这种变化的主要进步意义何在?

(3)材料四所说的“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主要会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借鉴怎样的经验?

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说明作者为什么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6分)

37.(12分)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世界各国走向法治之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

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

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

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

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行使其复决权。

四、其三为民族。

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

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特点。

(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有哪些体现?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息县一高2012-2013学年度高三上期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C

C

D

D

C

B

D

A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D

B

C

A

D

A

B

A

C

A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A

B

B

D

A

D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30分。

其中第36题18分,37题12分。

36.(18分)

(1)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如“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4分)

(2)变化:

方法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到以考试选官;标准由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为主到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

或:

由以官举士(察举推选)、品行才学兼顾以品行作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选官、德才兼备以才学作为主要标准。

(4分)意义: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不仅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官方式上的客观、公正、公平。

(4分)

(3)经验:

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德才兼备的选官标准。

(2分)说明: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被选拨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功名成就的儒生、仕人往往成为执政者维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奴仆;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注:

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所以,作者提出“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4分)

37.(12分)

(1)《管子》认为君主在法律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或立法是君主的专有权),臣民必须服从于法。

(2分)西塞罗认为人们既是法的制定者,也是守法者;制定法律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权利;人们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

(2分)

(2)特点:

通过立法确立民主政治;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

(4分)

(3)体现:

主权在民、分权与制衡。

(2分)考生答出统治者的意志、经济因素、地域因素、人民的觉悟、先进思想的传播、历史传统等因素中的任意2点即给2分。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