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184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7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旅游业发展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理念更新的关键时期。

为了培植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我省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强省和旅游经济大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省“缤纷四季,精彩吉林”整体形象,建设“生态吉林”,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以及《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旅游业发展实际,制定《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吉林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与规划评估

(一)旅游资源特点与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省完成了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总结了我省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

1、旅游资源特点

(1)自然景观类型多、品位高,人文景观文化内涵深厚

长白山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宛如一部解秘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中国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中国吉林雾淞冰雪节”、“长白山国际旅游节”等已驰名海内外。

向海等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等景观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历史上吉林省是高句丽人、契丹人、女真人等繁衍生息的地方,曾建立了夫余国、高句丽国、渤海国、辽王朝、金王朝等,并与中原汉族地区有过密切文化往来和冲突,有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国土沦丧历史和遗迹,会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工业与观光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2)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以及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三大旅游区域:

东部森林与民俗文化、边境旅游区,中部城市生态与冰雪旅游区,西部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区。

在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上形成了五大旅游地系统:

长吉城市人文与冰雪旅游地系统,长白山旅游地系统,通集白人文与森林生态旅游地系统,延边民俗文化与边境旅游地系统,西部草原与湿地旅游地系统。

2、旅游资源优势

旅游气候在5-9月的体感舒适度与海滨城市大连近似,优于大连以南沿海城市及华北、华中、华南内陆一般地区。

开展冰雪旅游条件得天独厚。

在冰雪旅游季节的体感舒适度优于黑龙江和内蒙古。

从滑雪旅游的适宜性指标考虑,条件优于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

雾凇是吉林省特有的冰雪资源。

与国内同类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为长白山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冰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边境旅游资源。

(二)吉林省旅游业“十一五”期间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完成“十一五”旅游发展计划

“十一五”期间,至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预估为80.98万人次,年均增长20%左右;旅游外汇收入3.04亿美元,年均增长25%左右;接待国内旅游者6465.31万人次,年均增长20%左右,国内旅游收入705.13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左右;实现旅游总收入725.86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至2009年底,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50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0.6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0.67%和28.81%,分别完成“十一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24.66%和118.3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8.06%,比“十五”末期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翻一番的目标,旅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68.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4%;旅游外汇收入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8%;接待国内旅游者5433.03万人次,增长20.82%;国内旅游收入564.1亿元人民币,增长29.35%,居民出游率达到201%。

同时,旅游业发展带动了交通、商贸、饭店、餐饮、文化、体育、信息、物流、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房地产发展和新型社区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2、发展生态旅游破解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难题

长白山观光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向海等湿地生态旅游,通化集安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延边、白山等边境、跨境旅游等,为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提供新的产业选择与增长点。

3、旅游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备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航空:

至2009年底,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已开通境内外航线89条,启动了与台湾省的直航班机。

延吉机场、长白山机场增开了至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旅游热点城市航班。

铁路:

增开了与省外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

公路:

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0公里,省会长春至各地市州和所有出省主通道逐步实现了高速化,连接公路干线与各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区公路基本建成,极大改善了吉林旅游可进入的条件。

旅游接待能力:

明显增强,新增旅游星级饭店35家,比“十五”期末增加了17.6%;新增旅行社215家,比“十五”期末增加68.2%;上档次的旅游餐馆、购物及娱乐场所不断涌现。

4、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

(1)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

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额达230亿元。

大投资带来大变化,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2)长白山已成为特色鲜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热点;松花湖、查干湖、向海等重点旅游景区接待务件明显改善;长春、吉林、延吉等城市面貌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旅游功能明显增强。

同时,国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大量专项资金,促进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

(3)优秀旅游城市与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快速发展。

2009年全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长春、吉林、蛟河、桦甸、集安、敦化、延吉),比“十一五”期末多3个(长春、吉林、集安、蛟河)。

2009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共29家,比“十一五”期末多11家,其中工业示范点13家,农业6家,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年多5家和3家。

工业旅游示范点8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

(4)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了特色旅游乡镇的评选与建设。

2009年有5个乡镇被国家旅游局和建设部联合评为全国特色旅游景观乡镇。

表1“十一五”期末与2006-2009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

年份

旅游总人数

旅游总收入

入境旅游人数

外汇收入

国内旅游人数

国内旅游收入

(万人次)

(亿元人民币)

(人次)

(万美元)

(万人次)

(亿元人民币)

2005

2887.99

229.26

373249

11952.67

2850.67

219.34

2006

3236.24

275.40

434875

14424.29

3192.75

264.00

2007

3757.95

350.16

543602

17931.42

3703.59

336.51

2008

4558.65

450.80

617303

21144.14

4496.92

436.10

2009

5501.08

580.69

680528

24293.65

5433.03

564.10

表2吉林省“十一五”期末与2009年星级饭店发展情况

年份

总计

五星

四星

三星

二星

一星

2005

198

4

27

85

94

6

2009

231

7

37

67

98

4

表3吉林省“十一五”期末与2009年旅行社发展情况

年份

总计

国际社

国内社

出境社

2005

315

50

265

15

2009

530

24

506

表4吉林省“十一五”期末与2009年A级旅游景区发展情况

年份

总计

5A

4A

3A

2A

1A

2005

67

11

11

41

4

2009

110

2

16

33

41

18

5、旅游人力资源培养得到快速发展。

截止2009年底,全省旅游院校总计22所;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含开设旅游系、旅游专业的院校)15所;中等旅游职业学校7所(含开设旅游系、旅游专业的院校);“吉林省旅游行业岗位技能培训定点单位”16家。

全省旅游培训师资队伍873人;导游资格面试考官179人;全省旅游院校在校学生7363人;截止2009年底,全省导游员总计9763人。

全省旅游行业参加各类培训人员总计11349人次。

(三)旅游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总结“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成绩,获得的主要经验是:

1、准确定位,树立形象

“十一五”期间,我省对旅游产业、旅游形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是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是旅游产业定位。

200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尽快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显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广大人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二是旅游形象定位,“缤纷四季,精彩吉林”的旅游形象得到进一步确立。

2、发挥优势,打造品牌

我省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而生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亮度和竞争力,打造“生态吉林”品牌,对我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政府主导,政策扶持

我省遵循旅游发展规律,认其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等。

目前吉林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已经形成,旅游业已步入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

4、把握机遇、适时造势

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与逐步落实。

积极进行了吉林“八景”的评选,使吉林省旅游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赴台旅游开始起步并获得迅速发展。

成绩和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

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是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外树形象、内练真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握机遇、善于谋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敢闯新路、善解难题是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

(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研究和解决。

1、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

2、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入境旅游发展缓慢,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新兴旅游如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自驾车旅游等产品缺乏,旅游基本消费所占比重过大。

3、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知名度相对较低。

4、部分地区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重点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景区内部旅游交通设施和方式有待改善。

5、旅游企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现状,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有影响的旅游集团公司,整体素质不高。

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分析

(一)世界与中国旅游业发展宏观环境与形势

1、中国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是国民经济转型加速,产业优势更加凸显;二是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三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发展势头强劲;四是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变革,发展方式更加科学;五是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发展后劲强劲;六是政策支持加强,技术变革深化,发展条件更加有利;七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广阔。

八是金融危机倒逼机制将促进旅游企业创新经营方式,世界经济的温和回升使入境旅游有望保持低速而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互相渗透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将使旅游市场发展动力强劲,需求进一步放大,资本来源充分,要素配置齐全,发展方式更加科学,旅游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黄金期。

2、旅游业发展处于矛盾凸显期

一是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与旅游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二是旅游法制环境尚需营造,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三是发展方式粗放,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好;四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产品开发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配套程度较低;五是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六是人才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高素质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并存。

这些矛盾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在旅游业中的体现,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统筹全局、重新规划,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一是发展方式转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市场调节”转变,加强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产业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走内涵式、集约化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二是主体市场转变,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以国内市场需求为重点,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三是产业要素要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和管理服务创新,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本和现代技术推进旅游业发展。

有序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引导旅游投资流向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注重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益。

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广度,注入科技文化元素,推进产品形态升级。

四是管理体制转型,从政府管制主导向政府引导和监督服务的职能转化,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环境的创新变革加快,要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统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要加强要素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素质;要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吉林省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

1、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尤其是2009年12月公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意见》的不断落实与政策措施的实施。

2、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我省《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长吉图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都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凭借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

4、“十一五”以来,全国和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健全,旅游配套水平进一步提高。

5、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6、国家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等的政策,对我省进一步发挥自然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提供了条件。

7、上海世博会、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等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极好的发展机遇。

(三)困难和挑战。

1、我省入境旅游品牌及精品线路匮乏,接待人数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形成入境旅游“盆地”现象。

2、我省与周边省份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和重点旅游区域未能充分的对接和互动,区域合作实现途径较少。

3、区域外部交通虽然改善明显,但是部分景区之间交通、景区内部交通仍然存在不足。

4、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严重制约我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5、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吉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和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的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发展全面融入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之中,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带动工业、农业、文化等各类旅游快速发展,加强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以集约经营和质量效益型增长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优秀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改革开放,创新机制。

坚持改革开放,破除合同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建立新的旅游市场经济秩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另一方面,旅游开发要以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

旅游开发必须面向市场,调查市场,研究市场,拓展市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化、多功能的有卖点的旅游产品。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办旅游的原则,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市场接轨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机制和市场规则。

2、以人为本,有序发展

着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促进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

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3、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坚持低碳经济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项目带动,突出重点。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各地旅游业特色化发展。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推动地区发展、城市发展、景区发展、企业发展。

引导一部分地区、城镇、景区、企业较快地发展起来,产生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最终达到全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内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造出一批吸引力强、品位高、特色浓的旅游精品。

5、区域协同,统筹兼顾

强调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的区域竞争力,增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宏观管理上必须坚持按区域管理的原则,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弊端,协调部门关系,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把旅游业开发的重点从孤立的个体景点建设,推进到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来,着眼于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整体优势的发挥,着眼于形成区域特色上互补、经济上互惠、经营上互助的旅游产品群,并把景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社区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使其协调。

同时各重点旅游区要形成本区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我省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6、科教兴旅,和谐发展

科教兴旅一是推进科普和教育旅游方式,二是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旅游业是依靠公众参与而发展的产业,旅游者了解旅游资源的知识内涵、掌握旅游知识与技能、环境保护与公德意识和旅游审美意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普及和教育过程。

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知识属性强,实施科教兴旅,既能充分发挥科普的主体和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科普这种公益事业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商业行为。

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公众的“科教兴旅”意识。

旅游产业各要素要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设现代旅游体系。

提高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建立和完善旅游网站。

同时要发展旅游软科学,提高我省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总体定位

把旅游业培育成吉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更好发挥旅游业对于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功能。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潜力的生态观光旅游、冰雪娱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历史遗迹、工业农业、电影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边境风光和节庆会展旅游。

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省品牌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建设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吉林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推动旅游发展走上质量效益型增长之路;将旅游业发展成为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东北亚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发展指标

(1)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5%左右,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9.0%以上。

(2)境外旅游者数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到2015年,境外旅游者达到162.88万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左右,到2010年达到7.25亿美元。

(3)国内旅游者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到2015年达到2166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达到14189万人次,省内旅游人数所占比例在40%左右,达到5676万人次。

(4)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40万人,其中,旅游新增直接就业10万人,旅游新增间接就业30万人,旅游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达到4.0%。

形成由旅游院校、成人教育、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国外进修等构成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

表52009年全省旅游统计指标与2010-2015年计划表

项目

单位

2009

同比%

2010

同比%

2011

同比%

2015

同比%

旅游总人数

万人次

5501.08

20.67

6546.29

19.00

7664.01

17.07

14352.40

17.00

旅游总收入

亿元

580.69

28.81

725.86

25.00

907.32

25.00

2215.15

25.00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

5433.03

20.82

6465.31

19.00

7570.88

17.10

14189.52

17.02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564.10

29.35

705.13

25.00

882.88

25.21

2166.21

25.16

入境旅游人数

万人次

68.05

10.24

80.98

19.00

93.13

15.00

162.88

15.00

外汇收入

亿美元

2.43

15.08

3.04

25.10

3.62

19.08

7.25

19.00

注:

1、外汇比率09年按1美元=6.83元人民币计算;10年按1美元=6.83元人民币计算;11年至15年按1美元=6.75元人民币计算。

2、201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预计每年按17%的速度递增,旅游总收入预计每年按25%的速度递增,从2010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计划目标看,201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435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215.15亿元。

(五)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是我省旅游业的最根本发展模式。

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