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101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docx

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演示教学

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接纳污染物的能力。

(08、11A)P395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地球承载力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范围下,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稳定,人类活动不引起环境功能发生质的改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07、08、11A)P7

环境安全:

是指与人类生存、发展活动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未遭受不可回复的破坏。

(04、05、08、09、11A)P121

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总是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就叫生态平衡。

(04、09、11AB)P85

生物富集:

(bio-concentration)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08、09、11A)P269

生物转化:

物质在生物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变化,称为生物代谢或转化。

(09、11A)P271

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11A)P319   优先监测: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1A)P319

LCA:

(LifeCycleAssessment)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是详细研究一种产品从原料开采、生产到产品使用后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即生命周期内的能源需求、原材料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包括包装材料)、产品在消费和报废后的处置中能量和材料的流失及其环境影响定量化。

(09、10、11A)P354

EIA:

(EnvironmentalImpartAssessment)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一项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提出合理消减和避免负面环境影响的对策。

(10、11A)P347

“三同时”:

是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其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05、09、11A)P360

排污收费制度:

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按标准交纳费用的制度。

(XX)11A

容量总量控制:

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总量控制称为“容量总量控制”。

它是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目标,计算出环境容量,据此得出最大允许排污量;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最后制定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方案。

(11A)P395

目标总量控制:

是依据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或区域污染物排放消减总量目标,从当前排放水平出发,通过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在污染源之间优化分配污染物排放量和消减量,制定排放目标总量控制方案,实现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和/或区域污染物排放消减总量目标。

(11A)P395

环境质量标准:

是为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05、08、09、10、11A)P438

污染物排放标准:

(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05、08、09、10、11A)P438

物理净化: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只改变其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

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由于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作用,而使污染物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11A)P173

化学净化:

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但不参与生物作用。

(11A)P173

土壤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能力和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壤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07、10、11A)P82

土壤自净:

土壤自净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然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XX11A)

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

(04、05、11B)P74

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系统,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不利于人类及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的现象。

(05、11B)P394

硫酸烟雾:

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大气11B)

光化学烟雾:

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

(大气11B)

水体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08、09、11B)P173

水体自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08、09、11B)P173

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09、11B)P85

逆温:

大气对流层的气温从总体上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即气温随高度递减。

由于近地面的大气层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递增的情况,即逆温。

(04、08、11B)P221

温度层结:

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方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及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分布。

(04、08、11B)P221

分散作用:

弥散作用:

弥散作用可以定义为由空间各点湍流流速(或其他状态)的时平均值与流速的平均值的空间平均值的系统差别所产生的分散现象。

11B,P230

水解作用:

是化合物与H2O电离产生的H+和OH-发生交换,从而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11B)P259

配合作用:

即金属离子同电子给予体(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生成配合物的反应。

(11B)P260

柯斯定律:

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效率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Pareto.v.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是用以描述资源配置效率。

帕累托效率是这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经济状况都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人受到损失的情况下获得好处。

(11B、12)P278

TOC:

(总有机碳totalorganiccarbon)是指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TOD:

(总需氧量totaloxygendeman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以氧的浓度(mg/L)表示。

(10、11B)P321

环境规划:

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及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09、10、11B)P370

环境预测:

是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1B)P380

自然环境:

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综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各圈层。

(05、07、10)P20

人工环境:

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地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如城市、农田、工厂等。

(07、10)P45

光污染:

是指各种光源(日光、灯光、各种反射光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等)过量的辐射对周围环境、人类环境和生产环境造成影响的现象。

(10)P247

热污染:

是指日益现代化的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中排放出来的各种废热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10)P248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机制:

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

(10)P461

食物链:

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的排列的链状顺序就叫做食物链。

(10)P31

食物网:

自然界中的取食关系非常复杂,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还可能取食多种其他生物,这样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联接,就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包括许许多多的生物,这就是食物网。

(10)P31

生态恢复: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10)P202

生态工程:

就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共生,物质再生循环及结构功能协调等原则,结合系统工程最优化的方法,以整体调控为手段,以人和自然协调关系为基础,高效和谐为方向,时空结合为主线,为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环境双双受益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具有多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产工艺,以期同步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8、10)P204

环境噪声:

通常把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听到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声音称为噪声。

(04、07、10)P242

连续等效A声级:

为了较准确地评价噪声强弱,人们提出将一定时间内不连续噪声的能量,用总工作时间进行平均的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的影响,及连续等效A声级。

(04、07、10)P245

清洁生产:

是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不断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以提高物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及消除废料的生产和排放,降低生产活动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9、10)P500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XX04、05、08、09、10)

城市环境: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09)P49;城市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社会坏境和自然环境。

(XX)

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物高度集中,下垫面性质被改变,城市中混凝土、石块、预制块、柏油路面、建筑物屋顶及墙壁等,其导热性质比松土或湿土高出数倍,并且热容量很高,大量接受太阳辐射,并积蓄能量,吸收和反射、辐射的热量被大量积聚、截留在不太流通的城市街道空间,导致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09)P5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09)引用

环境审计:

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XX09)

POP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08、09)P275

ODS:

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化学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ozonedepletingsubstances),简称ODS。

(XX)

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划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09)P381

双模理论:

化学物质由水体挥发进入空气过程中,需要通过近水表层—液膜和空气层—气膜,克服来自两薄膜的阻力,进而实现物质由水体向空气的转移。

(09)P254

吸附等温线:

指在一个吸附体系中,化学物质在固相介质的吸附量与其在液相浓度之间的依赖关系曲线。

(09)P255

生态系统:

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04、05、08)P190

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尤其是指生存与发展的不良风险最小以及不受威胁的状态.(XX)08

声压:

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产生起伏,这个起伏部分,即超过静压(平衡状态下的大气压强)的量,称为声压。

(08)P242

声压级:

通常用一个声压的对数比来比较声压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

(08)P243

生物积累:

是指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08)P269

库氏曲线:

20世纪6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一“U”型曲线,用以描述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Kuznets曲线,或库氏曲线。

(08)P285

 

清洁能源:

煤洁净技术:

污水化学处理:

污水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

它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无机或有机的溶解性物质或胶体物质。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化学混凝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

(07)P400

污水生物处理: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溶解性及胶体状有机氧化物分解,转化为无害物质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07)P401

生物多样性:

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数以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种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07)P192

生物安全:

及生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动态安全过程,是指在基因、细胞、个体、种群与群落水平上皆处于不受威胁的良好状态。

(07)P121

污染物联合作用:

污染物协同作用:

人居环境:

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

(XX)07

景观环境:

是指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所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

(XX)07

 

11年B

1、简述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答: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目的在于讨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从宏观上来说是研究人类-环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两者可持续运行的途径和方法;从微观上来说,是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第一,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第三,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系统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简述城市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答:

城市环境的特点:

(1)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

一些超大城市的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数量是巨大的;

(2)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3)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人与自然、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城市环境不仅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还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使城市的正常运转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脆弱性;(4)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如摩天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化区和工业区等,是各种人工景观的高度集合。

城市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居民从事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是城市的主要行为,这些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

因此,一个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往往可以支配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而有目的地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主题。

3、简述影响近地面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及作用方式

答:

(1)污染源因子:

污染源特点及其分布、排污设施的种类、燃料种类、单位时间的燃料消耗量、烟囱高度、烟囱出口直径、单位时间的排气量、烟气温度、烟气出口速度、烟气中的污染物含量、运行方式、排放特点等。

(2)气象因子:

大气层结构稳定度、对流混合层厚度、水平风场(风向、风速)、风的垂直分布、水平温度场、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结构与生消规律、降水、湍流、天气形势、特殊气象条件等。

(3)地形因子:

下垫面粗糙度、地形地貌、局地环流、城市热岛等。

4、简述耗氧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的主要过程

耗氧有机物是指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较易发生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该类物质的微生物降解广泛发生于土壤和水体环境中。

糖类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为:

多糖在胞外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二糖和单糖,而后进入细胞内,二糖在细胞内经胞内水解酶催化水解为单糖;在细胞内,单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经过酶促反应降解为CO2和H2O,而在无氧条件下转化生成简单有机酸、醇和CO2等。

脂肪的微生物降解:

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酯。

常温下,动物脂肪呈现固态,而植物脂肪呈现液态。

脂肪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为:

在胞外水解酶作用下,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而进入细胞内;甘油经一系列酶促反应降解为CO2和H2O,而在无氧条件下转化生成简单有机酸、醇和CO2等。

蛋白石微生物降解:

蛋白质是一类由α-氨基酸通过肽键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微生物降解的基本途径为:

在胞外水解酶作用下,水解生成二肽或氨基酸而进入细胞内,二肽在胞内继续水解生成氨基酸;氨基酸在胞内的转化以脱羧生成脂肪酸为主,脂肪酸可以进一步发生如前所述的转化过程。

5、简述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答:

浓度控制是采用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来控制环境质量的方法。

排放浓度标准依据国家制定的全国统一执行的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中国的污染控制主要采用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

浓度控制实施管理方便、对管理人员要求不高,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中国的污染严重的地区,及时所有的污染源的都达标排放,由于污染源数量的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会继续增加。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则是根据区域环境目标(环境质量目标或排放目标)的要求,预先推算出达到该环境目标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然后再通过优化计算,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指标分配到各个污染源,排放指标的分配应当根据区域中各个污染源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

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各有特点,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污染问题要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总之,我国的污染控制战略要从以往的单纯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利用原则

答:

(1)无害化: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是将固体废物经过相应的工程处理,达到不影响人类健康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无害化”是固体废物处理的首要任务,目前已发展为一门崭新的工程技术。

如垃圾焚烧、堆肥、粪便的厌氧发酵等,都是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的过程

(2)减量化:

固体废物“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量。

要实现“减量化”的目标,一方面工业企业可通过清洁生产,改革技术工艺,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减少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另一方面可通过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来实现减量化。

(3)资源化: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是通过采用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世界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造成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开发和利用“再生资源”或“二次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1、论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的意义和适用对象;

答:

2、论述水污染控制中化学法的主要类型、原理及应用范围

答:

化学法:

污水的化学处理时利用化学反应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

它的处理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无机或有机的溶解性物质或胶体物质。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是化学混凝法、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

a.混凝:

混凝法是通过向水中投加一定的药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脱稳而相互凝聚,通过重力沉降得以从水中分离。

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过程,凝聚指胶体脱稳并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絮凝则指微絮粒通过吸附、架桥和网捕等作用变成更大的絮体的过程。

混凝剂一般有无机盐类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

b.中和:

中和法用于处理酸性或碱性污水。

对于低浓度的酸碱废水,可采取二者相互中和或投药中和的方法。

常用的碱性中和剂有石灰、电石渣和石灰石,酸性中和剂有废酸、粗制酸和烟道气等。

c.氧化还原法:

氧化还原法通过化学药剂与污染物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将废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微毒物质的一种方法。

氧化还原法往往处理废水费用高,故目前较多应用于给水、特种废水及污水的深度处理中。

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有氧、臭氧、漂白粉、次氯酸钠、三氯化铁等;常用的还原剂有硫酸亚铁、氯化亚铁、铁屑、锌粉、二氧化硫、硼氢化钠等。

d.电解:

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的电化学反应被称为电解,电解是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

电解法处理废水的作用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凝聚反应和气浮作用等。

电解反应通常在电解槽内进行,槽内设有与电源正负极相连接的阳极与阴极。

11年A

1、简述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及对策

答:

水污染防治的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

“防”就是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量化”和“最小化”。

“治”指对污水进行有效治理,使其水质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管”指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有:

(1)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2)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节水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3)大力发展污水资源化及回用技术(4)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监督管理(5)开发污水处理高新技术工艺,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2、简述环境规划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答:

概念: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特点:

综合性、涉及面广、地区性、动态性、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