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9221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docx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即“官守学业”②官学的教师就是官府的官吏。

即“官师合一”。

学生也是有身份的官吏及其子弟③官学机构设于官府之中,即“政教一体”。

2、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书、数、礼、乐、射、御。

大学以礼乐射御(称之为大艺)为主、小学以书数(称之为小艺)为主。

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战车的技术训练,是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

书数是西周文化知识教学。

汉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3、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而得名,历时150年之久。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主办但又具有私学特点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几乎容纳当时诸子百家各派,汇集天下贤士,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等。

特点:

尊师重道;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4、六学二馆

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指的是: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

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

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这是大唐最高学府,体现了阶级性。

5、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湖两地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实行分斋教学。

经义斋学习六经,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治民、治民等,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6、三舍法

熙宁年间,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创立了学生升级管理制度。

即:

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

上舍生考试名列上等的,可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授予官职。

这样学校不仅担负养士的任务,而且具有取士的职能,学校职能强化,地位也得到提高。

7、监生历事

它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此制是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期满经考核,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8、积分升斋法

元代国子学继承宋代国子学、太学的分斋教育制度,实行“积分升斋”法。

把国子学分为下中上三个等级六个斋,学生按程度分别进入各个斋舍学习不同的内容。

每月考其所习,依据其学业成绩和品德行为依次递升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习成绩的评定实行积分法。

9、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些人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

1.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

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作为授官晋爵的依据,然后按品授官。

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成为门阀士族操纵政权的工具,形成“”。

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察举制

汉代选官取士制度叫察举,察举又称荐举,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和选拔把“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考察核实后授予官职。

始于汉高祖刘邦,定制于汉武帝。

是汉代重要的出仕途径之一。

3.洋务学堂

19世纪中后期,洋务大臣们为培养洋务人才,倾力于兴办各种新式学堂,名为“西堂”。

洋务学堂大致分为三类,方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中国新式学堂的开端。

这类学校仍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以实用性为主,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但这类学校萌发了近代新教育的因素,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

1.虚心涵泳(朱子读书法之一)

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虚心”指的是读书应虚幻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之意,不可先入为主。

牵强附会。

“涵泳”指的是读书时应反复咀嚼,耐心玩味。

“虚心涵泳”强调是读书学习的态度、感受和兴趣。

2.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教学相长

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它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4.次相授受

它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和制度。

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

这一方法的创立者是董仲舒。

这种“滚雪球”方式的教学,可以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扩大教育的范围,缺点是弟子的转授毕竟不如教师直接传授。

1.蔡元培“五育并举”: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是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所创,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备受重视。

三艺与发展雄辩术有关,培养青年演说能力。

2.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西方的“七艺”称“自由七艺”,意思是自由人应该具备的全部学识。

“七艺”是西欧中世纪学校中的七门课程: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那时,课程内容完全用于为讲授神学服务,七艺渗透着基督教神学的精神和内容。

“七艺教育”最初是由柏拉图提出的。

后有人将这“七艺”前三门定为初级学科,称“三学”,后四门定为高级学科,称“四术”。

3.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

异族学校被取缔,教育领导权掌握在教会手中,教育内容充满宗教神学气息。

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三种教会学校入学对象的不同,体现了封建教育的等级性。

4.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中世纪西欧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

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

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它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2)侍童教育阶段。

(3)侍从教育阶段。

年满21岁,通过典礼获得骑士称号。

5.“快乐之家”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设的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亦称行乐园。

设于郊外别墅,自然环境优美,校舍整洁舒适,学生可以在这良好的环境里过着愉快的学习生活。

学生多为贵族子弟,少数家庭贫苦但颇具天才的儿童。

学生们六七岁入学,寄宿制,修业15年从小学到大学。

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官吏、教会领袖和兴办工商业的企业家。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分为两个步骤:

讽刺、助产术。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故又被称作“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

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知识即美德

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1.泛智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一生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就是广泛的全面的智慧。

强调两点:

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应受教育”;二是人人都应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

“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

绅士教育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

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

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这反映了英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一种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教育理想。

“教育性教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就是说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强调教学中必须进行教育,强调知识的德育作用,要求把教学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了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

4“五道念”

“五道念”即赫尔巴特提出的五种道德观念,是其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和报偿”。

五种道德观念是一个不可偏废的整体。

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前两种调节个人道德行为,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维持社会秩序的永恒不变的真理。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

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以礼乐射御(称之为大艺)为主、小学以书数(称之为小艺)为主。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的概念也十分宽泛,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礼乐教育是西周时期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战车的技术,是西周时期的军事教育。

“书”:

文字书籍,“数”:

算法历数。

书数是西周文化知识教学。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教学;

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学习,也重视武备训练;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注重学生内心情感修养。

体现了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注意小学与大学教育的内容侧重。

2.简述唐朝官学管理制度P17

①成立了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②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

③教育等级性加强

④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教学管理制度:

1行束脩礼2制订了教学计划3推行考试制度(旬考岁考毕业考试)4建立假期制度

⑤教育、研究、行政三者一体。

3.概述宋代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及其改革措施P23

1范仲淹庆历兴学①令州县立学,并规定应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应过试的亦需百日。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