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096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docx

古诗词鉴赏诗歌的内容主旨一知识讲解2

 

高考解决方案

诗歌鉴赏·内容主旨

(一)

 

诗歌鉴赏•内容主旨

(一)

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

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做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

而这些都要以内容的准确理解为前提,所以理解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解诗歌的文本。

一般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察的考察分为: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具体的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意义,也包括它们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包括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情感态度,就是分析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

怀人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

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托物言志诗

忧国伤时诗建功报国诗人生际遇诗

闲适隐逸诗生活杂感诗即景抒情诗

一、怀人思乡诗

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思乡(亲)缘由:

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

羁旅愁思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如: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苏幕遮》

闺中怀人如:

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C.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

鸿雁:

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柳

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

“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常见技巧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作者写自己想象“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3.修辞传情(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

4.因梦寄情

思江南(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六)鉴赏示例

1.(2014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案:

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2.(2013朝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2分)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

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

一声横笛锁空楼。

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答案:

C

②“一声横笛锁空楼”中“锁”字用词精当,请结合诗句对“锁”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锁”字的本义是关住、拴住、锁住(解释“锁”字本义1分),这里是说笛声萦绕在空寂的楼阁中(解释“锁”字语境义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思念情郎的愁苦难以排遣的情形(“思念愁苦”1分,“难以排遣”1分)。

③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5分)

【答案】词人运用想象,描绘了一幅与情郎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想象”1分,“春夜月下泛舟的美妙图画”1分),创设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优美意境(意境特征1分),表达了女子渴望与情郎相会的期盼之情(“期盼之情”1分),反衬出女子的离恨之苦(“离恨之苦”1分)。

二、赠友送别诗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人世死前惟有别。

”(李商隐)。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友情难别(如李白《赠汪伦》)、亲情难分(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爱情难舍(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诗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于是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

正如有名家言:

“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在这些“情”中,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文人墨客或直接抒写依依不舍离别之情,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安慰劝诫,或叮咛嘱咐,或言志祝福,或兼而有之,表达了多种多样复杂难遣的离愁别绪,构成古典诗词园中的一大景观。

送别诗,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

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一)情感类型

1.依依不舍的留恋。

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如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的诗歌:

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白居易《南浦别》。

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情深意长的勉励。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

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

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

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

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

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注:

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

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

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胸怀和坚强性格。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河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5.以别为名的感慨。

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注:

荆门:

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三)常见意象

1.夕阳、日暮、月夜。

——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

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①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②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③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④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如: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地

长亭。

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劳劳亭。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

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

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

”的诗句之意。

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

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如: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谢亭。

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如: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李白《谢公亭》。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灞陵亭。

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南浦。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

如: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楚辞•九歌•河伯》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芳菲肠断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朱淑贞《江城子》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3.杨柳,草,酒——物

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如: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歌》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送别》

草。

草总是离别相思怀人联系在一起,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如: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

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李白《送殷溆》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

杯中物。

——辛弃疾《满江红》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劳歌。

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

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常用技巧

1.直接抒情

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

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即寄托,“寓情于景”顾名思义,即将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上,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技法之一。

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将离愁别绪寄托于眼前之景,即景抒情,借景表意。

景物或作为环境背景烘托离情,如高适《别董大》:

“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或直接借景言情,情从景出,如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看出景物在送别诗中已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也是主观情感的写照。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鉴赏送别诗时一定要抓住景物及其客观特点、主观寄托进行分析。

如:

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