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918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docx

初中时文报刊阅读结题报告

“让校园充满书香让学生腹有诗书”课题

结题总结报告

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

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闵希学刘符军康学军李红

内容摘要: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按照课题组的研究要求,根据“让校园充满书香让学生腹有诗书”课题的理论依据、组织形式和实验原则,我校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整合图书资源,选择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行动研究。

通过实验,思考研究该课题对提升师生素质,提高教学效益,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改变学生、老师和学校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总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社会影响,分析实验成果和实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读书,一条强校固本之路。

具体表现在:

校园文化营造书香,班级文化体现书香,读书活动渗透书香,师生读书腹有书香,教研教改成就书香,校本开发提供书香,学校资源开发书香。

关键词:

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教育科研课堂效益校园文化学校发展

2007年4月27日,我校顺利完成省级“十一五”课题立项工作,坚信新教育课改实验是一条丰富学校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积极申报参与了“让校园充满书香让学生腹有诗书”的课题实验,并于2007年6月20日批准实施。

两年多来,我校在课题组和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悉心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师生发展”为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校园建设、队伍管理等方面思考书香校园的建设,组织师生的读书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丰富校园文化,开创素质教育新路,使读书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灵魂。

走出了读书是一条强校固本之路。

具体表现在:

校园文化营造书香,班级文化体现书香,读书活动渗透书香,师生读书腹有书香,教研教改成就书香,校本开发提供书香,学校资源开发书香。

思考——校园应是书香飘

校园本应是书香飘逸的世界,但应试教育的分数桎梏让很多师生远离了多彩的图书,单调的教科书不仅使师生视野狭窄,而且人文缺失。

读书能让师生获得怎样完美的教育和人生,我们有以下理由:

第一:

作为传承人类思想和智慧的书籍,是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财富。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国民无一不热爱读书。

学习和读书更是21世纪的时代主旋律。

因而,我们只有教育学生热爱读书,学会读书,才会有吸收,才会有创造,才会有学习型师生。

第二: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依靠课本上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这是新一轮课程的明确要求。

第三:

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获得。

作为社会人,教师也需要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旗帜和人生的坐标。

第四:

学校教育不能没有图书。

学生只有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才能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教师也需要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旗帜和人生的坐标。

第五:

学校不能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读书与育人的阵地,一个标志,一幅牌匾,一次校园广播总关师生读书情结,激发读书兴趣,走强校固本之路。

第六:

读书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引领师生读好书,好读书。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为“让校园充满书香让学生腹有诗书”课题实验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一、制定实验目标:

1、宏观目标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促进个体成长。

学生通过阅读,摄取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人格和人性健全发展,创造潜能得以激发,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民族进步。

学生通过阅读,传承和丰富民族的优秀文化,拥有先进的民族精神,推进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可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开展读书活动,师生共建书香校园;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

使师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熏陶中成长,提高认知水平,辨析能力,人文素养,从而带动家长的提高。

2、具体目标

学校方面:

注重硬、软件建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为核心,探索阅读教育模式,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形成爱读书,读好书,以书为伴的书香校园特色。

学生方面:

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完成课题实验要求的100本图书,新课标要求的400万字阅读任务,人能背诵中学生必诵优秀诗文。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师方面:

要求教师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每人每年认真阅读10本以上由学校推荐的书目,每学期撰写2——3篇高质量的教育随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在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过程中不断进步。

二、完善制度建设

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我们制定了有关促进老师读书的制度与奖励措施。

要求教师制定各自的读书计划。

每学年学校列出了本年度教师应读的书目,每学年学校评出5——10名读书模范个人,学校予以报销书费的奖励。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征订一份教育期刊。

师生人人制定个人3年读50本数的计划,学生每周开设3节阅读课,每天读书20页,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

坚持天天三个一: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周周三个一:

每周练一页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读一篇经典文言散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月月三个一:

每月上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诵读,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每月每班评选一名书香娃。

学期三个一:

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评比一次班级“书香娃”;每期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

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以上要求是学校促进师生发展制定的新制度,实验中,我们把这些制度作为一项常规管理要求,学校领导和教科室经常检查落实,并纳入教师月考核与期末考核。

三、增加硬件设施:

近年来学校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突学校环境育人的特色,学校先后筹资建立了校园广播站,更新了校园树木和花草品种,制作了两堵固定文化墙,读报橱窗10个,醒目地展示着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尤其是2007年又新修了“书山有路”不锈钢雕塑、晨读晚学雕塑、“无崖”假山喷泉、“志远”读书亭、磨菇亭、花卉文化长廊,更新了校园巨幅喷绘四幅(1、奋进中的长安中心学校2、长安中学教师信用承诺个人签名板3、八荣八耻4、科学的力量)更新了楼道书面艺术作品近百匾块,教室统一设计班务栏50多块、新增“两免一补”政策固定宣传栏4个,新增“学校回顾与发展”版图2块,使学校远景目标、办学理念、发展前景、师德要求充分展现和浓缩在我校学生和家长的面前,新增图书近万册。

为了方便教师阅读和查找资料,我校将学校图书室教师常用书目下放到各教研组。

学校出资建校园网,班班通。

另外,我们通过开展校园图书节活动,采取学校购买、师生自买、社会捐赠等多种办法,充实师生的图书数量。

倡导师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积极营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构建垂柳书香园。

四、规划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2007年7月——9月):

课题准备和制订计划阶段

健全组织,学习理论。

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各种教育书籍等,领悟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明确开展实验的目标及价值。

明确分工,制定计划,各负责人要根据分工,及时制订学期的各项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

其他研究组成员根据分工制订具体的活动计划。

2、第三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月):

课题实验阶段

组织实施,规范研究。

根据每学期的具体活动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研究,形成实验、管理、研究、思考、再实验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课题组对实验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调整实验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有效有序进行。

3、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课题总结阶段

实验总结反思,汇编成册。

对教育实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的理论成果。

将教师优秀的论文、学生竞赛的作文、师生的阅读笔记、读书心得汇编成册。

行动——读经诵典见精神

如何实现实验方案提出的目标,我们坚守课题组的信条: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我校提出的行动宣言是:

每月读一本书。

我们启动“读书、治学、立德、育人”工程,以一助一结队读书,时时提醒师生不忘读书。

在这一行动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促进教师读书和学生读书方面,分别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教师读书

(一)、后果分析

调查表明,中学教师阅读现状是不够理想的,这个现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课外阅读的无序与低效

无序的主要表现是:

一是盲目地、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初中学生在回答“上个学期给你印象较深的一本课外书是什么”时,有的写《红楼梦》,有的写《三十六计》、有的写《廊桥遗梦》,有的写《醒世恒言》。

二是所读的书不是精品。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同学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还有把《还珠格格》等书也作为印象最深的书;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中小学生自己写的作文集作为主要的课外读物。

阅读的无序必然导致低效。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自己缺少足够的阅读,从而缺少有效的指导。

如果学生要语文教师开一张课外阅读的书单,有不少教师恐怕只能开出《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只能开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契诃夫,只能开出《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至于80年代、90年代新出版或新翻译的书,完全有可能一本也不知道。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稀薄与缺乏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且更是一门人文学科。

教学中还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课文确是进行熏陶和培养的重要材料,但课文毕竟只是例子,从量的角度讲,毕竟太稀薄了些,其烈度和浓度恐怕都大大不足。

要熏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大量引进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优秀课外作品,让学生从这些课外作品中吸取充盈的人文性的精气,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这个前提,就是语文教师自己受浓厚的文学熏陶,有充沛的人文精神,离开了这一点,熏陶和培养便无从谈起。

但现实是,有不少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的内在底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

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生动,少情趣,没韵味。

3.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放得开,收得拢。

所谓放,就是补充、拓展、延伸,就是教师有极其宽阔的教学视野,能让学生目及四海,神通千里,能让学生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只有这样,才是大气的、充满魅力的、真正的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

放得开的前提在于语文教师广博的阅读和深厚的内在功底,有广阔的教学视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全在胸中。

没有丰富而广博的阅读,必然导致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必然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从练习到练习、从工具到工具,必然只能举一而无法反三,这样的教学,必定拘谨、死板、僵化,必定没有生气。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获取课本中非常有限的那么一点知识,人的整体素质必定受到影响。

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该有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但现在,有些教师的语文课似乎越来越封闭,路越走越遍反,教学空间越来越小。

4、没有时间读书——反映了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近年来,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30,几乎是连轴转,每天除了上课之外,课外时间还要加班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备写教案,还要迎接各种大大小小的检查、评比,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操持家务等。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笔者耳闻目睹,深有感触。

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很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思捧一卷墨香,享受“甘甜的清泉活水”。

5、没有可读之书——反映了农村学校图书极度匮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规范教育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费制”的实施,斩断了教育乱收费的黑手。

由于农村学校自身造血功能的缺失,经费紧张,国家给予的办公经费,也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在农村学校,很多图书已经发黄变霉,甚至一无所有,即使有几百或上千本书,那也是10年前的各种教辅用书、儿童故事之类的,很多图书其实就是一堆没用的废纸。

现在的各种图书、报刊、杂志价格一路飚生,动辄就是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95%的学校的图书还是10年前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报刊、杂志和图书,使得教师读书学习的愿望成了一种奢望。

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教育村村通工程”把大量的优质资源通过卫星发送到了大山的各个角落,使山里的教师和学生看到了山外的五彩世界,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资源接收不完整而无法使用,即使接收到了资源,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原因,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严重影响教育资源的使用。

很多学校地处偏远,无法接通信息网络,不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使得很多电脑设备成了摆设,教师网上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

有条件的学校只有一台电脑,即使每年花五六百元连上网络,也是僧多粥少,很多教师根本无法通过网络学习。

6、没必要读书——反映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在调查和交谈中了解到,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已经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是绰绰有余,对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没多大帮助。

教师的工作无非就是教书育人,只要不把书本知识讲错,只要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读书不读书没关系。

读书既劳精费神又无利可图,还不如看看电视,愉悦身心。

在教师的办公桌或宿舍里、家里,很难看到书的影子。

7、没心情读书——反映了教师失衡的心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些人为的原因,在评优表模、职称晋升、人员的提拔和任用上,并不按章办事,人情世故无处不在。

由于制度的缺失,很多领导的论文,不再是自己动手动脑撰写,只要在别人的后面挂个名字或让他人捉刀代笔,就可以“合情合理”、“堂而皇之”地参加各种考核和评比而平步青云。

在农村,很多“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等一大“批优秀、模范专业户”的出现严重伤害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教师习以为常,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大减。

8、不愿意读书——反映了教师渴望获得尊重的心情。

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总是激情澎湃,忘我工作,以求获得出色的业绩,得到同行和领导的认可。

备课精益求精,上课全力以赴,即使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也是冲锋在前。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爱和人开玩笑。

在付出巨大的心血却得不到认可的事实面前,在辛勤劳作获得成就感但却被别人施以雕虫小技暗算的时候……猛然醒悟——不爱读书学习的被提拔重用,爱读书学习的被“培训”成“枪手”;爱读书写作的文章很少得到发表或获得大奖,不读书写作的却能上报上网,省级、国家级大作满天飞。

很多曾经踌躇满志的教师在当地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作品之后,得到的不是学校和同行的认可,而是不屑和讥讽。

一位酷爱读书写作的教师幽默的说:

“我的作品在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能发表、获大奖,而在县、市级报刊、杂志上却不够资格。

”这其中的奥秘大家自然心知肚明——论文是个人的事,而新闻宣传报道却是能为单位和领导邀功请赏的“星光大道”。

9、不会读书——反映了教师缺乏读书的目标。

随着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多教师家里添置了电脑,通过自学和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很多教师不仅能够从网上浏览和下载资料、制作课件,更能通过网络书屋进行读书学习,丰富知识。

利用网络进行读书学习,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方便快捷,做读书笔记也很方便、省时省力。

但是,网络里面有很多不合时宜、内容低级庸俗的东西,教师要学会分辨,有选择、有目的地读书。

不管是阅读报刊、杂志,还是网上学习,都要做好读书笔记,结合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学以致用,劳逸结合,就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乐无穷。

(二)、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1、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活动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的地位。

”(《给教师的建议》69页,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是一桶水,更要求我们应该是长流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方塘之所以“清如许”,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教师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就须在工作极其繁重的情况下,挤出时间读书、学习,让源头活水滋润自己的心田。

如果你是死教书的话,那么只会出现“教死书”、“教死书”的情况。

这样下去,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

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文化。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等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多读书。

2、是教师成长的需要。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础。

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如果这个教师不读书,只教书,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我想:

一个爱读书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同样,《教师领进门》中的田教师为什么四十年以后在作家刘绍棠的眼中依然是那么有受人爱戴?

是因为田老师把“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讲得“引人入胜”,使作者“恍如身临其境”,是因为田老师知识丰富。

3、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我们许多地方正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

让书香溢满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生腹有诗书,这是大家一致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行动中,对教师的读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让学生肯读书,会读书,教师自己必须得静下心来,潜下心来多读书。

据报载:

2004年8日,第20个教师节还未到,四川省首届中小学教师读书节正式开幕。

通过这一活动,整个四川省的教师界书香四溢。

(三)、怎样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

1、明确目的。

读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读书,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读书,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这么一件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都有用的事,那为什么我们不做呢?

“在教师中持续开展读书活动,有利于提升教育的社会形象和教师的职业声望,有利于促进教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有利于促进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学生、家庭、社会学习风气的形成。

2、适当指导。

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和老师,老师也一样,没有兴趣哪有心情读书,更何况读书所带来的好处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正像指导学生读书一样,我们也应该适应地指导教师的读书,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教师制定学习目标、读书内容、读书形式等。

首先,指定教师要阅读的书目,这方面许多专家都开了单子。

主要是要让教师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书。

比如有老师喜欢经典:

古诗词,古散文;有老师喜欢读教育新理念,如《孙建锋教育经典集》、《不跪下着教书》、《细节决定成败》等;有喜欢教育散文,如《教育小故事》等。

喜欢洗濯心灵的,《读者》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适合的。

教师能从中观察和发现他人的生活实践生活态度,净化自己。

还有网络博客等等。

王崧舟的《一夜的工作》、《长城》为什么上得这么荡气回肠,这么让我们激动。

我们看看王崧舟的个人读书资料就能找到答案了。

“最爱读的书——《金刚经》、《心经》、《坛经》;《周易》、《论语》;《红楼梦》;、《圣经》。

业余爱好——书法、演讲、读书、品茶。

其次,在教师没有形成独立的读书习惯之前,学校要安排一些读书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这样的活动,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举办读书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教师撰写读书笔记,形成制度,比如:

要求一个星期(月)上一次书店,一个月读一本书,一年写一万字读书心得或教育教学论文。

3、创造条件。

①物质支持。

刚开始,可能教师不习惯自己买书。

学校要适当地为教师订阅一些相关的书刊;为教师报销一定的购书费用。

在学校设立阅览室,鼓励教师定时阅读。

我校的校长李春军,杨卫泽就先后这样做了。

②文化支持。

朱小蔓在一篇文章中说到:

教师要成为智慧创造型教师,而影响一个教师成长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在一定的专业化标准构成下的专业化水准;第二个要素教师对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信心;第三个要素是健康的、保障教师个人奋发向上、同侪鼓励和扮演的组织文化。

可见,一定的学校文化,能促进教师的读书行为。

试想:

一个学校的教师,大家都在读书,还有谁会想到,我要去玩玩牌?

4、展示成果。

为教师的读书而喝彩。

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读书笔记的展示,读后感的交流,或者让教师去投投稿。

有条件的学校创设网络BBS发表教师的文章,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原因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课外阅读很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这里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要教好语文,要在语文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却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结合具体原因,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观念,克服重度浮躁心态

市场经济的匆匆到来,使许多人产生了心灵震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虽没有直接介入经济市场,但冲击也是不小的。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一个个腰缠万贯的大款出现在自己身旁,有些人再也静不下心来,再也没有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心了。

有的人看看别的行业下岗的很多,觉得当教师还不错,再看看别的人没多少文化,却赚了大把大把的钱,自己寒窗十几年,结果还过着清贫的生活,工作又是这般的艰辛,心里就不平衡了;不好好干吧,饭碗丢掉太可惜,埋头苦干吧,能多得多少奖金呢?

而且读书多,教书好,如果没有背景,不会搞关系,说不定还被人看成书呆子,谁又来说你好呢?

心态重度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急功近利:

追求表面的热闹,追求眼前的荣誉,追求直接的实惠。

这件事对我现在有好处,我就干;对我没有好处,我不干。

学生征文获奖与我这个指导老师的奖金直接挂钩,我一定得认认真真地抓;这堂公开课上得如何与我的名声有很大的关系,我不得不下点工夫;评职称要论文,我无论如何要搞它一篇出来……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那种一时收效不大的、属于慢慢积淀功底的事,像读书、做学问,自然就排不上议事日程了。

因此,从语文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克服这种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现代教育一直大力提倡提高教师素质,但是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很多教师认为没必要读书。

我们的教师应该意识到: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育技巧、娴熟的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能力。

很多教师不会制作课件,不会运用课件,甚至不会上网查找资料和浏览,就是思想观念落后的一种表现。

终身学习,永无止境。

2.、改革体制,废除应试评价体系

在长期反复的、冷酷无情的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读课外书没用,不论是教师读还是学生读,与考试成绩都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在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嘴巴上都在说要着眼于整体素质,要全面衡量,但在实际上,主要还是用一张试卷、一个分数。

而这张试卷的内容,大部分是课本中的。

基于这个现实,有些校长向教师强调:

把课本读透、读烂,再反复练习,其他则什么也不要去读。

有的教师自己不读,还禁止学生读所谓的闲书。

在经验交流中,在撰写论文时,有些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如何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如何拓展延伸,而实际情形往往不过是蜻蜓点水,有些所谓的指导课外阅读,只不过是把作者的姓名和作品的标题同学生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