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907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docx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

常用的急救方法28招

一、施工现场急救法

(一)急救现场处理概念

急救现场处理,也叫现场抢救或入院前急救。

它是指一些意外伤害、急重病人在未至达医院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目的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和痛苦,为了下一步救治奠定基础。

(二)急救现场处理的主要任务

急救现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和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

1.镇定有序的指挥:

一旦灾祸突然降临,不要惊慌失措,如果现场人员较多,要一面马上分派人员迅速呼叫医务人员前来现场,一面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处理。

2.迅速排除致命和致伤因素:

如搬开压在身上的重物,撤离中毒现场,如果是触电意外,应立即切断电源;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泥砂、呕吐物、血块或其他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3.检查伤员的生命体征:

检查伤病员呼吸、心跳、脉搏情况。

如有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立刻进行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

4.止血:

有创伤出血者,应迅速包扎止血,材料就地取材,可用加压包扎、上止血带或指压止血等。

同时尽快送往医院。

5.如有腹腔脏器脱出或颅脑组织膨出,可用干净毛巾、软布料或陶瓷碗等加以保护。

6.有骨折者用木板等临时固定。

7.神志昏迷者,未明了病因前,注意心跳、呼吸、两侧瞳孔大小。

有舌后坠者,应将舌头拉出或用别针穿刺固定在口外,防止窒息。

8.迅速而正确地转运:

按不同的伤情和病情,按轻重缓急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转运。

运送途中随时注意伤病员病情变化。

总之,就地抢救就是保证维持伤病员生命的前提下,应抓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有条不紊的进行,切忌忙乱,以免延误、丧失有利时机。

二、心肺复苏法

(一)心肺复苏的意义

心肺复苏(CPR)是使垂危、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十分有效、重要的方法。

专家们认为,一个城市、地区或单位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和单位的文明程度越高。

因此要提高因施工中因各类事故的受害者现场跳呼吸聚停抢救的成功率,将伤者从死亡边缘中挽救回来,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员工的急救技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在紧急时立即采用。

(二)身体内没有“氧库”

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是很高的,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勤劳的心肌。

如果体内血液循环停止,就意味着血液供应中断,而脑的剩余氧气仅够脑细胞用10秒钟,心脏的剩余氧只够心脏心缩跳动几下。

  心脏的工作维系着生命,为挽救生命,必须恢复已中断的心跳和呼吸,暂时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脏挤出血液,维持血液循环;使肺脏一呼一吸,吐放二氧化碳,吸进氧气。

这样,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环,灌注着组织细胞。

在这个人工维持的心跳呼吸的过程中,也在刺激或称“唤起”心跳呼吸自行恢复功能。

  “唤起”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是大大地存在着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急症,是意外伤害,是倾刻间造成的停顿状态,并非疾病已发展到不可救药,只要抢救方法正确,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是可能的。

(三)关键是一个“急”字

  人的身体内没有氧库,脑细胞在常温下如果缺血缺氧4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脑细胞损伤十分严重,几乎是“不可逆”即“无法恢复”的。

这样,即使侥幸被救活,智力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成为没有任何意识的“植物人”。

所以,循环停止4分钟内实施正确的CPR效果好;4~6分钟予以CPR者,部分有效;6~10分钟行CPR者,少有复苏者;超过10分钟者,几乎无成功可能。

  由此可见,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伤者,在医生到达之前或送医院之前,要抓住宝贵时间,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时间就是生命。

心肺复苏分为心复苏——恢复心跳,肺复苏——恢复呼吸。

下面分别给以介绍。

  心脏复苏术即是恢复心跳的方法。

用人工的力量来帮助心脏跳动,最终达到自主心跳的目的。

心复苏术过去只提到心脏挤压(按摩)的方法。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挤压前,还应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胸外叩击。

为了说明这一抢救措施,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正常的血液循环的知识。

  1.血液循环的概念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动脉将心脏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营养组织细胞。

动脉血(除肺动脉外)内血氧含量高,呈鲜红色。

动脉又分为大、中、小动脉,管壁由收缩性较强的平滑肌纤维组成,可以协调心脏将血液一浪一浪地输送到毛细血管网。

  静脉收集来自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送回心脏,静脉也分为大、中、小静脉。

静脉血(除肺静脉外)含二氧化碳较多,呈暗红色。

静脉自下而上回流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作用。

  毛细血管处于动静脉之间,管壁最薄,管径最小,遍布全身,是微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

  维持全身血液的川流不息的主要动力来自心脏正常的工作。

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在舒张时,血液汇集至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挤向动脉全身。

因为种种病因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严重紊乱,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心律失常时,生命岌岌可危。

  2.心室颤动——心复苏的信号

  正常时心跳节律整齐,强弱一致,均匀地不休止地跳动。

心脏一般近似本人拳头大小,一昼夜能排出7吨多重的血液。

心脏总共只有200多克,它能做这么大的功,原因之一也应归功于心脏传导系统。

  当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发生严重病变时,心脏就会发生节律紊乱,心房心室“各自为政”,心肌纤维跳动失去节律。

这时的心脏没有收缩舒张功能,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颤(简称室颤)的现象。

人在临终前心脏往往处在“室颤”这一阶段,稍一拖延心脏就彻底停止跳动。

室颤时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图形,临床上只能靠经验来判断。

室颤到心跳停止之间非常短暂,胸前叩击就是消除室颤的一种简便方法。

  3.胸外叩击法

  在某些严重伤病和意外发生时,病人呼吸微弱,面色苍白青紫,大叫一声,全身抽动,口吐白沫,神志不清,这就很可能是发生了室颤。

一般急性心肌梗塞、药物中毒、触电、淹溺病人可以见到。

  怀疑伤者发生室颤时,立即将手握成拳状,在胸骨中下段,距胸壁15~25厘米,较为有力地叩击1~2下。

  相当于100~200焦耳的直流电,有时可以起到除颤的作用,使病人恢复心跳和神志。

叩击无效则不再进行,随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室颤一般是用除颤器去除,这在装备良好的救护车和医院里是不难做到的,称“非同步电击除颤”。

在工地,拳头的叩击有时也能发挥奇特的除颤作用。

(四)心复苏术——胸外心脏挤压

  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脏跳动停止,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心脏挤压术。

室颤时最初除颤后随之进行的也是胸外心脏挤压术。

这在CPR技术中是关键的一环。

  1.胸外心挤压的意义

  胸外心脏挤压,顾名思义是在胸廓外用人工的力量通过胸壁间接地压迫心脏,从而使心脏被动收缩和舒张,挤压血液到血管维持血液循环。

尽管心脏深居胸腔内,但是心包紧靠着胸骨和肋骨后方。

如果我们在胸骨肋骨表面施加较大的力量,使胸肋骨下陷3~4厘米,这种外力就能使胸肋骨下方的心脏受到挤压,达到使心脏被动心缩的目的。

在挤压心脏时,心脏的血液被挤向大动脉内,然后送到全身;放松挤压时,下陷的胸骨、肋骨又恢复到原来位置,心脏被动舒张,同时胸腔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加,吸引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使心室内流满了血液,然后再挤压,再放松,反复进行,维持血液循环。

  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只要胸外挤压心脏及时,方法正确,同时配合有效的口对口吹气(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效果并不比开胸直接进行心脏挤压的效果差。

所以,人人应力争学会这种简单有效的使心脏复跳的救命方法。

  2.病人的体位

  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的病人应取平卧位。

根据当时的情况,不要乱加搬动,可以尽量就近就便。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平卧的具体情况。

我们发觉在家庭争救中,常常是“卧不恰当”,如病人平卧在沙发床、弹簧床、棕床上。

病人卧在柔软的物体上,直接影响了胸外心脏挤压的效果。

因此,必须将病人尽可能在平卧在“硬”物体上,如地板上、木板床上,或背部垫上木板,这样才能使心脏挤压行之有效。

3.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

  救护人站(或跪)在病人一侧,左手放在胸骨中下段,这个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正中间。

有口诀曰“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即指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相当于天突穴位),手放在胸廓的正中处,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挤压的部位。

另一只手压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压。

双手重叠再凭借救护人体重的力量,有节奏地冲击性地进行挤压_,使胸廓下陷3~5厘米,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每分钟挤压60~80次,坚持挤压到心脏恢复自主跳动。

挤压速度可根据情况(小儿、老年人,运用上述速度无效)提高到每分钟100次左右,有时可见效。

目前,有一种胸外心脏挤压器又叫心脏泵,逐渐代替了徒手心脏挤压的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进行挤压时不是整个手掌施压,而是手掌的掌根部用力,并局限在胸骨下段,不可范围过大,以免压断肋骨,刺伤心肺或扩展到肝脾的破裂损伤。

  当胸外心脏挤压有效时,可摸到脉搏的搏动,尤其是颈动脉搏动,随挤压节律出现。

当感觉病人的脉搏已恢复,表明心复苏成功,可停止进行心脏挤压,否则继续进行。

  心脏挤压常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每吹一口气,做5次心脏挤压。

如一人操作,可先吹两口气,再体积10次心脏挤压。

  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时,心脏挤压只用一只手,婴幼儿只用两个手指。

用力要轻,深度2、5~3、0厘米即可(婴幼儿15~2、0)。

每分钟挤压100次。

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者,每吹2口气,挤压15次,挤压部位在胸骨中段。

  当胸外心脏挤无效还可送医院做开胸心脏挤压术,但在送院途口不得停止胸外心脏挤压。

(五)口对口呼吸

口对口吹气,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

当病人呼吸停止,而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活动,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

口对口人工呼吸常用在溺水、触电、中毒呼吸停止的现场。

等医生到来时,取而代之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人工呼吸对挽救以上病人的生命是举足轻重的,否则即使心跳恢复了,呼吸不恢复,心跳也不能持久。

所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脏挤压和建立人工呼吸缺一不可。

  1.呼吸的过程

  呼吸过程,我们可从呼吸通路和呼吸内容两个方面来了解。

  呼吸通路确切讲应包括整个呼吸系统。

鼻腔(也包括口腔)是呼吸系统的大门,然后是咽喉。

咽喉是气管和食管的叉路口,气体和食物在此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再往下是喉,然后是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

咽喉到气管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以引起呼吸停止。

气管连同它无数细微分支,非常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因而在医学上称之为支气管树。

但它是一棵根向上、树枝朝下的空心树。

左右支气管像这棵树的两个大分枝,经过几级分支到末端为肺泡。

  肺泡,是无数个像葡萄珠一样的空泡,组成了肺脏。

肺泡与终末支气管相通,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充满气体的肺泡使肺脏柔软而有弹性。

肺泡与肺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的壁与毛细血管壁紧密相接,壁上有微小的孔隙使气体交换来去自由。

进入肺脏的氧气由肺泡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到达肺泡。

呼吸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肺脏经过“吐故纳新”后,血液携带着新鲜氧气流遍全身,供应细胞的需要,进行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

  2.口对口吹气的方法

  步骤之一:

病人仰卧,头后仰,颈下可垫一软枕或下颌向前上推,也可抬颈压额,这样使咽喉部、气道在一条水平线上,易吹进气去。

同时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涕、呕吐物,使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用嘴对嘴吸出阻塞的痰和异物。

解开病人的领带、衣扣,包括女性的胸罩,充分暴露胸部。

  步骤之二:

救护人员深吸一口气,捏住病人鼻孔,嘴对嘴将气吹入,然后观察病人胸廓的起伏,每分钟吹气12~16次。

如果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可对鼻孔吹气即口对鼻人工呼吸。

救护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以吹气后胸廓略有起伏为宜。

  怀疑有传染病的人可在唇间覆盖一块干净纱布。

口对口吹气应连续进行,直至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或确诊已死亡者方可停止。

  有条件者实行面罩人工呼吸法及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法,因为这是最有效的人工呼吸法,一般由医务人员实施。

(六)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协调进行

  心肺复苏术包括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两方面,缺一不可。

人工呼吸吸入的氧气要通过心脏挤压形成的血液循环流经全身各处。

含氧较多的血滋润着心肌和脑组织,减轻或消除心跳呼吸停止对心脑的损害,进而使其复苏。

  在现场,如为两人进行抢救,则一人负责心脏复苏,一人负责肺复苏。

具体步骤为一人做5~10次心脏挤压(60~80次/分钟频率),另一人吹一口气(12~16次/分钟频率),同时或交替进行。

但要注意正吹气时避免做心脏挤压的压下动作,以免影响胸廓的起伏。

  如现场只有一人救护,也可以按两人步骤进行,吹一口气,做5~10次心脏挤压,交替进行,效果也很好,只是单人操作容易疲劳。

  只有一人操作时,也可做两次口对口吹气,然后做15次心脏挤压。

  无论是什么情况,如果单一采用挤压或吹气,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是无效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

心脏挤压与口对口吹气必须同时协调进行。

三、突发性食物中毒急救方法

一般的食物中毒,多数是由细菌感染,少数由含有毒物质(有机磷、砷剂、升汞)的食物,以及食物本身的自然毒素(如毒蕈、毒鱼)等引起。

发病一般在就餐后数小时,呕吐、腹泻次数频繁。

如在家中发病,就视呕吐、腹泻、腹痛的程度适当处理。

急救方法

1.补充液体,尤其是开水或其它透明的液体;

2.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

3.避免制酸剂;

4.先别止泻,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

5.毋须催吐;

6.饮食要清淡,先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容易刺激胃的食品。

  注意事项:

  需强调的是,呕吐与腹泻是肌体防御功能起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可排除一定数量的致病菌释放的肠毒素,故不应立即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

特别对有高热、毒血症及粘液脓血便的病人应避免使用,以免加重中毒症状。

  由于呕吐、腹泻造成体液的大量损失,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状,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

这时,应大量饮用清水,可以促进致病菌及其产生的肠毒素的排除,减轻中毒症状。

  腹痛程度严重的病人可适量给予解紊剂,如颠茄合剂或颠茄片。

  如无缓解迹象,甚至出现失水明显,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加重,极度衰竭,面色苍白,大汗,意识模糊,说胡话或抽搐,以至休克,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四、蘑菇中毒急救方法

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疣、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蕈环、蕈托及呈奇形怪状的野蕈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份,如毒蕈碱、毒蕈溶血素、毒肽和毒伞肽等。

食用毒蕈后约经过0、5-0、6小时的潜伏期出现恶心、呕吐、剧烈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可伴多汗、流口水、流泪、脉搏等表现,和(或)黄疸、贫血、出血倾向等体征,少数患者发生瞻妄、呼吸抑止,甚至昏迷、休克死亡。

急救方法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留毒蕈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2.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采取催吐措施如用汤匙压舌根,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为补偿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糖盐水”,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3.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防止毒蕈中毒,重在预防。

主要是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识别毒蕈,避免采食。

部分毒蕈与可食蕈极相似,故应充分把握应以不随便采食野蕈为宜

五、一氧化碳及煤气中毒急救方法

一氧化碳及煤气通常由呼吸道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很快形成羰基血色素,使血色素丧失运输氧能力。

轻度中毒者会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中等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迅速发生意识障碍,全身软弱无力,甚至有肢体瘫痪现象,意识不清、逐渐加深而致死。

重度中毒者会迅速昏迷,很快因呼吸停止而死亡。

中毒者通常全身呈鲜艳红色。

急救方法

1.立即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保暖不使受寒,禁用兴奋剂。

2.呼吸衰竭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给予含5%--7%二氧化碳的氧气。

3.输入5%葡萄糖盐水1500—2000ml。

4.定期静脉注射1%亚甲蓝的葡萄糖溶液30—50ml。

5.发生呼吸循环衰竭者,同时注射盐酸山梗菜碱、尼可刹米、樟脑等强心剂。

6.急救重度中毒者,迅速放血200—400ml,必要时输入等量新鲜血液。

7.重度中毒者,可用抗菌制剂预防感染。

六、人工挖孔桩内中毒急救方法

人工挖孔桩内的空气与外界不同。

孔越深通风越差,孔中氧气就越少,孔内空气成份的主要改变,一是氧气含量降低;二是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另外由于地质构造的变化,可能从地下会产生一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

再加孔内杂物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的气体,这样,人一下孔内就会缺氧窒息或呼吸中毒,十分危险。

一般情况下缺氧、硫化氢及其它有毒气体中毒后,先是头晕、头痛、头鸣、眼花、四肢无力,接着出现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呼吸急促,随着缺氧的加重,意识逐渐模糊,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昏迷,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一氧化碳中毒的特点是中毒者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知觉。

急救方法

  1.发现有人在人工挖孔桩内中毒后,应先急速向人工挖孔桩内通风口。

  2.救护人在下孔前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如果现场没有防毒面具,救护人在下孔内前,应先测试孔内的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

点着明火,用绳索系住放入孔内,过1-2分钟后,如灯火熄灭了,就证明孔内氧气少。

经过通风和测试后,救护人员方可入孔。

为了保障安全,仍需用绳索系住救护人员的两腋下。

下孔后,如感到头晕、眼花、心跳或呼吸困难,要立即示意拉上。

3.人被救出后,应立即移至通风处,解开衣服和腰带,如无呼吸,要立即作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如心脏停跳,应作心脏挤压积极抢救。

注意事项

1.也可让一两只脚上系绳的鸽子或其它小动物入窖,过几分钟后鸽子等未死,也无呼吸困难,救护人员方可入窖救人。

2.要十分警惕救助人下孔后一氧化碳的中毒,这时他是无感觉的,一般没有能力和机会示意危险,因此孔外协助人员要十分警惕救助人员的动向,不断的和他通话,情况异常,立即拉上。

七、火灾伤急救方法

火灾造成人类死亡的直接原因归纳起来有三条:

1.烟雾中毒窒息死亡,这是火灾致死的首要原因。

因为大火烟雾中含有浓烟,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氧化碳中毒。

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人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呼吸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这是因为一氧化碳吸入后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

当人体血液中含有10%的碳氧血红蛋白时,就会发生中毒,占50%时就会窒息死亡。

而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高达2、5%。

此外,火灾中的烟气里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通常的情况下,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约占0、06%,当其浓度达到2%时,人就会感到呼吸困难,达到6%~7%时,人就会窒息死亡。

另外还有一些材料,如聚氯乙烯、尼龙、羊毛、丝绸等纤维类物品燃烧时能产生剧毒气体,对人的威胁更大。

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烟的蔓延速度超过火的速度5倍,其能量超过火5~6倍。

烟气的流动方向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

温度极高的浓烟,在2分钟内就可形成烈火,而且对相距很远的人也能构成威胁。

2.被火烧死。

3.跳楼摔死,多数发生在高楼失火,又缺乏自救知识,被火逼得走投无路而跳楼摔死。

火口脱险五大要点:

1.沉着冷静:

根据火势实情选择最佳的自救方案,千万不要慌乱。

  2.防烟堵火:

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内时,紧闭门窗、堵塞孔隙,防止烟火窜入。

若发现门、墙发热,说明大火逼近,这时千万不要开窗、开门,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断浇水,同时用折成8层的湿毛巾捂住嘴、鼻,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以用其他棉织物替代,其除烟率达60%~100%,可滤去10%~40%一氧化碳。

1983年,哈尔滨"4、17"大火中,河图街73号居民大楼绝大部分被烧毁,只有一户居民用堵火办法阻挡了烈火入侵,坚持到消防队把火势压下后才得救,创造了"火海孤岛"的奇迹。

 3.设法脱离险境:

利用各种地形、设施选择各种比较安全的办法下楼。

首先是正常楼梯下楼,如果没有起火,或火势不大,可以裹上一件雨衣(尼龙、塑料禁用)、用水浸湿的毯子、棉被包裹全身后,快速从楼梯冲下去。

如果楼梯脱险已不可能,可利用墙外排水管下滑;或用绳子,顺绳而下,二楼、三楼可将棉被、席梦思垫等扔到窗外,然后跳在这些垫子上。

跳时,可先爬到窗外,双手拉住窗台,再跳,这样可减少一人加一手臂高度,还可保持头朝上体位,减少内脏特别头颅损伤。

  4.显示求救信号:

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5.勿因财物而贻误逃生良机,一旦发生火灾,则应因火制宜,在可能情况下,顾及财物,但危急火势下,切不可舍命救物。

(一)火灾时浓烟的危害

  有人做过统计,火灾中被浓烟熏死呛死的人是烧死者的4~5倍。

在一些火灾中,被“烧死”的人实际上是先烟气中毒窒息死亡之后又遭火烧的。

  在美国发生的次高层建筑火灾,虽然大火只烧到5层,由于浓烟升腾,21层楼上也有人窒息死亡了。

  此外,由于浓烟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视线,使人看不清逃离的方向而陷入困境。

  

(二)减轻浓烟危害的方法

  1.大量地喷水,降低浓烟的温度,抑制浓烟蔓延的速度。

  2.用毛巾或布蒙住口鼻,减少烟气的吸入,关闭或封住与着火房间相通的门窗,减少浓烟的进入。

  3.从烟火中出逃,如烟不太浓,可俯下身子行走;如为浓烟,须匍匐行走,在贴近地面30厘米的空气层中,烟雾较为稀薄。

高层建筑的电梯间、楼梯、通气孔道往往是火势蔓延上升的地方,要回避。

烟火上行,人要下行。

  (三)火灾中烧伤的急救原则

  一灭

  迅速灭火是火灾烧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被烧伤者应尽快脱掉燃烧的衣帽,或就地卧倒,在地上滚动熄灭火焰。

如附近有水汇、河沟,可跳入水中灭火。

切不可乱跑,以免越跑身上的火越烧越旺,也不要呼喊,以免吸入火焰引起呼吸道烧伤。

  二查

检查救出火场的伤员有无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如颅脑和内脏损伤、呼吸道烧伤致呼吸困难。

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清除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

  三防

防疼痛和休克。

烧伤后都会有严重的疼痛和烦躁不安。

应给予强力镇痛药。

轻者口服止痛药片,重者肌肉注射止痛剂,伴有脑外伤和呼吸道烧伤者,禁用吗啡、杜冷丁等麻醉性止痛药,以免影响呼吸。

其他病人在送往医院途中应避免重复多次使用吗啡、杜冷丁,以防中毒。

严重烧伤很快发生休克。

这时应现场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抗休克。

烧伤病人因灼烤出现严重口渴,不要给予大量白开水,而应给予烧伤饮料,即每500毫升水中加50克葡萄糖(白糖也可),1、5克氯化钠(食盐也可),0、75克小苏打粉,0、03克鲁米那(苯巴比妥片),少量多次口服,成人每次200毫升,小儿每次100毫升。

  四包

现场救护注意保护烧伤创面,用干净纱布、被单包裹或覆盖,然后送医院处理。

八、电击伤的急救方法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由于电流通过人体所致的损伤,大多数是人体直接接触电源所致,也有被数千伏以上的高压电或雷电击伤。

接触1000伏以上的高压电多出现呼吸停止,200伏以下的低压电易引起心肌纤颤及心搏停止,220~1000伏的电压可致心脏和呼吸中枢同时麻痹。

触电局部可有深度灼伤,而呈焦黄色,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有2处以上的创口,1个入口、1个或几个出口,重者创面深及皮下组织、肌腱、肌肉、神经,甚至深达骨骼,呈炭化状态。

急救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