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534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docx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

日出康巴什——内蒙古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崛起之路

中国网  时间:

2009-07-08  发表评论>>

200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怀着万分新奇的心情踏上了这片以“众多宫殿”命名的神奇土地。

明媚的春光中,一片崛起于蒙古高原的崭新城市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我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从2002年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8倍,每年以26.45%的速度递增,近三年二级以上好天气却由2006年的325天、2007年的334天增加为2008年的347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风暴冲击,2009年一季度工业增长22.4%,GDP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89.5%;2009年一季度已开工工业项目416个,固定资产投入比去年增长79%……

  面对中国西北部这座被中央领导称之为“璀璨的明珠”的工业之城,我从心底一遍又一遍地呼唤:

这就是跃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的鄂尔多斯么?

这就是创造了西部大开发奇迹的国家新能源重工业基地的鄂尔多斯么?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的鄂尔多斯么?

这就是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之为“鄂尔多斯模式”的鄂尔多斯么?

  让我们共同见证一座工业之城的崛起之旅。

  创造地区绝对优势的“鄂尔多斯模式”

  杜梓和云光中每时每刻都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从市委副书记到市长,再到市委书记,在鄂尔多斯工作了12年,杜梓对自己眼下所领导的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情感。

云光中虽然从满洲里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调来鄂尔多斯任市长刚刚一年多时间,但他早将自己的命运同这座令世界瞩目的西北工业城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被黄河环绕,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自治区毗邻,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

与黄河北岸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又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金三角”。

  让鄂尔多斯人颇为自豪的是,鄂尔多斯地上、地下资源极为丰富。

  如何将现有资源变为后发优势就成为摆在鄂尔多斯这两位最高决策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最重要课题。

  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经济”凸显阶段,一份资料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场世界性的资源涨价运动悄然掀起,国际原油、铜、锌及其他有色金属如金、银、锡、镍等都全线翻倍涨价。

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与稀缺性,以及世界石油主产区中东局势动荡,世界石油消费的不断增长,今后最终会使石油价格攀升高位。

能源供应持续紧张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常态与重要特征。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根据中国资源禀赋特点和能源结构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确定了煤炭在中国能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抓住历史机遇,打造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实现鄂尔多斯跨越发展已刻不容缓!

  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让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寝食难安。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鄂尔多斯要率先奔跑,确立产业高端发展定位,发展能源新型开发利用模式,发展“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将使鄂尔多斯成为世界现代化工的重要基地和煤化工新技术的应用基地及孵化器。

  在杜梓和云光中看来,任何睿智的开拓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思想体系与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的开拓者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即将地区做为一个整体来经营,全力打造地区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绝对竞争优势。

为此,必须具备五大要素:

一是把资源变为有需要的资源。

如煤炭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不盲目扩张。

根据市场需求控制产能,使产能有所储备,既不垄断又要满足市场,保持相对合理利用。

二是引导企业实施扩张型发展战略。

培育开发地区企业家扩张型心智模式,不断做项目,扩大资产增量与市场份额。

王林祥打造棋盘井工业区(煤、电、化、硅铁、PVC一体化);戴连荣打造乌审召化工区甲醇基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制造甲醇项目;王文彪打造40万吨PVC工业区(与上海华谊集团、神化集团联合开发),形成PVC、水泥、发电厂一体化工业群。

三是不断改善地区工业发展支撑条件。

不停地强化交通、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地区工业发展基础配置。

四是提高政府效率。

效率是竞争力的标志,鄂尔多斯的半小时要相当其它地方的一个工作日。

市党政、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每人联系一个重大工业项目。

旗区党政班子以加快发展增长至上为己任,全力抓开工、抓项目。

2009年4月开工项目全市达到581个,同比增长1.4倍。

五是善抓国家政策机遇。

找到与国家和市场需要的结合点,迅速将国家政策导向与地区发展深度结合……

  作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决策者和最高行政长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深的危机意识。

要善于逆向思维,比如选择项目不只是考虑市场好时如何发展,更重要的是思谋市场萧条出现危机时将怎样应对。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孕育着大的机遇。

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

运筹帷幄者,要学会“危”中见“机”,由“危”转“机”。

  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尽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才是鄂尔多斯面临的最大挑战;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才是鄂尔多斯的根本出路!

杜梓和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做出的新的抉择是:

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新战略,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举措、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地,全面提高地区的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鄂尔多斯以科学、和谐、精彩的新形象走向全国前列、走向世界一流、走向现代化……

  “结构转型,创新强市”是鄂尔多斯人在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

结构调整是基础,只有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有效转变发展模式,建立更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强市是保障,只有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城市,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真正形成地区核心竞争优势。

实施“结构调整、创新强市”战略,是鄂尔多斯市委对鄂尔多斯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是鄂尔多斯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深入探索!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市委书记杜梓在2008年年末的一次全委会上面对全市党员干部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凤凰涅槃的勇气,开辟新天地,开拓新境界。

不经历风雨,难见彩虹,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阵痛之后才能获得新生。

差距往往是在逆境中拉大的。

危机面前,谁主动作为,谁受益;谁早调结构,谁早受益。

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一马当先,率先作为,危机过后,必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鄂尔多斯,究竟将呈现给世人怎样的风景呢?

  令世界惊诧的“鄂尔多斯速度”

  李世镕终于享受到片刻的宁静。

  这位作风雷厉风行,对经济学颇有研究,对煤化工产业工艺技术了如指掌,素有“专家市长”绰号的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一闭上眼睛,面前就会时常闪现市委书记杜梓、市长云光中充满智慧信任的目光。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习性,使他那一米八多的身体坚持天天顶着烈日出现在建筑工地上;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领导他的书记与市长及身边的同事们肝胆相照,终日忙碌却不知疲倦。

  令他颇感自豪的是,鄂尔多斯是中国地方煤炭机械化改造最为重视的地方之一。

百万吨死亡率世界最低,2008年达0.015%。

鄂尔多斯工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打破地方国有企业传统机制的堡垒,实施股份制改造,给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之后是填补地区电力缺口,上一批发电厂,打造北方火电三峡;紧接着是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走工业园区化之路;第四是将煤化工作为主导,建设全世界最集中煤化工区,打造能源重工业基地……

  深入鄂尔多斯工业你会发现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特别注重规划,科研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意见通过规划平台结合在一起,大家同念一本经,对项目的科学特征把握充分;二是集中发展,项目集中布局,把大项目做基本抓手拉动内需,2008年完成投资规模1071亿元人民币,2009年规划超10亿元人民币项目25个,总投资规模2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不少于1000亿元;三是始终把抢占国际化、现代化制高点看做重中之重,瞄准世界一流技术,让世界之最落户鄂尔多斯;四是强调效率与速度。

项目一旦确立便可进入政府的“绿色通道”,执行“即办制”全方位服务,分秒必争,快速推进……

  早在几年前,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就提倡鄂尔多斯工业必须实现新的跨越,实施“大项目、大通道、大基地、大集团”战略。

可是鄂尔多斯大工业的春天何时能够到来呢?

  杜梓和云光中翘首期盼着,李世镕和工业战线上的所有有志之士翘首期盼着,内蒙古高原这片沉睡的土地翘首期盼着。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世界高油价给鄂尔多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06年盛夏的一天,中石化集团一个名叫季放的管理者正在广西北海筹备80万吨大炼油项目,一个电话将他从南中国海岸调到西北大草原,原因是为应对世界能源危机,国家发改委倡导推动替代能源示范项目。

为规范一哄而上的煤化工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决定,上一套符合规模经济规律的煤、电、化、运一体化的试点项目,其中包括年产250万吨煤矿一座,煤矸石发电设备电厂一座,年产420万吨甲醇、300万吨二甲醚装置各一套、1000多公里的液体输送管线一条,总投资高达400多亿元人民币。

国家发改委决定,将这第一个世界最大的二甲醚项目放在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被美国安永咨询机构评价为世界最适于发展煤化工地区之一的鄂尔多斯。

2007年7月30日,项目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例会,名誉组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组长中能集团副总经理曹祖民、副组长中石化集团总工程师曹湘洪院士带队选址,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一天行进上千公里,最后落定煤、水资源能够满足项目要求的乌审旗图克镇。

国家发改委同意启动前期工作的文件下达后,中天合创项目公司挂牌成立,44岁的季放任总经理。

公司初创,条件异常艰苦,季放连同他的30几位员工同住集体宿舍,他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开展大量项目核准报批工作,同时与众多国内外公司展开调研谈判,与科研院所展开技术设计与研发。

为确保项目顺利投产,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市长云光中将其作为头号工程亲自抓,李世镕副市长的电话24小时向季放敞开,他还有句口头禅:

“当好服务生”……

  与此同时,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项目在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攻坚战,万名建设者将沸腾的土地搅得彻夜不宁。

这项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华煤液化工艺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直接煤制油技术,因而它牵动着世界的目光。

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生产油品320万吨,总投资240亿元。

建成投产后,每年用煤量970万吨,生产成品油302万吨。

这项国字号工程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视察并做出重要指示。

时间紧,任务重,能否按时成功开车就成为对神华建设者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严峻考验。

1963年出生的张继明就是在此最关键时刻带着神化集团总经理、煤制油公司董事长张玉卓的嘱托,来神华集团煤制油分公司担任总经理的。

他们住在当地一个废弃医院住院部的房间里。

一个房间挤8个人,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一进现场通常几天不休息,试车最关键的一个月,每天最多能睡两个小时。

每个人的肤色越晒越黑,眼睛越熬越红。

最困难的是设计和设备制造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世界上最大的反应器、最大的阀门、最大的电机、最大的装置、最厚的管道,没有焊接标准,缺少吊装设备,一切难题都必须自己解决。

试车的关键时刻,张继明陪同曹湘洪院士一刻不离现场,每两个小时向北京的李毅中部长汇报一次,每一天向国务院汇报一次。

2008年11月18日,在试车的最重要时刻,鄂尔多斯市委杜梓书记、市政府云光中市长、李世镕副市长带领各局办现场办公。

703台压力容器手续竟然在7个工作日内全部办完,确保了顺利开车。

2008年12月30日,一个值得大书特写的日子。

一次投煤试车成功,并连续稳定运行303小时!

得知喜讯,温家宝总理批示:

“确保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掌握煤直接液化技术,并向工程建设者致以祝贺。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贺电中说:

“煤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开车圆满成功,我国煤制油技术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百万吨级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是我国煤化工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一个重大突破……”

  伊泰集团总经理张东海怎么也没想到,由伊泰集团及其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依托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项目会成为鄂尔多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上的又一大亮点,成为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煤基液化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产业化的延伸,成为我国煤炭间接液化完全自主技术产业化的第一条生产线,成为民营企业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及产业化风险、加快推进国家煤制油能源战略实施的重要工程。

一个直接,一个间接,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的工业路线,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与神华共同成为鄂尔多斯煤制油的“双雄”。

间接液化煤制油技术自1925年费斯驰尔和托布士申请专利之后,只有南非等少数国家对此项技术有新突破。

然而,要拥有这项技术,只有花天价去南非购买。

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自己研发的技术,为什么不将其尽快实现工业化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出力呢?

这就是张东海常常深夜醒来苦苦思索的问题。

改革开放催生出的民营企业理应为国家分忧,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啊!

伊泰人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鼓励下,以其超人的胆略与深远的眼光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年产16万吨间接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从2006年5月11日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业基地破土动工,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于2009年3月27日成功出油。

实现了资源就地转化增值,能源效率最大化,将煤矿、合成油、发电循环利用,科学地融为一体,探索了一条煤炭清洁加工、转化增值,节能减排的新途径……

  只有科学发展的年代,才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骇世奇迹啊!

  鄂尔多斯的建设者是用智慧与生命为鄂尔多斯的明天构筑着他们共同的梦想。

  鄂尔多斯,你用速度与力量,还能发出怎样的震惊世界的新的吼声?

  高高飘扬的“鄂尔多斯社会责任之旗”

  现代环保理念要求人们像保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关爱地球。

让天更蓝、水更绿已成为当代城市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由之路。

  煤炭经济与环境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如何破解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成为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高扬社会责任之旗,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和高度节能环保”新型工业化道路,早已成为鄂尔多斯工业经济的主旋律。

实施《环评法》已成为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调节器”宏观调控的“晴雨表”,污染防治的“控制闸”。

  市委书记杜梓不止一次在全市大会上口气严厉地说:

“节能减排是‘高压线’,各旗区要高度重视,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直接抓在手中,决不能有丝毫懈怠,更不能手软,否则将会承担责任!

  作为“市长一号工程”,对环保负有直接责任的市长云光中在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会议上告诫大家:

“完成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国家、自治区下达的硬任务、硬约束,是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

在这项工作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推卸回避的可能,必须竭尽全力,确保完成!

  那么,实现了由“黑三角”向“金三角”的嬗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之路,政府究竟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新举措呢?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结构性减排,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的突破口,累计取缔关闭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规模小、不合规范的“两高两低”企业700多家,减少SO2排量近14万吨(环保部认定7.74万吨)、烟(粉)尘68.7万吨,固废245万吨。

2008年又关停了两座发电厂、石灰企业62家335孔、石膏粉加工企业21家、高耗能企业2家、皮毛加工企业2家。

从2005年至今投入30多亿元,关停企业直接经济损失19.4亿元,减少税收20多亿元。

此举腾出了环境空间,扩大了环境容量,确保了优质大项目的上马……

  加快污水处理厂及脱硫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工程性减排是鄂尔多斯打造环保先进城市的又一大举措。

为确保全市各旗区、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厂在2009年全部建成投运,市、旗区两级拿出3.6亿元资金用于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出台了各旗区、工业园区每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市财政将给予1000万元的补贴。

2008年全市新建投运污水处理厂4座,另有11座正在建设中,并在国内率先与美国GE公司水处理全面合作,在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工业民用废水处理方面先行一步。

先后建成39台机组的脱硫设施,其中,湿法脱硫发电机组16台,循环硫化床发电机组23台。

稳定运行可削减SO2排放量9.3万吨……

  强化管理监督性减排,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切实提高“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验收率,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把总量控制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从源头控制新增排量。

加大监测监管和核查力度,对占全市污染负荷85%的42家重点企业每季度进行一次例行监测,每月对各火电机组、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企业的减排工程建设、运行和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核查,对不达标者依法处罚、限期整改……

  培育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典型,构筑起了煤转电、煤制油、煤制甲醇等循环产业链和上下游产业的有序衔接、相互推动、多层次转化增值的循环产业体系。

蒙西工业园和棋盘井工业园已分别成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

乌审旗已通过ISO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自治区首家、全国覆盖区域面积最大的环境管理体系地区……

  有两个小故事或许能进一步见证鄂尔多斯保护环境的决心。

  对禁采区的久泰二甲醚、蒙大甲醇等6个项目,不惜付出高昂代价,将其搬迁至大路工业园区进行集中建设;

  200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的夜晚,时任鄂尔多斯市市长的杜梓,一个电话打进市环保局局长刘恒发的家中,请他第二天陪同下基层进行环保工作暗访。

结果,刘恒发局长陪同杜梓长途奔袭两三日,过了一个革命化的劳动节。

  有这样一组数字令鄂尔多斯人感到自豪:

经济高速发展,环境质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持续改善,2000年全年刮沙尘暴80多场,到现在全年最多刮6~7场,过去沙尘暴一刮天昏地暗,现在仅表现为浮尘或扬沙;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347天,优良率达95%;全市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100%;黄河流经鄂尔多斯728公里,境内无一家污染排黄企业。

同时,注重工业园区绿化,打造绿色花园式园区。

在全国环保专项行动中,受到环保部、监察部、发改委等七部委表彰,荣获我国环保领域最高社会奖项——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

  鄂尔多斯终于可以大声告诉世界:

社会责任之旗将在内蒙古高原的蓝天之上高高飘扬!

  面向未来的“东方鲁尔之梦”

  鄂尔多斯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之上。

  2009年3月,刚刚参加完全国人代会的市委书记杜梓心情无比激动。

眼前闪现着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自治区领导殷切的目光,新的开端、新的思路、新的使命,召唤他从北京星夜赶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与市长云光中及班子成员商讨如何落实“两会”精神加速发展大计。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历史,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鲁尔区就是世界能源工业的一个标杆。

具有150年历史的鲁尔18世纪晚期还是一个埋藏着丰富煤炭资源的沉睡的峡谷,以“黑金”开采起步的鲁尔迅速崛起,为德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重大贡献。

蒂森和克虏伯等大公司曾闻名于世。

从挖煤起步到拥有化学工业、钢铁和轧钢、机械制造业、电子业和环保产业,鲁尔曾创造了一个惊世传奇。

有着相同资源禀赋的鄂尔多斯要奋起直追,要成为东方的鲁尔!

  那么,鄂尔多斯要发展成为世界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究竟具备什么竞争优势呢?

  鄂尔多斯是我国煤炭主要资源地和生产基地,全市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含煤面积占70%,境内拥有准格尔、东胜和卓子山三大煤田。

目前全市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496亿吨,预测远景储量1万亿吨,其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6.67%,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50%,因此可以说鄂尔多斯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煤炭资源和生产中心。

  毋庸置疑,煤化工属典型的重工业,总体能耗较高,对电力需要量较大,同时提供较低的电价。

国家已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预计到201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鄂尔多斯电力供应不仅数量上有可靠保障,同时在电力价格上也有较大优势,为煤化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竞争基础。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列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首批启动项目。

通过勘查,已探明全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总量为105亿m3/a,可采资源量为58亿m3/a,项目圈定出161处地下水水源地,其可开采资源总量为22亿m3/a。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黄河水权置换,预计到2010-2015年期间,鄂尔多斯可利用水资源将达到23.72亿m3,其中黄河水7.0亿m3,地表水5.1亿m3,地下水10.32亿m3,黄河水权置换1.3亿m3。

基本可满足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基地近期和中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

  让鄂尔多斯的决策者们更为自信的是,良好的运输条件更增加了投资者的胜算。

已建成高速公路136公里,在建141公里,拟建39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3322公里。

南北方向的包神铁路由北到南贯穿鄂尔多斯地区,包头至西安通道新建包神双线电气化铁路也于2005年底开工建设,新包神铁路建成后,将使鄂尔多斯南部直通延安-西安和陇南线连接,可直达珠三角。

目前正在规划建设液体化工品外输管道,届时将极大地巩固鄂尔多斯在发展煤化工方面的优势……

  这是一片多么诱人的投资热土啊!

  让杜梓、云光中和他们的同事们颇感欣慰的是,坚持“产业集中、产业延伸、产业多元”原则,把目标瞄准美国GE、英国BP、德国BASF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石化、中煤等国内100强企业,以优势资源吸引优势企业,让优势企业发展优势企业,并积极促进内外企业的联系合作的战略已在鄂尔多斯大地开花结果。

一批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已在这片每天都诞生着奇迹的热土上建成投产:

亿利能源重化工循环产业基地规模全国第一;伊泰集团年产16.5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全国第一;博源集团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项目全国第一;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世界第一;鄂尔多斯集团硅电联产项目规模世界第一……还拥有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大型煤化工项目:

新奥集团40万t/aDME项目、山东久泰公司30万t/aDME项目、蒙大公司40万t/aDME项目、大唐国际电力50万t/aMTP项目和香港建滔万t/aMTO项目……非资源型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汽车制作、煤机制作、化工机械制作、新型材料、可再生能源、生物制药等非资源性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级。

2007年3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条乘用车生产线——华泰汽车集团一期5万辆汽车项目在鄂尔多斯正式投产。

全市已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以传统能源产业和非资源性产业为两翼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拥有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30项,总投资高达3036亿元。

预计到2010年,鄂尔多斯甲醇产能约占全国的10%,二甲醚产能约占全国的60%,煤制油约占全国的80%。

2010年仅煤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就将达到500亿元以上,2015年达1000亿元以上……

  这又是何等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啊!

  抓住历史机遇,争分夺秒前行。

  已经到了让那个令鄂尔多斯人魂牵神绕的“东方鲁尔之梦”变为现实的时候了。

  让我们为鄂尔多斯的春天奠基,托举起内蒙古高原上的大工业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