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
《六年级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
六年级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含答案)
一、填空。
1.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75.3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6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3.用一张长15.7厘米,宽6.28厘米的长方形围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厘米或()厘米。
4.一个圆锥的体积是47.1立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平方厘米。
5.当一个圆柱削去48立方米后,正好变成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米,原来的这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
二、判断。
1.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高也同时扩大为原来的2倍,圆柱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8倍。
()
2.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
3.圆锥有无数条高,圆柱也有无数条高。
()
4.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它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正方形。
()
5.将一个圆柱的侧面剪开,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
三、选择。
1.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A.3B.6C.9D.12
2.一个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A.πB.3.14C.6.28D.2π
3.18个完全相同的圆锥实心铁块,可以熔铸成()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实心铁块。
A.6B.18C.36D.54
4.一台压路机的滚筒是长1.2米、底面直径0.8米的圆柱,这台压路机的滚筒每分钟转5圏,则它每分钟前进(),每分钟压路()。
A.12.56米B.12.56平方米
C.15.072米D.15.072平方米
5.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36B.12C.4D.24
四.看图计算
1.
体积:
表面积:
2.
绕AB边旋转得到图形的体积:
绕BC边旋转得到图形的体积:
五.解决问题。
1.李华家有一个圆柱形铁桶,桶深4米,桶底的内周长是12.56米,这只桶能装水多少千克?
(每立方米水重1KG)
2.把一块高12厘米,横截面半径为3厘米的圆柱形钢坯铸成一块底面半径6厘米的圆锥形钢坯,这个钢坯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瓶中盛有一些水,如下图1所示,把瓶盖拧紧后倒置放平,如图2所示。
现要往瓶中加水,最多能加入多少毫升水?
4.王师傅将一根高为5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沿底面直径垂直切成两部分(如下图),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0平方分米。
这根圆柱形木料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
5.光明小区新建一个圆柱形水池,池底直径28米,池深1.5米。
(1)这个喷泉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喷泉水池内壁和池底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答案:
一.填空
1.37.68
2.2,75.36
3.2.5
4.28.26
5.24,72
二.判断
1.√2.3.4.√5.
三.选择
1.C2.A3.A4.A,D5.B
四.计算
1.体积:
9.42表面积:
25.12
2.AB:
100.48BC:
150.72
五.解决问题
1.50.24
2.9
3.84.78
4.17.27
5.
(1)615.44
(2)747.32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
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
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
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
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
④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
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
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
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
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
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
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
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
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
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
王艺锭)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B. 当技术在获知的途径上做了减法,我们应给自己的思想做加法。
C. 网络没有改变人的思维实质,只改变了对抵达思考的方式。
D. 只有保持独立思考的理性思辨,才能真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下列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的一项是( )
A. “转帖度”成了选择的风向标,“击赞数”成了参考的指示牌。
B. 在思考时,一些人总喜欢走捷径,对复杂的哲理不再感兴趣。
C. 面对庞大的信息,人们只满足于现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D. 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在人们身边,带来心灵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些人之所以仿佛置身迷宫,是因为面对海量观点通道太多而不知如何筛选。
B. 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
C. 只有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认识,从而转化为智慧。
D. 在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时,更需要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占据空间。
【答案】
(1)A
(2)D
(3)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
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A项正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D项该项不属于“影响人们思考力的因素”,混淆是非。
(3)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语言的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显著特点。
让学生能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初三议论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所谓严密,是指事物之间结合得紧密而没有空隙,周到而没有疏漏。
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只有碎片化阅读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认识”错,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
(1)A;
(2)D;(3)C。
【点评】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点的寻找方法: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其中前三项是最常见的。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 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
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
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
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
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迷路。
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
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
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
她的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④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
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贴补她。
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
可父亲还是会给她钱。
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
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
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
起初,父亲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后来发病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
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
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
③付了车费,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
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
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她的口袋。
想到这儿,她倒吸了一口凉气。
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
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
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地说:
“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在她眼前逐渐变得模糊。
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却从未停止。
选白《读者》(2017年第1期)
(1)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哪几件事情?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叙述方式?
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有何异同?
(4)如何理解文题“口袋里的父爱”?
(5)就像文章中的父亲一样,很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尽相同,甚至藏得很深。
请结合生活实际,试举一例谈淡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
【答案】
(1)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或“①刚离开父亲就打电话过来②屡次出门都迷路了③依然偷偷给我钱④有时候还不认识我”
(2)插叙。
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不同。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
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
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选文围绕“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写了①父亲忘记她刚刚过去看过他;②父亲想来看她却迷路了;③父亲给她塞几百块钱;④父亲给她买最爱吃的点心时迷路了;⑤父亲往她的外套口袋里塞100元钱。
(2)此题考查文章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插叙叙述方式,补充父亲以前给她塞钱,交代了父亲在回家时给她几百元钱的理由,凸显出父亲的记忆力差,表现了父爱,为下文做铺垫,是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首先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特点,找到突破口。
第⑧段和第⑤段中“竟然”一词的含义:
不同点。
第③段是在路口看到父亲而感到惊讶不解;或者“包含着意识到父亲老去的酸楚”第⑤段是难以相信父亲患了病,或者“后者带着得知病情的痛惜”。
相同点:
都包含着“出乎意料”的情绪,都是因为父亲老去而感到难过,表达她对父亲的感激与爱。
(4)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
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
此题题目①父亲已经不认识她的女儿了,却依然偷偷地在“她”的口袋里放钱;②父爱从未停止,一直伴随在“她”的身边;③文章以此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5)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妈妈的手
琦君
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感到手膀一阵阵的酸痛,靠在椅子里,一边看报,一边用右手捶着自己的左肩膀。
儿子就坐在我身边,他全神貫注在电视的荧光幕上,何曾注意到我。
我说:
“替我捶几下吧!
”
“几下呢?
”他问我。
“随你的便。
“我生气地说。
“好,五十下,你得给我五毛钱。
”
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不到十秒钟,已满五十下,把手掌一伸:
“五毛钱。
”
我是给呢,还是不给呢?
笑骂他:
“你这样也值五毛钱吗?
”他说:
“那就再加五十下,我就要去写功课了。
”我说:
“免了、免了,五毛钱我也不能给你,我不要你觉得挣钱是这样容易的事。
尤其是,给长辈做一点点事,不能老是要报酬。
”
他噘着嘴走了。
我叹了口气,想想这一代的孩子,再也不同于上一代了。
要他们鞠躬如也地对长辈杖履追随,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作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第一是身体健康,吃得下,睡得着,做得动,跑得快,事事不要依仗小辈。
不然的话,你会感到无限的孤单、寂寞、失望、悲哀。
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的。
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①。
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
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
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
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
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
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
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
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
“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
”她摇摇头说:
“太贵了。
”我又说:
“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
”她更摇摇头说:
“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
“小春,別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
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
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
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膀?
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今天,我也到了母亲那时的年龄,而处在高度工业化的现代,接触面是如此的广,生活是如此的匆忙,在多方面难以兼顾之下,便不免变得脾气暴躁,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样的容忍,终日和颜悦色对待家人了。
有一次,我在洗碗,儿子说:
“妈妈,你手背上的筋一根根的,就像地图上的河流。
”他真会形容,我停下工作,摸摸手背,可不是一根根隆起,显得又瘦又老。
这双手曾经是软软、细细、白白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变得这么难看了呢?
也有朋友好心地劝我“用个女工吧,何必如此劳累呢?
你知道吗?
劳累是最容易催人老的啊!
”可不是,我的手已经不像五年前、十年前了。
抹上什么露什么霜也无法使它们丰润如少女的手了。
不免想,为什么让自己老得这么快?
为什么不雇个女工,给自己多点休息的时间,保养一下皮肤,让自己看起来年轻些?
可是每当我在厨房炒菜,外子②下班回来,一进门就夸一声“好香啊!
”孩子放下书包,就跑进厨房喊:
“妈妈,今晚有什么好菜,我肚子饿得咕嘟嘟直叫。
”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那一份满足与快乐,从心底涌上来,一双手再粗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我切肉不小心割破了手,父子俩连忙为我敷药膏包扎。
还为我轮流洗盘碗,我应该感到很满意了。
想想母亲那时,一切都只有她一个人忙,割破手指,流再多的血,她也不会喊出声来。
累累的刀痕,谁又注意到了?
那些刀痕,不仅留在她手上,也戳在她心上,她难言的隐痛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能了解的。
我还时常坐在泥地上撒赖啼哭,她总是把我抱起来,用脸贴着我满是眼泪鼻涕的脸,她的眼泪流得比我更多。
母亲啊!
我当时何曾懂得您为什么哭。
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
如今,电视中出现各种洗衣机的广告,如果母亲还在世的话,她看见了“海龙”“妈妈乐”等洗衣机,一按钮子,左旋转,右旋转,脱水,很快就可穿在身上。
她一定会眯起近视眼笑着说:
“花样真多,今天的妈妈可真乐呢。
”可是母亲是一位永不肯偷懒的勤劳女性,我即使买一台洗衣机给她,她一定连连摇手说:
“别买别买,按电钮究竟不及按人钮方便,机器哪抵得双手万能呢!
可不是吗?
万能的电脑,能像妈妈的手,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吗?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
【注】①接力:
方言,指点心。
②外子:
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1)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于是他几拳在我肩上像擂鼓似地,嘴里数着“一,二,三,四,五……”像放联珠炮,……
②我就把一盘热腾腾的菜捧上饭桌,看父子俩吃得如此津津有味,……
(2)“我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我梦中都拉着她的手不放——那双粗糙而温柔的手啊”一句中为什么将“粗糙”和“温柔”两个词语并列使用?
(3)文章记叙了母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母亲在性格上有哪些优秀之处影响了“我”?
(4)文中“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5)本文运用插叙的方法,以“我却又想起,自己当年可曾尽一日做儿女的孝心”一句引起回忆。
请你从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1)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撞背,不含感情因素。
②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2)“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
“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3)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示例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②: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照应的句子:
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
承上启下。
【解析】【分析】
(1)①句“擂鼓”本义指用力击鼓的意思。
这里是儿子只是为了得到五毛钱,而机械地给“我”撞背,含有应付的意味。
②句“津津有味”指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这里是父子俩对“我”做的饭菜吃得很香。
(2)“粗糙”是因为母亲为了这个家辛勤劳作,手变得粗糙。
生病,母亲用手揉着我火烫的额角,按摩我酸痛的四肢,“温柔”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与关心。
(3)“她整日的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一双放大的小脚沒有停过”写出母亲的勤劳能干;“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脫、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写出母亲的节俭;“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写出母亲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4)此题围绕“比喻形象”或“细节描写”或“用词生动”回答即可。
如,“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5)“我却又想起”,就是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意味着接下来的回忆往事。
回忆结束,要有一句拉回到今天的句子,即“四十年岁月如梦一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是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故答案为:
⑴①在这里是指儿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给“我”撞背,不含感情因素。
②在这里表现丈夫和儿子饭菜吃得香。
⑵粗糙”是母亲观辛劳作的见证。
“温柔”是“我”所感受到的母爱,两词并用表现了“我”对母爱的独特体会。
⑶勤劳、节俭、关爱家人、坚忍宽容。
⑷示例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表达出我对母亲操劳的心疼。
示例②: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出母亲满是裂痕的手,表达出对母爱的理解。
⑸照应的句子:
四十年岁月如梦般消逝,浮现在泪光中的,是母亲憔悴的容颜与坚忍的眼神。
作用:
承上启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