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372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docx

精选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版

2020年高考地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

精选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湖北神农架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下图为神农架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与南坡相比,北坡没有丁自然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水分B.热量C.土壤D.海拔

2.神农架自然带谱丰富,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自然带正确的是

A.甲冰雪带B.乙高山草甸带C.丙针叶林带D.丁常绿阔叶林带

3.下图为神农架地质景观,岩石呈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白云石(成分主要为碳酸镁和碳酸钙)。

其地貌类型为

A.喀斯特地貌B.丹霞地貌C.风蚀地貌D.冰蚀地貌

【答案】1.B2.D3.A

【解析】1.根据图示,丁之上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则丁为常绿阔叶林带。

与南坡相比,北坡山麓热量较少,同海拔高度气温低于南坡,故没有需求热量较多的丁自然带分布,据此分析本题选B。

2.神农架自然带谱丰富,海拔、坡向等条件不同,水热组合不同,自然带不同。

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自然带依次是高山草甸带、针叶林带、温度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则据此分析本题选D。

3.根据材料,神农架的岩石呈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白云石(成分主要为碳酸镁和碳酸钙),故神农架的主要岩石为石灰岩,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则受湿热气候影响,其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是水蚀地貌,是砂岩地貌;本区为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风蚀较弱,神农架位于亚热带且没有大面积冰川分布,冰蚀地貌基本不发育,据此分析本题选A。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同一山脉物种丰富度随山脉不同走向,不同海拔产生差异,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4—6题。

4.推测该山脉最可能是

A.天山B.祁连山C.阴山D.南岭

5.导致该山脉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B.水分C.光照D.海拔

6.该山脉山区森林植被稀疏,仅在东段有小片分布,则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

A.阳坡沟谷处B.阳坡山脊上C.阴坡沟谷处D.阴坡山脊上

【答案】4.C5.B6.C

【解析】4.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山脉物种丰富度较低,随海拔高度和经度增加而增加,东部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西部,说明该山脉可能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故该山地最可能为阴山。

天山和祁连山位置偏西,南岭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较高且东西部差异小。

综上所述,故选C。

5.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脉为阴山,越向东降水越丰富,且随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水分条件好,物种丰富度增加,因而导致该山脉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故选B。

6.据所学知识可知,干旱区森林植被生长在土壤湿度大的地区。

阴山山脉阴坡由于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湿度较大,可能生长森林;阴坡是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冬季较为寒冷,风力较大,所以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温暖的沟谷中。

综上所述,故选C。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下图为祁连山东北坡局部植被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据图可知,针叶林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

A.2600—3000米B.2800—3200米C.3200—3400米D.3400—3800米

8.关于祁连山西南坡与东北坡自然带谱差异及其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西南坡丰富——基带海拔高B.东北坡丰富——基带海拔低

C.西南坡稀少——光照不充足D.东北坡稀少——水热更欠缺

9.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后,祁连山灌木林

A.生长上限下降、下限不变B.生长上限和下限均提高

C.生长上限提高、下限不变D.生长上限和下限均下降

【答案】7.B8.B9.C

【解析】7.图例中的云杉林和圆柏林均为针叶林,读图可知,云杉林和圆柏林面积最大的地带位于2800~3000米和3000~3200米,因此针叶林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800~3200米之间,B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云杉林和圆柏林在海拔2600~2800米、3200~3400米、3400~3800米之间分布面积较小,因此排除A、C、D。

故选B。

8.材料信息表明,祁连山脉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祁连山脉东北侧为海拔较低的河西走廊,西南侧为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因此山脉东北侧相对高度较大,西南侧相对高度较小,使得东北坡自然带比西南侧丰富,A错误、B正确。

祁连山西南侧为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因此西南坡自然带稀少,不是因为光照不充足,C错误。

东北坡为偏东风的迎风坡,且海拔较低,因此水热条件比西南坡稍好,D错误。

故选B。

9.祁连山灌木林生长的上限主要是热量条件决定,大于3800米热量条件较差,灌木林很难生长,从而形成灌木林生长上限,当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拔3800米以上地区热量条件变好,使得原来不适宜生长灌木林的地区可以生长灌木林,导致灌木林生长上限提高;排除A、D。

祁连山灌木林生长的下限主要是水分条件决定,海拔小于2800米的地区水分条件较差,很难生长灌木林,从而形成当地灌木林生长下限,当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拔2800米左右蒸发略有升,但山上的冰雪融水量略有增强,因此水分条件并没有明显变化,因此灌木林生长下限不变,排除B,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和植被分布。

读图,完成10—12题。

10.该区域

A.以高原为主B.海拔高且相对高度较大

C.山顶较平坦D.坡度从山麓到山顶渐增

11.该区域山脊发育硬叶灌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B.太阳辐射C.土壤D.人类干扰

12.该区域的缓坡沟谷

A.植被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B.植被叶面宽大

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D.植物种类单一

【答案】10.C11.C12.B

【解析】10.读图可知,该区域山顶是常绿植被,说明海拔较低且相对高度较小;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故坡度从山麓到山顶并不是渐增。

故选C。

1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的山地具有麓缓、身陡、顶平的特点,山脊坡度较大,土壤易受到侵蚀,土层较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故发育硬叶灌丛;山脊与山顶在降水、太阳辐射和人类干扰程度等方面差异不大。

故选C。

12.该区域地处亚热带,缓坡沟谷气候湿热,发育季雨林,体现的是非地带性;季雨林植被叶面宽大;缓坡沟谷水热丰富,有机质分解、淋溶作用强烈,土壤较为贫瘠;季雨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故选B。

冈底斯山横贯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山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平均海拔约6000m,最高峰罗波峰(又名冷布岗日)海拔达7095m。

冈底斯山现代冰川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高山地区,但古冰川规模巨大。

从冰川类型来看,冈底斯山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为主,山谷冰川较少。

下图分别示意1970~2016年冈底斯山不同朝向冰川面积(a图)与数量(b图)变化统计。

据此完成13—15题。

13.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和数量变化最大的朝向是

A.东北朝向B.正南朝向C.西北朝向D.正北朝向

14.1970~2016年,影响冈底斯山正南朝向冰川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B.降水C.光照D.植被

15.冈底斯山冰川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的主要原因是

A.水汽充足,雪线较低B.气候高寒,河水冻结

C.冰碛堰塞,围堰成湖D.山体陡峭,地形破碎

【答案】13.D14.A15.D

【解析】13.根据图中1970—2016年冈底斯山脉各朝向冰川面积和数量的变化可知,东北朝向面积缩小约220平方千米,东北朝向冰川数量减少约300条;正北朝向面积缩400多平方千米,正北朝向冰川数量减少约500条;正东、西北、正西和西南朝向面积缩小幅度和数量减少幅度均小于正北朝向,正南和东南朝向的冰川面积和数量略有增加,变化幅度小于正北朝向,因此1970~2016年,冈底斯山冰川面积和数量变化最大的朝向是正北朝向,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读1970—2016年冈底斯山脉各朝向冰川面积和数量的变化可知,正南和东南朝向的冰川面积和数量略有增加。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冰川退缩、断裂分离,导致部分冰川朝向发生改变,因而正南和东南朝向的冰川面积和数量增加,因此1970~2016年,影响冈底斯山正南朝向冰川面积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符合题意;近几十年来,冈底斯山脉南坡和东南坡的降水、光照没有明显变化,排除B、C;冰川面积和数量变化可能影响植被变化,但当地冰川面积和数量变化不是植被变化引起的,排除D。

故选A。

15.冰斗冰川和悬冰川,冰川规模小,冰体厚度薄,冰川面积小。

材料信息表明,冈底斯山现代冰川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高山地区,因此冈底斯山冰川雪线较高,且山体陡峭,地形破碎,不利于大冰川的发育,多形成冰斗冰川和悬冰川,D符合题意;水汽充足,雪线较低,则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大冰川——山谷冰川,排除A;冰川不是河水冻结而成,排除B;冰斗冰川和悬冰川是由高山积雪形成,不是冰碛堰塞、围堰成湖而形成,排除C。

故选D。

【点睛】悬冰川,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而不下降到山麓。

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当气候进一步变冷和降雪增加时,可发展成山谷冰川。

冰川规模小,冰体厚度薄,冰川面积小,悬冰川的存在取决于冰斗冰川供给的冰量,容易形成,也容易消亡。

冰斗冰川是山岳冰川的一种,积聚在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无冰舌和粒雪源之分,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大的可达数平方公里,小的不及1平方公里。

沙漠蝗是一种植食性昆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南亚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和绿洲。

它们喜高温、耐干早、常群居,迁飞时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千米。

2018年6月起沙漠蝗在图示区域相继爆发,給所到之处的国家造成重大影响。

下图示意2018年—2020年沙漠蝗主要迁飞路径。

据此完成16—18题。

16.据科学家观测,2018年~2020年沙漠蝗最早爆发于阿拉伯半岛,导致此次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风力

17.导致沙漠蝗从阿拉伯半岛迁飞到东非地区的主因是

A.人为驱赶B.气候突变C.天敌猎食D.盛行风

18.沙漠蝗大量集中于东非地区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缓解食物短缺B.有效清除农田杂草C.农产品价格上涨D.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

【答案】16.B17.D18.C

【解析】16.结合致沙漠蝗的生长习性及条件进行分析。

沙漠蝗虽然喜欢高温,但当地的高温是其常态化的气候特征,此次爆发在于气旋活动带来大量降水。

降水异常增多不仅促进了虫卵孵化,更是为当地植被提供了降水,植物繁盛又为蝗虫提供了大量食物。

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迁飞是蝗虫的习性,目的是扩大种群、找寻更多的食物。

蝗虫大量繁殖成灾后人为驱赶对防灾作用极小;蝗虫天敌数量短期内难与蝗虫数量对应,防灾能力亦有限;“气候突变”没有证据;阿拉伯半岛受信风影响较大。

另外,蝗虫顺风迁飞一方面比较省力,另一方面顺风方向往往意味着飞向低压区,低压区出现云雨天气的機率更高,食物更丰富。

故选D。

18.成灾的蝗虫体内有一定的毒素,不能作为食物:

蝗虫所到之处吃掉的不仅是田间杂草,还有作物,导致当地報食减产,农产品会因此出现供应不足,价格上涨,引发饥荒概率较高:

由于图示区域并非世界粮食主产区,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可能性很小,而且D项也并非是题干中所述“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纳特龙湖在距离坦桑尼亚阿鲁沙镇11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底,是东非著名的浅水盐湖,东南边缘有间歇喷发的盖拉伊火山。

高盐碱湖水是大量藻类理想的生长环境。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

小火烈鸟在盐湖中部露出水面的高地建巢,每年有几十万只幼鸟在这里出生。

据此完成19—21题。

19.关于纳特龙湖湖水高盐碱度的形成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A.湖泊相对封闭无径流流出B.地下温泉带来大量的矿物质

C.附近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熔岩D.嗜盐藻类分泌出大量盐类物质

20.推测盐湖藻类大量繁殖的时间及理由最可能是

A.6—10月,降水少,湖水盐度高B.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湖水盐度低

C.6—10月,降水少,湖水自净弱D.11月—次年5月,降水多,湖泊面积大

21.分析纳特龙湖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的原因

①盐湖盛产藻类,食物充足②湖水面积大,水分热量充足

③强碱有毒气体可以消灭病毒④有毒湖水提供了安全的屏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19.D20.A21.C

【解析】19.由左图可知,该湖无河流径流汇入且无径流流出,湖泊相对封闭,盐类物质富集,导致该湖盐碱度高,A说法正确。

由左图可知,该湖周边有地下温泉和火山分布,地下温泉带来的大量矿物质和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熔岩,均会导致湖泊盐碱度上升,B、C说法正确。

嗜盐藻类的生长,需要消耗的大量盐类物质,不是造成该湖湖水高盐碱度的原因,D说法错误。

故选D。

20.根据文字材料可知,高盐碱湖水是大量藻类理想的生长环境。

结合右图判断,每年的6~10月,降水少,湖水盐度高于其他月份,有利于盐湖藻类大量繁殖,A正确。

故选A。

21.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盐湖盛产藻类,可为小火烈鸟提供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其繁衍,①正确。

由图文材料可知,该湖面积较大,水位较浅,位于赤道附近,热量高,但不是成为小火烈鸟的“天堂”的原因,②错误。

由“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可知,有毒的湖水为小火烈鸟提供了安全的屏障,受天敌影响小,而湖面上挥发出的有毒并不能消灭病毒,③错误,④正确。

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伦支海(下图)是北冰洋的边橼海,94%的面积位于大陆架上,其北侧、东侧岛屿林立,内部一座岛礁也没有,海面十分宽广。

北冰洋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但巴伦支海的水温常年在4℃~12℃,被誉为北冰洋的“暖池”。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永冻层南缘,巴支海的北部边缘,岛上居民2300人,而北极熊的数量却高达3000只,有“北极熊王国”之称。

北极熊依赖海冰漫步、繁殖,以浮冰作为平台捕食,海豹是它的主食。

北极熊主要生活在群岛东岸,居民大多住在群岛西岸。

近年来,北极熊经常闯入人类的聚居区觅食,据研究北极熊的专家说,这是由于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变化造成的。

(1)试分析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暖池”的原因。

(2)简析北极熊主要集中在斯瓦尔巴群岛东部的原因。

(3)推测北极熊的生存威胁可能来自哪些方面。

22.【答案】

(1)北大西洋暖流给巴伦支海来大量温暖的海水;巴伦支海北侧、东侧岛屿林立,像天然的屏障,使得海冰难以逾越;巴伦支海绝大部分位于大陆架上,海水浅。

(2)斯瓦尔巴群岛东部沿海多浮冰,利于北极熊捕猎海豹;巴伦支海及其附近海域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冷海水交汇处,浮游生物紧盛,鱼虾成群,海豹数量多,食物充足。

(3)全球变导致海冰融化,浮冰减少,影响北极熊的觅食和繁殖;人类大肆捕杀海豹和北极熊;生产和生话排放的废弃物致使海水污染严重影响北极的生存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斯瓦尔巴群岛温度的因素、北极熊生存的有利条件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结合该岛经纬度、海陆形状不难判断影响因素。

(1)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北大西洋暖流给巴伦支海来大量温暖的海水,增温增湿作用明显,因此温度较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巴伦支海北侧、东侧岛屿林立,像天然的屏障,使得海冰难以逾越;巴伦支海94%的面积位于大陆架上,绝大部分位于大陆架上,海水浅。

(2)北极熊依赖海冰漫步、繁殖,以浮冰作为平台捕食,北冰洋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斯瓦尔巴群岛东部靠近格陵兰岛,沿海多浮冰,利于北极熊捕猎海豹;海豹是它的主食,巴伦支海及其附近海域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冷海水交汇处,浮游生物紧盛,鱼类资源丰富,食物充足,海豹数量多,为北极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3)北极熊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和鱼类,气候变暖结冰期变短,北极熊的捕食时间缩短,导致食物匮乏,海冰减少,北极熊的栖息地和捕食平台减少,影响北极熊的觅食和繁殖;人类大肆捕杀海豹和北极熊是威胁北极熊生存根本原因;岛上居民2300人,人口增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致使海水污染严重影响北极的生存环境。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山顶基岩裸露,区内冰锥、雪蚀洼地、石海、冻融草丘、冰碛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等冻寒地貌常见。

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

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

近20年来,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

下图示意马衔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等高线(单位:

m)

(1)指出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

(2)推测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并描述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3)简述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

(4)分析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

23.【答案】

(1)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较平缓;山顶地势平坦。

(2)陡林沟,红哈浪岘沟。

形成过程:

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岩石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

(3)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零星多年冻土消失。

(4)地势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气温低。

【解析】本大题以祁连山东延的余脉马衔山为背景,以相关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特征描述、冰碛垄特点及形成过程、冻土层变化趋势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意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应山脉走向、地形起伏差异等方面从图中进行归纳描述。

图中显示,海拔最高的山顶和山脊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图示地区,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等高线密集,因此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地区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较平缓;图中显示,山顶地区地势差异较小,地势相对平坦。

(2)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可根据图中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和古冰川遗迹等信息进行推测,图中显示,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的上部有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分布,沟中有古冰川遗迹,因此冰碛垄应分布在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

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形成冰碛垄。

(3)马衔山多年冻土层的变化趋势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叙述。

材料信息表明,马衔山多年冻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说明冻土厚度变薄,面积减小;图中信息表明,零星多年冻土已消失。

(4)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从材料信息中寻找方向进行分析。

材料信息表明,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

说明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差,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

说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图中显示,小湖滩地区海拔在3500米左右,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为阴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气温低,容易保存冻土层。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主要受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最终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消失。

于田以下克里雅河深入沙漠腹地,形成300多千米的绿色长廊,两岸沉积物具有风力和水力沉积物交错特性,植被以胡杨林和红柳灌丛为主,在距河较远的沙漠中分布着流动沙丘和很多干枯的胡杨。

材料二下图为克里雅河中段距今百万年以来不同时期的河床宽度、相对高度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从早到晚不同时期的河床。

(1)简述图示克里雅河河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比较甲河床与现代河床形成过程的差异。

(3)分析克里雅河现代河床两岸沉积物具有风力和水力交错特性的原因。

(4)推测沙漠中干枯胡杨遗迹的自然形成过程。

24.【答案】

(1)随着时间变化河床宽度变小,河床深度增加,河床海拔高度降低。

(2)甲河床形成时期,该河段落差小,流速较小,侧蚀作用为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形成宽阔河谷;现代河床因地壳抬升,河流下蚀强烈,河床变深,变窄。

(3)夏半年河流水量大,输沙量大,河流沉积物多:

冬半年河流水量减小,冬半年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沉积物较多,所以河流两岸沉积物兼具风力和水力的特性。

(4)沙漠河流定期泛滥,两岸地下水较丰富,胡杨依靠地下水或河流水得以生长;导致河流决口改道,或流动沙丘阻挡,河流被迫改道,原始河道断流,河床变化,河流补给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胡杨干枯。

(河道变化或河床变化二者答一个)气候干燥,胡杨树干不易腐烂,得以保存。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和演变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1)据图可知,以现代河床进行参照,随时间变化河床宽度变小,古河床与现代河床相对高度比较,古河床海拔更高,现代河床海拔更低,海拔呈现降低趋势,表明河流下切导致河床深度增加。

(2)要研究两河床的差异,先观察两河床的特点,甲河床宽阔,现代河床狭窄,深度大,宽阔河床一般在河流的下游地区形成,主要是由于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以侧向侵蚀为主,现代河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推理,要想有这样深而窄的河床,必须要有河流的下切侵蚀,下切侵蚀必须要有较高的高度落差,这种高度落差只能来源于地壳抬升地壳运动形成的。

(3)克里雅河两岸沉积物受风力和水力沉积共同影响,是由于克里雅河地处荒漠,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期河流沉积,枯水期风力沉积。

克里雅河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大;夏半年河流水量大,输沙量大,河流沉积物多;冬半年河流水量减小,两岸植被稀疏,土壤变得干燥,沙源丰富;冬半年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沉积物较多,所以河流两岸沉积物兼具风力和水力的特性。

(4)由题意可知胡杨生长在沙漠河流附近等有水源的地点,应从河流改道、胡杨缺少水源而干枯方面进行分析。

沙漠河流每年定期泛滥,两岸下渗量大,两岸地下水位较髙,胡杨依靠地下水或河流水得以生长;河流泛滥,携带大量泥沙,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导致河流决口改道,或该地位于干旱地区,流动沙丘阻挡,河流被迫改道,原始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胡杨干枯。

内陆地区,气候干燥,胡杨树干不易腐烂,得以保存。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位于三个构造单元及多条深断裂的交会部位,周围高山环绕。

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新构造运动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后又出现了尕海、耳海等子湖。

滩坝砂体是滩砂和坝砂的总称,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

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决定了已形成滩坝保存与否的地质命运。

青海湖存在多期成排滩坝,且分布面积大。

下图示意青海湖滩砂与坝砂的分布。

(1)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青海湖的演化过程。

(2)简述青海湖滩砂和坝砂的空间分布特点。

(3)据图中滩坝的分布位置判断青海湖区的主导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4)推断青海湖多期成排滩坝的形成与水位变化的内在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