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326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docx

集体备课蔡淑芳5年级品社3单元

备课手册

BEIKESHOUCE

学科品社

年级五

2013—2014学年度

第2学期第1本

(本学期共本)

 

单位程坞小学

主备人蔡淑芳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板块:

1、林海雪原(包括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个小主题);2、江南水乡(包括水上人家和鱼米之乡两个小主题);3、黄土高原(包括走进窑洞和开发热土两个小主题);4、雪域高原(包括领略雪域风情、走进布达拉宫和雪域变通途三个小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爱自然,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俗。

能力目标: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重点: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用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难点:

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1.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理解生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教学中体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以问题引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由此获得认识和体验,了解不同环境中的不同风俗习惯。

3.充分利用教科书在本单元为学生提供的大量学材,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

4、本单元的内容构建以生活问题为基础,教学中力求通过资料呈现、问题引领、探究提示等方式将我国不同纬度、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环境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启发性很强。

5、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思考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6、利用教科书图文并茂的特点,尤其是利用图片的呈现提示那些对于教学内容具有陌生感的学生,是很好的学习兴趣催化剂。

5、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的方案,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电脑、教师搜集资料等

 

 

9课时

课时备课

课题

北国风光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2、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从而懂得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课前准备:

歌曲《在松花江上》、中国地图、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电脑、教师搜集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

1、播放歌曲。

 

2、导出主题

 

师:

播放歌曲《在松花江上》

板书课题:

北国风光

师:

展开中国地图

生:

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最北的地方。

师:

你能根据地图和以前学过的资料,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是怎样的吗?

生:

积极讨论并回答。

师: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经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穿着厚厚的冬衣,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感受北国风光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全班讨论

 

三、探究东北平原人们的生活

师: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东北平原的印象

师生:

共同提供东北平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对北国风光形成感性认识。

师生:

讨论“东北平原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这样?

人们是怎样适应这里的寒冷环境的?

生:

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东北民俗的资料。

生:

全班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

师生:

探究分析东北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生:

制作“民俗卡片”,分享探究收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四、诵读诗歌,感情升华。

师:

多媒体出示诗歌《东北大平原》

生:

诵读赏析

师生:

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设计:

 

积极准备举办“美丽的北国风光”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北国风光

地理位置:

我国的最北方

气候特点:

冬长夏短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资源宝库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了解这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树立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课前准备:

中国地图、学生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师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

2、畅谈感受

1、同学们,欣赏完图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2、学生谈感受(树木多,像林海……)

3、教师小结:

东北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天然林区,是天然林分布最集中的森林资源宝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三、小组交流,深化认识

1、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

 

2、教师小结

 

三、看谁知道得多

1.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大兴安岭的各种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A、大兴安岭的木材种类……

B、大兴安岭的面积大小……

C、大兴安岭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

D、大兴安岭林区开发 

3.谈感受

4.总结:

大兴安岭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储量占生长,所以漫山遍野都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因为气候寒冷,林木生长比较缓慢,所以木质优良。

落叶松、红松、水曲柳、胡桃楸等,都是优质林木,其中红松有“木材之冠”的美称。

在东北除了林业资源外,还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呢?

A、动物资源B、植物资源、C、金属资源、D、石油资源E、钢铁工业、

F、化学工业、G、汽车制造业、

H、东北平原的农产品,东北平原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四、北大荒的开垦

 

五、小结:

1.学生阅读课本57页的内容。

2.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

练习设计:

根据东北平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方案,与同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资源宝库

红松有“木材之冠”的美称。

东北小麦,玉米和大豆。

“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水上人家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3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通过了解江南水乡的资料使学生认识这里的环境特点明确“水乡”得名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江南水乡的现代生活方式,探究江南水乡的人们生活发展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江南水乡六古镇”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南。

 

1、出示挂图

 

2、赏江南美景

1、出示挂图“江南水乡”图

2、说到江南美丽的景色不得不使人想起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忆江南》集体朗诵。

3、江南的美丽景色能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那你想知道这个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讨论交流,了解江南。

 

1、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三、感知江南变化,赞美江南。

1、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图1看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和地理环境。

2、在图上找出主要河湖、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

3、出示太湖人家的生活环境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看后交流对太湖人家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4、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江南水乡六古镇”的资料。

5、教师小结: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出门坐上小船辗转于城市、乡村和田野之间。

风格多样的小桥映衬在水面上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啊。

1、出示图片家庭居室、新村面貌等学生交流体会。

2、教师小结:

现在江南水乡的经济发展很快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城乡之间的差异正日益缩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四、提出问题,激发探究。

 

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1、结合学习及搜集的资料探究江南水乡生活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

练习设计:

把你了解到的江南水乡,用文字写出来,然后讲给家长或同学听,让更多人了解江南水乡。

板书设计:

水上人家

生活环境经济优势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鱼米之乡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4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了解长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的有利因素。

2、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主要物产明确这里的物产丰富树立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明确这里的物产丰富,树立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江南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观看天气预报

 

出示一则江南地区天气预报,学生分析这里的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小组交流,探究江南

 

1、全班交流资料

 

2、师生小结

 

三、我是小导游

1、学生小调查

1.小组交流,江南水乡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要求阐述理由,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辩论,产生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明确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天然条件。

2.小结:

江南水乡四季分明,夏季气温高,冬季不太冷,雨水充足,土壤肥沃,江河湖泊众多,灌溉便利,经过人们的长期开发,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最丰富的“鱼米之乡”。

1.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你还知道哪些?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开展农副产品知多少的知识竞赛。

(教师注意调控并适时做好评价)。

2.调查汇报:

自己家乡有哪些农副产品或水产品来自江南水乡。

3.让学生作导游向游人介绍江南水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四、南北话差异

学生自由交流

1.讨论交流北方人的主食和水乡人的主食不同的原因。

2.教师小结:

江南水乡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一年可以两种两收,因此,米饭成了水乡人民的主食。

练习设计:

 

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介绍“鱼米之乡”。

板书设计:

鱼米之乡

湖泊众多物产丰富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走进窑洞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5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了解黄土高原的大体位置、范围和地理环境,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探究这样的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

知道黄土高原对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课前准备:

同学们收集到的黄土高原风俗人情的资料、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认识黄土高原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了解一下我国黄土高原的情况,(教师指地图黄土高原部分)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呢?

(黄土很多、水很少、经济不发达等。

2.出示中国地形图,介绍黄土高原位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交流资料,了解黄土高原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分小组活动

 

3、汇报活动成果

1.分小组交流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黄土高原风俗人情的资料,并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汇报资料分类情况。

3.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准备在班内进行汇报交流。

4.班内进行汇报。

窑洞组:

问答式:

在黄土高原地区,各种各样的窑洞随处可见。

一孔孔,一排排,构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风貌。

那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为什么大多居住窑洞呢?

学生出示收集到的窑洞图片。

民间工艺组:

解说图片:

黄土高原的人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装扮着自己的生活。

这是我查找的几幅图片。

名胜古迹组:

图文音像资料展:

正是这片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

这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有中化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黄帝陵;这里还有世界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革命遗址枣园……

水土流失组:

图文展示:

神奇的黄土高原,蕴藏着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三、献计献策:

四、欣赏歌曲《黄土高坡》

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遥感普查资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有45万平方千米。

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治理水土流失,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在歌曲中体会当地人的豪放、泼辣,并互相交流感受。

练习设计:

制作一张介绍黄土高原上文化遗迹或文化产物的卡片

板书设计:

走进窑洞

窑洞的建造原料及特点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开发热土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6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风景优美且蕴藏着宝贵的自然资源。

2.通过“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开发西部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介绍物产,了解西部资源

 

1、物产简介

1.西部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且蕴藏着宝贵的资源。

请你把它告诉给大家。

2.学生汇报了解到的西部资源

(1)有许多矿产资源。

被称为“黑色金子”的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之一。

黄土高原地下有丰富的煤藏,仅山西和陕西两个省的煤储量,就占全国煤储量的80%左右,所以有我国的“煤海”之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2、水力资源情况

 

3、介绍“西气东输”工程

 

4、畅谈感受

各种矿产资源也丰富,如鄂博稀土矿集中了全国稀土储量的90%。

(2)有着充足的水力资源。

(介绍“西电东送”工程)

“西电东送”骨干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张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3)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

“西气东输”骨干工程是我国西部开发的关键项目之一。

这个工程将跨越4200千米的长路。

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

2004年1月,“西气东输”完成了向沪、浙、苏、皖、豫四省一市用户全面商业供气,标志着“西气东输”开始进入商业运营。

3.畅谈感受:

你觉得我国西部地区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感受贫困,探讨西部前景

 

三、学习“决策”,知道东西双赢

1.感受西部地区人民贫困的生活,分析原因。

2.讨论:

我们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做些什么?

1.学习“决策”,了解“西部大开发”(阅读课本71页的资料)

2.为西部开发献计策。

练习设计:

把自己想到的西部开发的金点子制成卡片,送给朋友。

板书设计:

开发热土

探究西部开发的措施,分析西部开发的利与弊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领略雪域风情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7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待客习俗。

通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的有关藏族人民服装、饮食、交通、礼仪等方面的资料、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多媒体导课。

 

创设情境,领略西域风光

 

出示课件:

中国地形图,简要介绍青藏高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高原,领略雪域风情。

板书课题:

领略雪域风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自主学习教材上的资料。

 

1、自读教材内容

 

2、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自学收获。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1、请学生们把书翻到72页,从72页到75页把课文内容读一读,看看主要说了那些内容。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感想,并将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投影出示:

服装、饮食、交通、礼仪,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方面整理、讨论、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一)藏族人民的服饰

1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2多媒体展示:

藏袍、金花帽、围裙等图片。

3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臧族人穿藏袍有时穿一只袖子,有时都穿、有时都不穿?

4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补充解释。

(二)藏族人民的饮食

1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2展示糌粑、青稞、豌豆、青稞酒、酥油茶等图片。

(三)藏族人民的交通工具

1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2展示牦牛的图片,介绍青藏高原的交通状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四、总结整理所学内容,板书主要信息。

五、多媒体展示知识问答,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小结。

(四)藏族人民的待客礼仪

1、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2、教师简要介绍献哈达、敬酒茶的礼仪。

3、出示献哈达、敬酒茶的图片。

 

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必答方式回答问题,对小组表现进行评价。

练习设计:

 

讨论交流:

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青藏高原的环境的?

板书设计:

领略雪域风情

藏族人民的饮食、服饰、生活方式的特点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走进布达拉宫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8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布达拉宫。

2、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自思然风光以及风土人情。

3、简要了解国家对西藏名胜古迹的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简要分析、了解布达拉宫。

了解唐朝民族团结的情况及历史名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布达拉宫和青藏高原的资料、歌曲《回到拉萨》《青藏高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图片导入

 

1、创设情境

2、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资料。

 

2.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漂浮在天空中的巨大宫殿,让我们一同走近这神奇的地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学生提问,自主探究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三、总结收获

 

1.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如:

我想知道布达拉宫为什么这么出名?

布达拉宫是谁建的?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1)小组交流

(2)推选代表全班交流,也可以用实物投影边演示边介绍。

3.师生评议。

 

1.小组交流自己对布达拉宫的了解、认识和感受。

 

2.推选代表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四、课外拓展

课下搜集西藏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练习设计:

 

给小伙伴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走进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圣地

文成公主进藏

教后反思:

课时备课

课题

雪域变通途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9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体会我国交通发展的迅速,感受交通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高原的交通情况,特别是了解青藏铁路的通车对西藏的影响。

 

课前准备:

青藏地区交通图、青藏铁路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一、回顾交流巩固知识

1、回顾旧知识

 

2、导入新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进了西域,到达了布达拉宫,了解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同时还引起了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并将上节让同学们搜集的青藏高原的交通和资源资料共享。

小组合作,择优汇报,组员评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二、导入新课

 

1、介绍西藏的交通情况

 

2、播放歌曲激发学习兴趣

 

3、介绍西藏主要的铁路

 

三、活动过程

人们常说:

“要想富,先修路。

”路是打开富裕的窗口。

青藏高原山高坡陡,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们走的是“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几乎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

这严重影响了西藏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这里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让雪域高原有了便利的交通,使雪域变成了通途。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就是《雪域变通途》(板书课题)

(一)、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让同学们听后谈感受。

(欣赏后畅所欲言谈感受)。

(二)、介绍西藏交通的青藏公路展示青藏地区交通图,浅红色的线就是公路。

(三)、除了公路以外,我国还建成了“天路”——青藏铁路。

(四)、畅谈雪域变通途的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

师生双边活动

五、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对雪域高原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了解了藏民的衣食住行,也了解了宗教习俗;不仅对西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为道路的建通对西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而高兴,真正体现了雪域变通途的意义。

练习设计:

 

结合教科书资料搜集西藏过去和现在交通状况的资料

板书设计:

雪域变通途

公路铁路飞机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