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绪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055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0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绪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传播学绪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传播学绪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传播学绪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传播学绪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绪论.docx

《传播学绪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绪论.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绪论.docx

传播学绪论

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传播学研究者在论及传播学的源流时,多少年来一直沿用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1985)的观点:

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其鼻祖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其实,欧洲的传播研究不仅明显早于美国的传播研究.而且还曾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甚至还昭示着当代传播学的研究方向。

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1、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语言传播(修辞学)

2、法国和德国:

美国传播研究的直接源头。

法国:

孔德(实证主义)

塔尔德

(1903年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现在看来这一理论对美国的社会学习论、创新扩散论以及意见领袖理论有重大影响)

德国:

齐美尔

(社会心理学之父,其著作对大众媒介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1922年,《群体关系网》(TheWebofGroupAffiliation)将有关“个人之间以模式化的信息流动相互联系”的传播网络理论引入美国。

3、法兰克福:

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二、传播学的美国源流

四名美国社会学家最早开始关注和研讨传播问题:

杜威(JohnDewey)、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帕克(RobertEaraPark)和米德(GoergeHerbertMead)。

他们发现大众媒介的功能极其重要,于是开创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美国传播研究。

李普曼,1922年《舆论学》(PublicOpinion)。

第二节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奠基阶段

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勒温

霍夫兰

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1902—1980)

(1)最早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

1927年,《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全面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

(2)拉斯韦尔和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3)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1901—1976)

(1)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

(2)把社会问题引入传播学研究范围,拓展了传播学的影响。

(3)最早从受众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4)“伊里调查”及其结论对传播学影响巨大。

卢因(勒温)(KurtLewin)(1890—1947)

(1)对群体传播很有研究,在群体归属以及群体规范对个人的影响方面颇有建树。

勒温是群体动力学的创始人。

(2)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3)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霍夫兰(CarlHovland)(1921—1961)

(1)对传播与说服、说服能力与说服方法的研究,为传播学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可说服性”研究)

(2)将心理学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3)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

代表作:

《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的研究丛书》等。

(二)创立阶段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WilburSchramm)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传播学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

美国以外的传播学研究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WilburSchramm)

1、第一次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并在使之系统化。

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2、亲自建立了三个传播研究机构。

1947年,施拉姆创办了伊利诺伊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所,并在那里开设了传播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拉姆正式担任该校传播系主任。

1956年,施拉姆又在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1973年,施拉姆出任夏威夷东西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所长。

3、主编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

《大众传播学》(1949)

《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

《传播学概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1982(1973《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

曾出版过近30部论著。

4、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

如电视对儿童的影响问题、

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问题、

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发展传播学《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1964)等。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研究史是以其研究方法的转变为特征的:

从历史方法转为定量方法,从人文方法转为社会科学方法。

传播学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其中,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提出,开辟创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角,使传播学研究受益良多。

信息论:

信息、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

反馈

系统论(当代传播学研究)

*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

  麦克卢汉是60年代美国传播学界最引人注目的学者,他的许多关于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都引起经久不衰的争论

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是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美国以外的传播学研究

  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欧洲和日本。

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

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沿袭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发展了“社会信息科学理论”。

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理论。

苏联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传播模式,较著名的有菲尔索夫传播模式和阿列克谢耶夫传播模式。

(三)发展阶段

当欧洲人保持其哲学思辨性、批判性以及定性方法的时候,美国的传播研究逐渐地走向量化与行政化。

美国的研究方法可以追溯至美国人对企业经营的强烈兴趣,而与欧洲批判研究的思辨风格相去甚远。

  发展阶段的传播学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方面涌现了许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至此,传播研究大体上分为两大学派:

:

一是经验学派,一是批判学派。

一派以美国为中心,另一派则是以西欧为核心的批判学派(criticalschool),他们多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审视,其重点是文化研究。

传播学经验学派(empiricalschool)

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故自称为经验学派。

西欧的一些学者则认为美国经验学派的研究是站在行政当局的立场上出发的,因而还把他们称为行政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criticalschool)

  传播学批判学派于本世纪60年代在欧洲兴起。

它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科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它实际上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又包含了许多派别。

这些流派各持一说、自成一派,但它们又一个共同的倾向,都反对美国的经验学派。

  

*批判学派的研究目的:

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李金铨:

“美国实证学派以自由高于平等,欧洲批评学派以平等高于自由。

*罗杰斯:

经验学派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制;而批判学派关心的焦点则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与控制”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

批判学派中的流派 

(1)法兰克福学派。

(2)政治经济学派。

(3)“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hegemony)

(5)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

(1)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学派的奠基者

*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重点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姆、马尔库塞以及阿多诺等。

*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

*阿多诺、霍克海姆提出,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标准化。

¡°文化工业¡±基本上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

*阿多诺的哲学理论的中心:

《启蒙辩证法》(1948年)。

*文化工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地结合其消费者¡±。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商业文化,与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相区别。

文化工业在大众媒介和精巧技术的协同下,营造的是一种¡°总体化¡±概念,极力掩盖严重异化的社会中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大规模复制的文化产品将人们的意识和情感纳入统一的标准形式之下,在商品消费的形式自由中陶然自得,从而淹没在包装精美的意识形态之中而不自知。

这部著作标志着批判理论早期的结束。

*阿多诺用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事件和产品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说大众文化是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那么,大众传媒就是社会水泥的生产机器和搅拌机。

(2)政治经济学派。

从经济基础上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这一角度切入,以此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对大众传媒所进行支配和控制。

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理论:

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必然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该社会的精神生产资料。

研究对象:

主要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依存关系,而且十分关心媒介垄断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后果。

主要的研究目的:

分析传播媒介的所有制与市场状况。

代表人物:

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等。

*先驱是加拿大学者D.司迈斯(D.Smythe):

《依附之路:

传播、资本主义、意识与加拿大》

*A.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1968年)

*CentreforMassCommunicationResearch

*B.“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

*GlassgowUniversityMediaGroup

*当代: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院

*乔姆斯基:

《制作共识:

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

*麦克切斯利:

《富媒体穷民主》

*莫斯可:

《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化崇拜:

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

*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  

*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信息拜物教》

*(3)“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霍尔和D·莫利等人为其代表,故而也叫伯明翰学派。

*理论主张:

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因而不应该把大众传播完全看作是经济基础的附庸。

*研究特点:

把大众传播的研究扩大到文化研究中去,认为大众传播具有“赋予意义”的功能,能够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来构造合意。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一定的价值体系下构造信息内容的,因此可以归入“国家意识形态装置”。

而受众对媒体内容的接收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如顺应媒介内容价值倾向的“同向解读”、部分顺应媒介价值倾向的“妥协式解读”以及对媒介价值倾向作出完全相反的解释的“反向解读”。

*(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霸权”(hegemony)一词,格拉姆西(葛兰西)用来指称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的,后来为批判学者所借用。

*批判学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已经不再局限于“强制装置”如国家、军队、法庭等,而是主要依靠意识形态“霸权装置”来实现其统治和维护其利益。

而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在构造社会合意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而成为重要的意识形态“霸权装置”之一。

但它经常提示的是一些适合于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合意”,而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者就是要揭露这些“虚假合意”,提醒受众推动社会变革。

*(5)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法兰克福学派新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

*在其代表作《公共性的结构转换》和《传播行为理论》中,他提出要改善“传播的合理性”以实现社会的变革。

他坚持“综合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对“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的扩展来实现社会改革,并建立起“理性合意”基础上的新型的社会关系。

二、产生的背景、原因

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美国,它的形成有众多原因。

1、科技导致大众传播业的迅速发展。

美国:

传播事业最发达,独立产业;经营;媒体负面影响

关注实践,研究实践才是传播学兴起的根本。

2、历史和社会语境:

战争与革命

宣传:

“态度改变”(attitudechange);“普遍效果”(generaleffects)

另:

美国的政治竞选需要

3、经济:

对外开展竞争和拓展市场

20年代:

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

1945到1950:

美国广告营业额从29亿——357亿美元

4、学术:

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发展

5、流亡学者

第三节、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传播学研究从台湾开始

 1、1953年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设立,开始新闻学研究。

 

 2、1963年传播学研究从台湾开始。

 施拉姆的学生到该校任教并组织进行了台湾第一次的传播学研究:

“电视与儿童”的研究。

此外,还进行了台湾第一个大规模的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传播与个人的现代性。

另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是杨孝荣所做的对传播效果的统计研究,后成书《传播统计学》。

 杨孝荣《传播统计学》 

 3、70年代后

 台湾传播学渐渐从单一的研究逐步走向多样化。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研究都可以找到。

领域涉及政治传播、宣传、教育传播、健康传播、受众研究等等。

有一些著作奠定了台湾传播学的基础。

 徐佳士《大众传播理论》

 阎沁恒《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台湾地区传播学界的优点:

*能较快地吸收西方的传播学成果.紧跟西方的传播学潮流,能熟练地运用定量研究方法。

*缺点:

*重蹈美国学者的旧途,而较少能另辟新径;

*局限于对美国学者研究成果进行罗列与整理。

而对其他国家的传播学知之甚少;

*很少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典籍中吸取营养、提取精华,对祖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也缺乏了解,有一定的媚外倾向;

*在研究中流于面面俱到、一般介绍,而较少能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独到见解。

我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

1、1956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的《新闻学译丛》将Communication译成“群众思想交通”,这是我国大陆最早接触Communication(传播)一词。

1957年,王中教授在讲课中介绍相关知识,随着反右扩大化的开始,这项工作很快中断。

 3、1981年

 复旦大学新闻第的《新闻大学》连载陈韵昭教授的《传播学讲座》,较全面的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知识。

同年居延安写的我国首次以传播学为题的硕士论文《美国传播传播理论研究》通过答辩。

 

 5、1983年

 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传播学(简介)》成为大陆传播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6、1984年

 出版了施拉姆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和赛弗林等的《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成为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7、1986年

 第二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

此后传播学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开始展开。

一批高质量的传播学译著得以出版,如51

 8、1993年

 全国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召开,会议论文涉及传播学本土化、传播学基本理论、传播实证分析、跨文化传播等许多方面。

 9、1995年

 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究会召开,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到此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会议讨论了传播学自身建设(特别是本土化)问题、传播学前沿问题、传播学基本理论问题、国际传播问题、传播与发展问题以及应用传播、传媒管理、传播与文化、传播实证研究等许多问题。

 

 

12、1999年

全国第六次传播学研讨会在上召开。

涉及“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发展”、“传播理论与传播哲学”、“西方传播学与媒介理论研究”、“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传播与文化研究”、“中国传媒的制度与结构研究”、“中国新闻改革研究”、“中国传播学研究”、“海外媒介与传播研究”、“新媒介技术与传播”、“传播法”、“媒介文本与符号研究”等主题。

13、2001年

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究会在南京召开。

会议就全球化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媒介应对策略及网络传播等问题展开研讨。

*2004年全国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召开。

大会主题:

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

涉及:

传播学本土化问题、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新动向、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实践、国际传播、媒介产业与媒介经营管理、跨文化传播、传播与危机公关、全球化与新闻传播新格局等主题

第四节理解传播

*一、研究史上有关传播的定义

*传播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

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如:

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

  无论从哪个角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这一点,从与“传播”相近的英文单词上也能看得出来:

  Communication交往、交流、通讯、传播;

  Dissemination传播、扩散、宣传;

  Transmission传输、传送、播送;

  Spread传播、传送、宣传;

  Propaganda(政治、政党)宣传、传播。

*研究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人统计有126种之多,主要有四种观点:

*1、互动说:

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库利: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他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第五节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上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附: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1.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A.第一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

*人们将传播研究的对象,放在传播效果上,产生了最早的传播学理论,即效果研究中的“枪弹论”,这是受当时“刺激-反应”理论的影响。

*一个人想要获得健康和充分的自我发展,只有当他有勇气在别人面前表现他真实的自我,并且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目标时才能实现。

--朱拉德

第七章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可以看成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范型,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学完这一节后,你应该能够:

*1、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人际关系;

*2、解释并区分:

社会渗透、成本¡ª效益理论、关系的分化(差异)理论;

*3、讨论并区分人们建立关系所需的十个步骤;

*4、指出几种能提高你与他人关系的满意度的方式。

一、关系所扮演的角色

*现在,关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当我们的社会正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新科技时,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少了。

语言学家约翰·L.洛克就曾说,现代科技正在逐步剥夺人类有意义地说话的能力。

他认为,我们的社会声音正在逐步消失,这让我们慢慢陷入与他人隔绝的状态。

(一)关系的作用:

三种基本需求

*威廉·舒尔茨(WilliamSchutz)所做的大量研究在持续不断地告诉我们:

我们总是在关系中努力满足我们的三种需求——对参与、控制和爱的需求。

参与

*参与指的是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建立和保持对他人的相互兴趣,也就是感到我们可以对他人感兴趣,他人也可以对我们感兴趣。

控制

*控制指的是我们需要建立和保持令我们自己满意的对关系的影响力。

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希望感到我们能控制局面,即使在扮演更具服从性的角色时也需要感到舒服。

*爱指的是我们需要付出爱和接受爱,而且需要感情丰富的紧密的关系。

(二)关系和语言、非语言对话

*我们的一生都在对话,对话是我们关系的基础,不论我们是要开始这个对话,还是结束或持续这个对话。

*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我们可以建立、加强,抑或削弱、终止每一个关系。

二、性别、文化和关系

*性别和文化都会对我们形成和维持一份关系产生影响。

*1、性别和关系

*2、文化与关系

三、关系的层次:

广度与深度

*每一份与朋友、家庭成员、爱人或同事等保持的关系都能够用两个概念来进行描述:

广度和深度。

*广度指的是你与他人所讨论的话题的多少。

*深度就是你对这个话题了解得有多深。

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theory)

*社会心理学家艾尔文·阿特曼和多马斯·泰勒提出关系的社会渗透理论:

*当一份关系开始的时候,人们之间所提到的话题相对来说广度较小,话题的深度也不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密性的增加,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社会渗透理论假设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摸索期(Orientationstage):

点头之交。

*情感试探期(Exploratoryaffectivestage):

开始告白,针对一般事件。

*情感期(Affectivestage):

开始谈到私事。

*稳定期(Stablestage):

关系迈入高峰期,可以相互预测情绪。

四、关系的发展和对关系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关系的阶段、代价和收益或其他辩证角度来分析关系。

对照下面的阶段,想想你的某个亲密关系是否符合这里所说的理论。

(一)关系的阶段:

从开始到结束,再到开始……

*阶段1:

发起

*阶段2:

试探

*阶段3:

强化

*阶段4:

整合

*阶段5:

结合

应该记住的是:

*许多关系都并不会进展到某一阶段以后就静止在那里。

相反,它们是回归式的或循环往复式的。

关系甚至可以先终结,然后再开始。

(二)关系的成本—效益理论/社会

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

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

这种理论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