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732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docx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正式分解资料

目录

1.编制依据1

2.工程概况1

2.1工程总体概况1

2.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概况3

3.施工部署3

3.1施工组织3

3.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顺序的选择4

4.施工准备5

4.1技术准备5

4.2生产准备7

4.3作业条件7

5.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8

5.1施工工艺8

5.2施工机械布置及路线安排8

5.3混凝土的运输8

5.4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9

5.5砼面层处理9

5.6泌水处理10

5.7混凝土养护10

5.8砼测温10

5.9混凝土裂缝的控制11

5.10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试块留置12

6、质量标准12

6.1主控项目12

6.2一般项目13

6.3其它要求13

7、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及成品保护14

8、应急保证措施15

9、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15

10、安全注意事项16

11、热工计算17

1.编制依据

序号

类别

内容

备注

1

合同

攸攸板明珠丽景小区4#住宅楼工程施工合同

2

图纸

攸攸板明珠丽景小区4#住宅楼工程施工图纸

3

施工组织

设计

攸攸板明珠丽景小区4#住宅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

规范规程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建设部[2002]219号

《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砼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87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104-97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

DB15

《05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DBJT03-22-2005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QCJJT-JS02-2004

5

其他

图纸会审记录

2.工程概况

2.1工程总体概况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工程名称

攸攸板明珠丽景小区4#住宅楼工程

2

建设单位

内蒙古好上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

设计单位

北京高能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4

监理单位

内蒙古广誉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5

质量目标

市优工程

6

建筑功能

高层住宅

 

7

建筑类别

丙类,使用年限为50年。

8

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

18730.56m2

地下室

1598.24m2

9

建筑层数

部位

地上

地下

地下室

/

二层

地上层

21层

/

10

建筑层高

部位

地上

地下一层

地下二层

层高

3.0

4.2

4.2

11

结构形式

基础

CFG桩+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

主体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12

主要结构断面尺寸

底板厚度

1000M,外墙外挑1200M

外墙

300mm

内墙

200mm/300mm

楼板

地下二层板厚:

130mm;地下一层板厚:

180mm

一~二十一楼板厚/110mm

13

混凝土

强度等级

基础底板

C35

墙、柱

地下室~六层

C35

七层~屋面

C30

地下室~六层

C35

七层~屋面

C30

板、楼梯

同梁砼强度等级

14

抗渗等级

基础底板

基础底板

S6

地下室外墙

S6

15

地下防水

结构自防水

抗渗混凝土,S6

材料防水

改性沥青SBS防水卷材、

构造防水

钢板止水条

2.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概况

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主要部位为:

基础的底板。

根据设计及图纸要求:

深基础底板厚度为1000mm,深基础楼座外底板厚度为1000mm;

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抗渗等级均为S6;基础底板总量约为1002m³,按后浇带分成两段,D-1段混凝土量为459m³,D-2段混凝土量为543m³;在同一天内浇筑完。

3.施工部署

3.1施工组织

3.1.1成立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指挥小组和现场领导小组

序号

职务

负责内容

1

生产经理

现场总负责、总协调

2

总工程师

技术指导、协调

3

土建工程师

混凝土浇筑技术交底

4

工程部

砼调配,人员、机械组织、现场指挥

5

安全员

安全文明施工、交通疏导

6

电气工程师

临时用电

7

水暖工程师

临时用水

8

机械员

施工机械、设备

9

材料

混凝土供应

10

试验员

现场取样、测温

11

测量员

墙柱轴线、板顶标高控制

 

3.1.2施工队成立以队长为组长的领导班子,明确人员分工,各负其责。

每流水段人员组

织表如下:

部位

人员

基础底板

D-1

D-2

交通指挥

1人

1人

记录

1人

1人

振捣手

4人

4人

后台放料

3人

3人

布料、拆管

3人

3人

抹压、摊平

14人

14人

看模

2人

2人

调钢筋

2人

2人

覆盖养护

4人

4人

临水

1人

1人

临电

1人

1人

合计

36人

36人

3.1.3成立测温小组,施工队至少设置两名专职测温人员,24小时测温,以保证测量记录准确有效并对养护措施具有指导作用。

测温对象为:

混凝土出机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大气温度及混凝土内外温度。

3.1.4现场设置商品混凝土塌落度检测人员,混凝土到场后必须做坍落度和温度抽检,做好现场记录,本工程基础底板混凝土塌落度要求为:

140~160mm。

罐车在现场等待时间超过4小时的混凝土增加复试一次(禁止往混凝土中直接加水),复试合格的方可使用;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可二次掺加外加剂进行搅拌。

离析的混凝土立即清理出场,不得使用。

3.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顺序的选择

3.2.1由于本工程底板混凝土量较大,且底板较厚,为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冷缝等质量问题,现对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分区浇筑,两个区之间分界则为后浇带,每个区独立浇筑,一次浇筑完成,避免施工缝的留设。

平面浇筑顺序布置如下图所示。

平面浇筑顺序原则:

布料杆与汽车泵之间平面方向接缝必须在初凝时间(6h)内完成,尽量在同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再浇筑下一层混凝土。

布料杆与汽车泵之间相互补充,以免出现冷缝。

3.2.2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顺序的确定

(1)、由于底板较厚,为防止在浇筑过程中不出现冷缝,计划分二层浇筑。

(2)由于本工程大面积底板厚度均为1.0m,所以大面积混凝土分层厚度确定为0.5m,分两层浇筑。

4.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

4.1.1科学地选用材料配合比,配合比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定,对泵送混凝土应进行试泵送;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应按国家现行的规范和规程执行;

(3)、混凝土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规定;

(4)、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温度及裂缝控制的要求,提出必要的砂、石料和用水的降温、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

(5)、项目部配合搅拌站一起提前做好试配,确定配合比,同时搅拌站提前三天做好原材料的储备。

4.1.2测温仪器采用电子测温仪器,提前购置(详见测温措施)。

4.1.3对参加底板混凝土施工的管理人员进行交底,明确施工方法及施工程序。

主管技术员、工长、质检员、安全员等共同对外施队联合进行施工交底,交底中明确混凝土的运输路线、浇筑顺序、布料方式、分层厚度、振捣技术要求、泌水的处理方法、测温、保温保湿等措施的控制和质量标准,施工中的控制重点、难点及预防纠正措施;

4.1.4本工程超长混凝土采用混凝土60天的后期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评定、工程交工验收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依据,但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值,施工完成后的混凝土强度不宜大于设计强度的1.2倍。

4.1.5为降低基础底板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混凝土外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5℃,主要的措施是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为此同搅拌站制定以下措施:

(1)、水泥的选择及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

为降低混凝土水化热,采用矿渣水泥配制混凝土;

配制混凝土所用水泥应进行水化热测定,水泥水化热测定按现行的国家标准进行,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7天的水化热不大于250KJ/kg;

(2)、混凝土所用骨料的选择及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配制混凝土所用的粗骨料,其质量除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规定外,其含泥量应控制在1%;配制大体积混凝土粗骨料的连续级配为5~40mm;细骨料采用天然砂,其质量除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规定外,其含泥量应控制在1%~1.5%;配制大体积混凝土细骨料的级配为中、粗砂,其细度模量为2.80,平均粒径为0.38mm;

(3)、混凝土初凝时间要求:

8小时以上;

(4)、混凝土中掺加的外加剂及混合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混凝土中掺加的外加剂及混合料的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所用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混凝土减水剂应采用高效减水剂,有效降低水的用量,其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

混凝土如掺加粉煤灰,其掺量宜为15~30%,其用量由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粉煤灰的质量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粉煤灰的质量等级为一级;

当使用其它材料作为混合料时,其质量和使用方法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要求;

4.1.6为避免混凝土产生收缩和温度裂缝,满足施工要求并保证混凝土质量,采取如下措施:

(1)混凝土搅拌站应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选择,保证按要求提供满足施工要求的合格混凝土。

(2)要求掺入高效缓凝型减水剂,改善拌合物的和易性。

(3)合理划分混凝土浇筑流水段,划分位置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4)预防碱集料反应措施

为了预防碱集料反应对混凝土的损害,以保证结构的耐久性。

粗骨料的选用除需满足泵送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外,选用B种低碱活性集料。

水泥除满足混凝土中水泥的一般要求外,选用碱含当量小于0.6%的低碱水泥。

掺加掺合料的部位选用优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

外加剂选用无碱或低碱无氯盐外加剂。

混凝土按有关混凝土碱集料试验数据进行配制。

4.1.7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耐久性要求:

环境类别

最大水灰比

最小水泥用量

最大氯离子含量

最大碱含量

二b类

0.55

275kg/m3

0.2%

3.0kg/m3

4.1.8混凝土坍落度要求:

混凝土的坍落度应严格控制,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坍落度应严格控制在160~180mm左右。

4.2生产准备

4.2.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指挥领导小组与搅拌站提前共同协调好交管部门、城管系统,做好交通路线和临时候车地点的确认。

搅拌站要制定应急方案以应付交通堵塞、交通管制等以外情况。

4.2.2临电:

混凝土输送泵分别由2台配电箱提供,振捣棒分别接2台移动配电箱,为确保安全,振捣棒实行一机一闸一漏,其漏电电流不大于30mA,动作时间不大于0.1秒。

夜间照明采用2台镝灯,同时备用3台碘钨灯。

4.2.3临时用水:

混凝土罐车冲洗用水取用基坑降水井的提升水,冲洗后的废水先流经沉淀池,再排入市政管网;混凝土养护用水利用单独设立的DN25给水管对接,用橡皮水管引至用水点。

4.2.4机具准备及检查

(1)、泵送设备:

混凝土泵车、地泵、混凝土布料设备、泵管。

(2)、其他设备:

插入式振捣棒、平板振捣器、铁锹、木抹子、铁抹子、可移动配电柜及电缆、碘钨灯、对讲机、长标尺杆、小线、2m刮杠等。

(3)、塑料薄膜、电子测温仪、玻璃温度计等养护用材料和仪器等。

所有计量器具应在检定有效使用期内,并有检定有效期标识。

4.3作业条件

4.3.1场地要求:

施工现场应合理布置泵车的安放位置,应尽量靠近浇筑地点,场地应平整、坚实,且有足够的场地保证混凝土泵车的供料、调车的方便;混凝土泵尽量固定位置,减少移动混凝土泵。

4.3.2混凝土浇筑前,根据模板、钢筋、避雷、预埋管线等项目办理相关的隐、预检等验收手续;检查浇筑混凝土用架子、泵管布置方向及连接、马道支撑等项目是否牢靠、稳固,做完工序交接检后再下达混凝土浇灌开盘申请。

4.3.3输送泵及管道已安装加固就位,各种机具试运转正常。

4.3.4已对场地进行规划并编制交通导流方案。

浇筑混凝土期间,对有关道路社会车辆协助进行交通疏导。

5.主要施工方法及措施

5.1施工工艺

5.2施工机械布置及路线安排

5.2.1施工机械布置:

计划选用1台HBT80拖式泵和1台47米汽车泵。

另外用塔吊吊运混凝土来保证混凝土地泵和混凝土汽车泵控制范围外的盲区可以在初凝之前得以施工完毕。

现场备用1~2台混凝土地泵,用以保证现场的突发和不可预料因素的发生。

各区域机械布置详见下表和平面布置图。

区域

机械布置

D-1区

1#地泵、汽车泵

D-2区

1#地泵、汽车泵

 

5.3混凝土的运输

5.3.1混凝土的运输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且应保证连续供应。

5.3.2利用夜间道路畅通,便于混凝土浇筑,尽量选择在晚八点开始浇筑底板混凝土。

5.3.3所有车辆编号,并在驾驶室挡风玻璃左下角粘贴标签,注明混凝土的标号及使用部位,使现场施工人员直观明了。

5.3.4现场调度与混凝土搅拌站调度随时保持联系,确保混凝土的类型及数量符合施工设计要求。

5.3.5混凝土拌合物自出机到浇筑完毕时间控制在1小时,并保证施工作业面前后覆盖搭接合理。

5.3.6混凝土搅拌车运输过程中保持筒体慢速转动,卸料时,筒体应加快运转20~30s后方可卸料。

5.4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5.4.1混凝土的浇筑

(1)、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底板整体性、抗渗性能要求高,混凝土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2)、底板采用分层浇筑法,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层混凝土。

下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先拆管回到起始浇筑部位后浇筑上层混凝土。

底板大面积混凝土每层的浇筑厚度根据计算确定,为500mm。

(3)、浇筑前立指示杆划线标明每层浇筑厚度。

浇筑时采用泵管配布料机,每台泵负责一个区域。

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超过的混凝土初凝时间。

施工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分层浇筑可使下层混凝土的水化热在初凝时间内充分散发,可减少混凝土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从而减少温度应力。

(4)、混凝土浇筑时自由下落高度不超过2m,若超过2m时,应采取加长软管和串桶方法。

在泵送过程中料斗内应有足够的混凝土,以免吸入空气产生堵塞。

5.4.2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振捣采用50型振捣棒,操作时要做到快插慢拔。

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0mm左右,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每一插点振捣时间宜为20~30s,视其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气泡、表面泛浆为准。

振动棒插点要均匀排列,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400~500mm)。

振捣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且应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管件。

如有移位,必须立即调整到位。

5.5砼面层处理

处理程序:

初凝前一次抹压—→临时覆盖塑料膜—→混凝土终凝前1~2h掀膜二次抹压—→覆膜养护

大体积砼表面的水泥浆较厚,浇筑后5~8h内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用抹子滚压两遍,初步分散水泥浆。

待表面收干后,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以防止表面裂缝出现。

第二遍抹压要掌握好时间,以初凝时间前1小时为宜,但由于施工现场白天、晚上气温不一样,对凝结时间有影响,因此可以有手压有痕的方法控制抹压时间。

抹压完成后,立即用塑料扫帚在混凝土表面沿最上层钢筋方向扫毛。

5.6泌水处理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泌水较少时用铁锹均匀分开,较多时人工将其收集于灰斗内用塔吊吊运走,避免因泌水多而造成混凝土收缩裂缝产生。

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上下层间隔的时间较长,各浇筑层容易产生泌水层。

在结构四周侧模的底部开设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分从孔中自然排至集水坑。

5.7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并第一次抹压后开始覆盖养护,采取“保温、保湿”的养护方法。

5.7.1覆盖方法:

底板采取“单膜双被”做法,即在一层塑料膜上覆盖二层阻燃草被。

电梯井在侧模外覆盖保温草袋,使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及水化热不致散失,又可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度梯度,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又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增长及混凝土裂缝控制。

覆盖保温期间不得浇水养护,防止表面温度下降过快,同时保证塑料布的覆盖严密性,搭接不得少于200mm,并压好砖头、方木。

养护开始时间为表面强度可上人时。

在养护期间不得随意揭开塑料布进行其它混凝土面上的作业。

5.7.2在养护测温期间,及时提供各温度控制点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表面温度及大气温度,以此指导现场保温和养护,中午、下午适时减少保温层散热以缩短保温养护时间,晚上再重新盖上。

5.7.3保温时间:

根据测温记录,待混凝土中心温度开始下降,与表面温度开始接近,并且混凝土中心温度与大气温度温差小于25℃,开始停止保温。

揭除塑料膜及保温草被应一层一层进行,每层揭除后应根据实测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间隔,以避免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

5.7.4施工中根据实测数据,先撤除上面的保温层,再全部撤除保温层,进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8砼测温

5.8.1测温点布置:

测温点的布置以能反应混凝土温度场分布规律为原则,测温点选位应有代表性。

测温孔布置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其数量以平面布局间距6m为宜。

测温孔预留方法及平面布置见附图。

每一测温点位均设3个测温管,上下表面及底板中间部位处各设一个。

测温管留在外面部分长5cm。

测温管用一端封闭的直径25cm薄壁钢管做成,封闭要密实,不得渗漏水。

测温管焊在底板钢筋上,管口用保温材料塞住,测温时将温度仪探头插入测温管中,并立即加以覆盖,以免受外界气温影响,温度仪探头在管中至少停留5min,迅速记下温度值,测温后将测温孔用保温材料原样覆盖好。

底板测温结束后用水泥砂浆灌注测温孔。

测温管埋深表

底板厚度

(mm)

测温管埋深(mm)

短管

中管

长管

1000

150

500

900

5.8.2测温仪要求测温误差不大于0.3℃。

用测温仪测出以下数据:

大气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面层(即覆盖层下部)的温度、混凝土分别位于三个不同高度的温度。

由于混凝土入模后前期水化热趋于上升,后期呈下降趋势,混凝土浇筑后4天内,每2小时测一次温;5~14天每4小时测一次温。

指导混凝土保湿养护,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控制在25oC以内。

5.8.3当各温差达到20℃时应预警,22℃时应报警,以采取增加覆盖保温层处理措施。

5.8.4混凝土的测温工作由混凝土测温员负责。

测温天数自混凝土浇筑始至撤保温后为止,且不少于20天。

5.8.5测温采用精度高的测温仪,误差不大于0.3℃。

用测温仪测出以下数据:

大气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面层(即覆盖层下部)的温度、混凝土分别位于三个不同高度的温度。

由于混凝土入模后前期水化热趋于上升,后期呈下降趋势,混凝土入模4天内,每2小时测一次温;5天后每4小时测一次温。

测温时应同时测出孔内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大气温度,认真填写测温记录。

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之差控制在25oC以内,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以采取特殊处理措施。

混凝土的测温工作由混凝土测温员负责。

测温天数应根据测温情况确定,待混凝土内部温度趋于稳定以及内外温差稳定时方可停止测温。

5.9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5.9.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初凝前应采用2m长刮尺抹压两遍,初凝后、终凝前应再抹压一遍,以防止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

5.9.2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等过程中任何人不得加水。

5.9.3加强混凝土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使混凝土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

5.10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试块留置

5.10.1试块的留置每500m3取样一次。

抗渗混凝土同部位、同配合比取样不少于两次。

5.10.2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28天、一组60天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依据现场需求留置,组数一般不小于二组,实体检测试块按同强度、同工程部位不少于10组留置。

同条件(实体)养护试块应放置于底板结构附近,将试块放于钢筋笼中防止被意外破坏。

5.10.3试块留置满足见证和实体检测要求。

5.10.4混凝土评定以R60天标养试块强度为指标,执行GBJ107-8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6、质量标准

6.1主控项目

6.1.1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用于检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

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6.1.2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并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当底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一层混凝土时,应按照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处理。

检查数量:

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6.1.3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抗渗压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且应留置混凝土抗渗强度试块,抗渗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

取样应不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检验方法:

检查试件抗渗试验报告。

6.1.4现浇结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

严重缺陷的划分依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检查数量:

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6.1.5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设置应依据施工图纸及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后浇带接茬部位混凝土按施工缝要求进行处理。

6.2一般项目

6.2.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采取养护措施,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保温、保湿养护;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且应根据现场实际测温情况确定。

当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时,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并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6.2.2混凝土掺用矿物掺合料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及有关规定,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检查数量:

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

检查出厂合格证、进场复验报告。

6.2.3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及有关规定。

检查数量:

按进场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

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6.2.4混凝土拌制用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

检查数量:

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

检查水质试验报告。

6.2.5首次使用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能应满足设计配合比要求。

开始生产时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作为验证配合比的依据。

检验方法:

检查开盘鉴定资料和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6.2.6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宜有一般缺陷,一般缺陷的划分依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检查数量:

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

观察,检查技术处理方案。

6.2.7应留置结构实体检验用同条件养护试块,留置及检验方法参见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附录D的规定。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