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637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x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上报稿)

 

云南省环境保护局

二00六年五月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上报稿)

 

云南省环境保护局

二00六年五月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王建华

副组长:

杨志强

成员:

邓家荣高正文李永清

规划办公室

主任:

钱丽娟

副主任:

周波

成员:

郑兵

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

贺彬许海平

副组长:

吴学灿张榆霞

成员:

刘丽萍胡玉洪张星梓

 

目录

前言1

一、“十五”回顾和当前环境状况2

(一)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2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4

(三)城市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得到改善5

(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5

(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6

(六)环保投资明显增加,环境保护自身能力不断加强7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8

(一)主要矛盾9

1、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与环境容量约束的矛盾9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10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与资源开发的矛盾11

(二)突出问题12

1、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更加艰巨12

2、水环境污染和饮用水环境安全问题仍将十分突出12

3、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滞后,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3

4、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13

5、辐射环境安全仍存在隐患14

6、环境监管能力与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任务不相适应14

三、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基本原则16

(三)环境保护目标17

四、“十一五”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20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优化增长20

1、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20

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21

3、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示范21

4、积极发展环保产业22

(二)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22

1、以饮用水环境污染防治为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22

2、以二氧化硫减排为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6

3、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防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27

(三)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29

1、开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估29

2、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29

3、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30

4、强化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的生态监管30

5、加强农村环境保护31

(四)防治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提高辐射安全环境水平32

1、防治放射性污染32

2、防治电磁辐射污染33

3、完善放射性和电磁辐射环境管理机制和手段33

4、建设放射性废物收贮设施34

(五)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提高预警应急能力35

1、提高现场执法能力35

2、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36

3、提高环保宣传教育能力37

4、强化环境监管支撑能力37

(六)统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着重解决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问题38

1、促进国民经济合理分工与布局38

2、解决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问题39

3、控制重点行业的污染和生态破坏40

五、重点工程规划41

(一)重点工程项目41

1、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工程42

2、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43

3、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工程44

4、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4

5、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45

6、生态环境保护工程45

7、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工程46

8、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46

(二)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46

六、保障措施47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负其责47

(二)完善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48

(三)增加投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和政策49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科技创新50

(五)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51

(六)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环境保护合作51

(七)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52

(八)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52

附件1:

规划项目表

附件2:

规划编制说明

前言

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是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环境压力愈来愈大。

同时,人民群众在享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全面控制环境污染和减缓生态恶化趋势。

因此,编制和实施好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保障我省的环境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框架指导下,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原则,由云南省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完成《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规划实施期为2006年至2010年。

本规划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和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的精神,着力推进环境保护的三个历史性转变,加大环境污染防治的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力争使我省的环境保护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十五”回顾和当前环境状况

“十五”期间,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全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全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取得进展,全社会环境意识得到增强,环境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部分水域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六大水系77条河流、150个监测断面中,优于Ⅲ类的水质断面比例占58%,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占62%,水质受到重度污染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2%。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有所上升,符合Ⅳ~Ⅴ类和劣Ⅴ类标准的有所下降,水环境功能达标率有所上升。

怒江、伊洛瓦底江、澜沧江、红河和金沙江水系总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珠江水系总体水质有所波动,泸江、柴河、新河、螳螂川等支流和南盘江干流依然污染严重。

九湖中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洱海和程海水质优或良好,滇池外海、异龙湖、滇池草海、星云湖、杞麓湖水质受到中度或重度污染,有4个湖泊能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总体上看,阳宗海和洱海有好转趋势,其他湖泊趋于稳定。

15个主要城市的30条城市河流(水域)45个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良好以上的占46.7%,受到中度或轻度污染的占15.6%,受到重度污染的占37.7%,城市河流水环境功能达标率较为稳定。

20个城市的34个饮用水水源地中,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的占70.6%,有7.1%的饮用水源地水质有所好转,21.5%的有所下降。

多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功能要求。

在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的18个主要城市中,按污染物年日均浓度值评价,符合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2个,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0个,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5个,空气环境质量劣于三级的1个,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有38.9%的城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稳定,27.8%的城市有好转趋势,33.3%的城市有加重趋势。

全省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15个主要城市中,平均酸雨频率为12.8%,出现酸雨的城市占73.3%,酸雨控制区7城市全部出现酸雨,平均酸雨频率为19.4%,总体上我省属轻酸雨地区,各地降水酸度基本稳定,并呈下降趋势。

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17个城市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4.3分贝,好或较好的城市占47.1%,受到轻度污染的占29.4%,受到中度污染的占23.5%,各功能区噪声全部达标的城市占40%。

“十五”期间环境等效声级平均值变化不大,总体保持稳定。

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安全水平内。

全省各地的环境辐射水平及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水平均保持在天然本底的波动范围之内,但局部地区小范围内存在一定的放射性污染或一定程度的异常。

核技术应用中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总体处于安全水平,周围环境未发现辐射污染现象。

省会城市主要公共场所的电磁辐射水平处于国家规定的安全限值之内,但有一些居民小区的电磁辐射超标。

高压输电线及变电站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均未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环境限值。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根据2004年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我省的生态环境有49.13%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46.35%的区域为良,4.52%的区域为一般,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森林覆盖率接近50%,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9%,全省绝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及近90%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有效保护。

土壤不完全监测显示,重要中小城市郊区和重要农业区监测区域内,80.0%以上的监测面积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昆明市郊区监测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得到控制

“十五”期间,在全省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除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外,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均完成控制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五年累计新增工业废水处理能力111.78万吨/日。

2005年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1%,比2000年提高了16%;排放化学需氧量28.47万吨、氨氮1.94万吨,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4.2%、3.5%;其中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下降了40%,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31%。

五年累计新增工业废气处理能力6582万标立方米/时,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46.8%、60.4%和52.9%,排放达标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

2005年烟尘排放量22.67万吨,比2000年下降了20.8%;由于原材料重工业和火力发电的发展,煤炭消耗量的大幅度增加,工业粉尘排放量15.5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2.5万吨,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26.5%、28.01%。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逐年增加,2005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661.49万吨,比2000年增加45.83%,排放量下降了近1倍,年综合利用量达到1646.1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35%。

(三)城市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

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站)42座,排水管道5716公里(其中污水管道2063公里),形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22.05万吨/日,新增79.55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建成垃圾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场)36座,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9332吨/日,新增处理能力7832吨/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1.91%。

全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7.81%,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53.62%。

全省列入《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的3个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中心(昆明、红河和曲靖)和各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进展。

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综合治理逐步深入。

累计建成18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建成26个噪声达标区,总面积202平方公里;建成9个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酸雨控制区”规划项目除个别项目外其余全部完成。

城市环境质量达标工程7个城市均实现空气质量达标,除昆明、楚雄外,其余5个城市地表水均达水环境功能要求;

(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

省政府成立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了湖泊污染治理目标责任制。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的12项“九五”续建项目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22个大项中的40个子项目中,已完成31项,在建7项,总开工率为95%,达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

其它八湖2003—2005年目标责任书147个项目,已完成116项,在建20项,开工率92.5%。

累计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万吨/日,新建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场13个,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580吨/日,建设5处入湖河口人工湿地减污工程,疏浚污染底泥421万立方米,综合整治入湖河道16条,污染物入湖总量得到削减。

同时,实施了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促进了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的恢复和改善,遏制了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湖泊水质基本保持稳定,部分有所改善。

我省列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项目共45个,按要求“十五”期间须实施的项目有18个,其中污水处理5个,垃圾处理12个,生态保护1个,现已建成项目7个,在建项目5个,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但未动工项目6个(其中垃圾处理5个,生态保护1个),项目开工率为66.7%。

(五)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稳步发展。

“十五”期间新增自然保护区77个,保护区总数达到198个,总面积355万公顷,比2000年增加了115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全部国家级保护区、70%的省级保护区成立了管理机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强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建立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初步构建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网络。

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取得初步进展。

在完成全省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提出了生态功能分区方案,东川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滇西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前期工作取得初步进展。

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逐步加强。

对畜禽养殖、农药化肥施用、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主要农业污染源开展了污染防治示范,结合生态农业建设,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探索了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途径。

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全省已有21个县(区、市)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其中有2个已被国家命名,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671万公顷,受益人口784.7万人,在耕地保护、产业结构调整、水土流失治理、农村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成效。

180个乡镇开展生态乡镇建设,10个乡镇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活动,7个乡镇获得国家命名,20个乡镇获得省政府表彰命名。

(六)环保投资明显增加,环境保护自身能力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全省完成环境保护直接投资171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117.31亿元、新改扩建项目的污染防治投资和老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53.69亿元,平均占地区生产总值1.27%,高于“九五”末年0.78%的水平。

继续设立省财政环保专项资金,新设立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专项资金,促进了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加强了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支持力度,同时对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加大环保投入,保持环境状况的基本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颁布了《云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云南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各级人大加强了对环境保护执法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云南环保世纪行”等活动,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初见成效,我省云南铝业股份公司已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友好企业”;探索和实践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办、社会参与的环保宣教方式,全省创建各类“绿色学校”1300所、绿色社区30个,16个州(市)开通了“12369”环保举报电话,舆论监督日益活跃,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省州(市)县三级环境保护机构逐步健全,有97个县设立独立建制的环保局,监督执法装备有所改善,环境监测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湖泊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国际环境保护合作成绩突出,引进了外资和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展。

核与辐射环境管理机制初步理顺,启动了放射源准购、准运、办证等审批工作,全省放射源监管及审批工作逐步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虽然我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超出环境承载力盲目追求经济指标;自然环境条件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导致抗干扰的能力较低,容易产生灾害性环境问题;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将长期存在,执法力度不够,监督能力不足,非法排污时有反弹。

矛盾和问题还很突出,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对人民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主要矛盾

1、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与环境容量约束的矛盾

全省经济高度集中于滇中地区,对各州市而言又高度集中于城市建成区。

各行政区中心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其总地区生产总值的20%以上,最高超过67%;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和大理5州(市)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2.4%,而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近70%;九湖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但流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3%,流域内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4%。

这些地区或区域面临的环境压力明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昆明、曲靖、玉溪、蒙自、大理五个重点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九湖流域或依托地表水作为生态基础的有4个,这些城市的建设和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资产)的索取和利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从水体污染程度上看,80%以上的污染严重水体处于城市及周边经济社会发达区域,“十一五”期间这些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形势仍将十分严峻,严重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

从污染物排放区域来看,保山、临沧、德宏、红河和玉溪5个州市排放的废水占总排放量的71%;德宏、昆明、红河、临沧、保山和曲靖6个州市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占总排放量的69%;红河州、曲靖市和昆明市排放的二氧化硫占总排放量的81%,排放的烟尘占总排放量的63%;昆明市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占总量的55%。

这些区域是我省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将面临着环境容量的严重约束。

专栏1人均工业产值与污染物排放区域分布图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仍处于外延和粗放阶段。

主要表现在科技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粗放、资源利用率和加工度低、缺乏竞争力;能耗和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矿产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有色金属采选与加工之比为1:

1.4,低于全国的1:

2.7,主要有色矿山资源平均综合利用率只有55.76%,煤矿资源采出率只有36.9%,磷矿资源开采中的损失每年高达100多万吨,水能资源利用率只有7%,生物资源开发相当程度上还是低档次原料生产,资源转化效率低于全国的中间值14.09点。

全省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突出。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近年来全省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仍呈增长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排在全国第五位,是全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固体废弃物排放平均水平的1.86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土地、能源、水、矿产资源的消耗也比全国高,在全国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估中,云南排在第25位,综合能耗排列第17位,资源综合利用指数排在第26位。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与资源开发的矛盾

我省是以山地为主的省份,处于多条国际和国内河流的上游,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地位,是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既敏感又脆弱。

我省又是边疆、少数民族省份,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自然资源开发仍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省约占40%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9%,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4%,遍及全省16个州市115个县市区,自然保护区和其它受保护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以上,共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2万多处,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

根据我省的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战略,2010年水电装机要达到1880万千瓦,2020年水电装机6200万千瓦,分别是2004年的2.5倍和9倍,总体上把云南建成国家能源、有色金属和磷化工产业基地。

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将导致以水土流失、河道断流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甚至演变成灾害,严重损害我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

(二)突出问题

1、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更加艰巨

“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将达到5225亿元(2005年价格),城镇化率将达到3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610万,冶金、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导致能源需求居高不下,到2010年全省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000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380万千瓦。

若不采取严格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有可能大幅度增加,治理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

按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水平预测,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将比2005年增加32%,二氧化硫排放量将比2005年增加近1倍,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将有较大幅度增加,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将增加29.8%。

这些都将对未来我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局部地区已经透支的环境容量和资源难以支撑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会更加艰巨。

2、水环境污染和饮用水环境安全问题仍将十分突出

尽管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遏制了湖泊水质迅速恶化的趋势,但主要湖泊水质没有根本转变,一半以上的湖泊还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湖泊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劣Ⅴ类,水资源短缺,治理难度大;六大水系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已遭受污染(Ⅳ~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0%,污染严重(劣于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2%。

城市河流有机污染非常普遍,近一半的河流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20个城市的34个饮用水水源地中,有近30%的不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水利部门最近开展的农村饮水安全调查显示,全省有13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受到饮水安全的影响。

3、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滞后,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0.47%,特别是已建污水处理厂由于管网配套性差,收费机制不完善,污水处理厂达不到设计处理能力,仍有大量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加重了水环境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41.91%,比全国低近9个百分点,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需求,二次污染严重;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还急需解决,每年有近20万吨危险废物、2.19万吨医疗废物没有得到安全处理,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放射性废物储存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

主要城市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城市规模扩大,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将使城市市区的环境污染增大,煤炭消费量快速增加,酸雨问题的危害将逐步加重。

噪声扰民问题仍将十分突出。

4、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质量不高,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近1/3,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8%。

虽然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持续增长,但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单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