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614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docx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

江南秋影(七二)—梅妻鹤子林和靖

?

编辑/收藏:

晓枫婉月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和靖【小隐自题】

  悠闲地顺着湖边继续前行,在孤山北麓放鹤亭西半山坡上有惠兴女士墓遗址,遗址有一黑色卧碑做一说明。

 

  惠兴(1870~1905),女,满族,瓜尔佳氏,吉林省人,是杭州惠兴中学的创始人。

她提倡女学为己任,1904年6月26日,她向各方募捐300元,同年9月在杭州旗营迎紫门北面金钩弄梅清书院旧址创办了贞文女学。

同年10月,新校舍落成,工匠索款,以前的认捐者竟托词不给,反讥其“好事”。

惠兴女士深感经费无着,为请求当局给学校常年经费,决心死谏殉学。

  1905年11月25日凌晨,她吞服大量鸦片身亡。

当局被她感动,终于答应给学校常年经费。

惠兴女士因此被称为烈女子,慈禧太后也曾为她题词。

1964年,惠兴女士墓迁至吉庆山西湖文化名人墓地。

 

  空谷传声在放鹤亭以西,也是孤山著名的经典之一。

因此处山谷正对孤山之阴,游人站在放鹤亭或云亭附近,面对北里湖一顷碧波,朝对岸葛岭大声长啸,瞬间就可听到山鸣谷应,所以把这里称作“空谷传声”。

 

  在依山临水的园路旁有一座六角云亭,这座全石结构的亭子通透、简洁、素朴,在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镌刻着一批耐人寻味旧时文人的楹联。

它优雅地点缀在盈盈一水间,将北面西湖的风光静静收纳于怀中。

  云亭建造于1920年,它的建造者是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

这位来自广州高第街“许地”(羊城望族许氏聚居地)的岭南名士,祖籍钱塘,因为热爱西湖,在湖边买下一块地皮建“生圹”,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为生圹的标识。

 

  亭后原是西湖历史上的著名胜迹“玛瑙坡”,这里“碎石文莹,若玛瑙然,人多采之,以镌图篆”。

 

  北宋初年,这里曾有一座佛寺“玛瑙宝胜院”,南宋初迁到葛岭南麓,与孤山原址隔湖相望。

 

  在云亭不远处有清康熙初始建的敬一书院,墙上嵌有清嘉庆年间浙江布政使朱嶟题书的“孤山一片云”大字刻石。

  许炳璈字“奏云”,在云亭旁的岩壁上自题“一片云”三字。

故名云亭。

  云亭建成后,许炳璈又在亭旁凿石为槽以蓄山水,称之为“云泉”,并集北魏郑道昭《云峰山论经书诗》题刻中的此二字,刻于泉旁岩石上。

泉后削石成壁,以供题刻。

还在石壁一侧,就山岩自然斜坡之势,开凿一条上山石阶小径,以增游客游山、亲水之便。

亭旁空地上,早先曾安放有石桌、石凳。

石桌桌面一侧,刻有“云亭永用”篆书;石凳为鼓形,刻篆书“云亭”。

  许炳璈与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及康有为等名家有交往,云亭建成后,康有为题亭匾曰“梅花小寿一千年”。

许氏的一些友朋也先后为云亭品题诗、联,其中就包括镌刻到亭柱上至今留存的那些作品。

西泠印社早期同人常在玛瑙坡、云亭雅集,切磋篆艺,共赏奇石。

  1922年,七十九岁的吴昌硕应许氏之请,题“玛瑙坡”三字,刻于亭旁的山石上。

  1923年,许炳璈的哥哥许炳榛(曾任清廷驻美国“三藩市”即旧金山的总领事)也在杨公堤卧龙桥畔造了一座私家园墅“西园”,并在园里收藏了许多珍稀书画及古物。

兄弟俩以“云亭”、“西园”对峙湖上,吴昌硕为此题书一副四字楹联云:

“卧龙高卧;孤山不孤。

 

  西泠印社柏堂大厅楹联:

“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

”  观乐楼楹联:

“合内湖外湖风景奇观都归一览,萃东浙西浙人文秀气独有千秋”。

皆为许炳璈所题。

 

  许炳璈70大寿之时正在浙江巡抚任上,前来拜寿的子孙也正好70个。

为此,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专门为他书写一副对联:

“聚儿孙内外得七十人,登堂同拜生辰,从古汾阳无此盛;合夫妇倡随成百廿岁,转瞬再周花甲,如今吴会是初筵。

”  “云亭”六柱24面均满满当当地刻着对联,许奏云自题联曰:

“无怀葛天以上;美人名士之间。

”一边是高洁隐士林和靖,一边是千古佳人苏小小,如此邻居,很欣慰。

“斯世竟何之,幸得傍孤屿梅花,岳坟忠柏;此心无所恋,却未舍钱江夜月,珠海乡云。

”  这一世,有孤山梅花和岳坟忠柏相伴,满足了。

“泉边青山伴回音;湖畔石亭读书经。

”愿来世,也享这样的生活。

愿后人,共享其间乐趣。

 

  许炳璈终日与西泠诸公来往,结交的都是名士。

面对西湖畔如此经典的“云亭”,友人们纷纷一试身手。

康有为题:

梅花小寿一千年。

张权题:

南海荔枝熟;西湖荷花香。

陈辅臣题:

青山有例归高士;素月对人如古禅。

又题:

此地擅湖山之胜;其人与梅鹤有缘。

崔永安题: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亭香雪夜横琴。

又题:

千年老鹤三生石;万树梅花四照亭。

张其淦题:

有客梦中来,为说二百年因果;待君天上去,更栽三万树梅花。

 

  也许许炳璈意料不到,事隔百多年后,在云亭东面还会出现一个他的亲侄女婿鲁迅塑像。

  许炳璈是鲁迅夫人许广平的叔父,鲁迅1909年曾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孤山北坡是他带领学生采集标本的地方。

 

  世事无常,许炳璈最终未能葬身于此。

如今,生圹已无踪影,只有“云亭”矜矜逸逸留驻西湖边,芳华永不老去。

 

  在放鹤亭和云亭之间的绿化带上,有一块柳亚子祭冯小青墓题碑,碑记由近代诗人柳亚子题、李叔同亲笔书写。

碑文不长,刚劲有力的北魏笔法力透纸背。

  碑文记述的是1915年夏五月,京剧名旦冯春航来杭州演《小青影事》中的冯小青,观者莫不动容。

当时,冯春航请求正在杭州的南社社员指点自己的表演,南社社员之一的柳亚子说:

"盛会难再,我们当去孤山玛瑙坡冯墓前凭吊,为这个薄命的女诗人留个纪念"。

 

1916年9月24日,“上海南社”15次雅集。

(前坐左二李叔同、左八柳亚子)

 

  于是,一行人来到冯小青墓前,由柳亚子主祭。

柳亚子为此事题了一篇:

"冯郎春航,能歌小青影事者,顷来湖上,泛棹孤山,抚冢低徊,题名而去,既与余邂逅,属为点染,以示后人,用缀数言,勒诸墓侧,世人览者,倘亦有感于斯。

民国四年夏五,吴江柳亚子题。

"时年36岁的李叔同,"在西泠印社参加南社临时雅集,与柳亚子等二十余人,凭吊孤山冯小青墓。

为书同游诸子题名,立石于墓侧"。

 

  冯春航是民初戏剧名伶,以擅长演明末才女冯小青的故事著称。

柳亚子著文赞冯春航:

  余初识春航,在丙午年,时春航方在大新街丹桂茶园,所演《百宝箱》、《刑律改良》诸剧,观之使人肠断,固知冯郎当以悲剧擅长矣。

自入新舞台,芳名尤噪,顾颇闻其与毛韵珂相龃龉。

毛亦健者,岂两贤相厄,然瑜亮尹邢,声价自有上下床之判,固未容以资格为轩轾也。

春航既不得志于新舞台,则漫游吴门,有大观戏园者,丐其演剧。

 

  时己酉孟冬,值南社开成立大会于虎邱,余与俞子剑华,酒酣耳热,辄往顾曲,一聆妙奏,万感如潮,亦不知其所由然也。

明年庚戌,白门有南洋劝业会之兴,闻春航往第一舞台奏技,声誉倾南都,顾余未得往观。

又年辛亥正月,南社复雅集上海,而春航亦来新剧场,排演《血泪碑》悲剧,余每月必偕剑华莅座,沈酣颠倒,至匝月始去。

嗣新剧场以故闭歇,春航再游吴门,后辗转还沪,入大舞台。

顾复闻其郁郁不自聊,盖主者颇不与春航相能,每掩其擅长之剧,不使排演,即《血泪碑》亦成广陵散,余甚惜之。

 

  今春主《民声日报·上天下地》栏,曾发议劝进,未几春航翩然入丹桂第一舞台矣。

余既得重观《血泪碑》,弭天上人间之憾,独恨剑华羁踪南土,不获同兴斯盛,所由抚然不置者也。

 

  馮春航,原名旭初,字春航,以字行;艺名小子和,别号晚香庵主,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海上名伶。

擅篆隶,尤长石鼓文,受郑孝胥激赏。

  李叔同先生出家前所书的碑石极为少见,有可能仅此一幅。

柳亚子的文章、李叔同的笔迹,这两位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合二为一,给西湖边留下了一处珍贵的历史遗存。

立碑的地点正是原来冯小青墓的地方。

  自云亭东行不远,既是孤山著名的景点放鹤亭。

放鹤亭是元代陈子安在北宋诗人林逋隐居地“巢居阁”旧址所建的纪念性建筑,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夫的隐逸文化提供了独特见证。

现亭为1915年所重建,遗址包括舞鹤赋刻石、林逋墓及放鹤亭等。

 

  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

 

  乾隆碑刻是目前杭州保留较完整的乾隆手迹,亦是西湖风景区最大的碑刻。

此碑还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放鹤亭前柱子上有林则徐撰林散之手书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无名花转不孤”楹联。

  华表千年遗蜕可闻玄鹤语,孤山一角暗香先返玉梅魂。

 

  亭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里湖。

亭外植梅,为湖上赏梅胜地。

放鹤亭旁林和靖墓畔曾有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

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浙江大里黄贤村人。

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

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

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

  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

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

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

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

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

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

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

“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有人问:

“何不录以示后世?

”答曰:

“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有心人私下将林逋的诗记下来,现有300余首传世。

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有人问:

“何不录以示后世?

”答曰:

“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

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

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

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

  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

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

《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

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

“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

”黄庭坚云:

“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  明沈周诗云:

“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

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

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

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林逋常自驾小舟遍游西湖的各个寺庙,与高僧诗友相交往。

吩咐门童子,每逢客人到就将鹤放飞,林逋见鹤必驾舟掉头归来。

  1028年林逋去世葬在孤山,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

相传林逋死后,他养的白鹤也在此悲鸣而亡。

宋后的文人因景仰林逋淡然超脱的隐逸风节,在他的墓地四周遍种梅树,并立碑纪念。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浙江总督李卫浚治西湖,修缮胜迹,将这里命名为“梅林归鹤”,并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

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

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最后的祸事,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去挖。

  可是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端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

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灰心于世途,归隐林泉终老此生?

  或许他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写的小词才是他的心声――“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

”  小词一阕,隐藏着文人的几多伤心惆怅,俱往矣!

至今我们为林逋叹息,不如为他祝福,愿他在天上一切如意,能见到他一生怀念的人……但无论怎样,他再高洁出尘,也只是个人的情怀,清和淡雅之风敌不过刚烈直肠之辈。

人类社会延续,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心怀天下的人的支撑。

 

  这样的人,和他们的词,才是宋代文人的真正精华。

林逋之后,一个真正的传奇正在默默无闻地耕耘,这个人的伟大,让后来以品评历代人物为己任,把刻薄当乐趣的南宋大圣人朱熹都称誉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