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51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第33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前提: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2)条件

①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资本:

殖民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

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过程

(1)起讫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

(2)核心内容

①生产手段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

②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3)完成标志:

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

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3.重要发明

(1)纺织: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2)动力:

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

②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4.影响

(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3)社会关系的变化: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

①对内:

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②对外:

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易错辨析 工场≠工厂

工场是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工厂是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1)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

(2)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基础:

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涌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

电话、电报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4)化学工业的发展:

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出现。

(5)钢铁工业的进步:

炼钢技术改进,钢产量大幅提高。

3.结果

(1)生产力:

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产业结构:

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工业经济中重工业逐渐超过了轻工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3)生产关系:

垄断组织产生,推动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即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4)世界面貌: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起来。

4.垄断组织的出现

(1)条件

①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诞生。

②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③工业规模扩大使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2)目的:

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

(3)表现:

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

(4)影响

①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在对外政策上纷纷加强侵略和扩张。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概念阐释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

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展

1.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条件

①市场:

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

②交通: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3)影响: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面貌。

图示构史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2.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①物质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②交通通讯: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

(2)表现

①政治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非拉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

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非工业国家与工业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3)影响

①建立起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考点一 改变世界的力量——两次工业革命

1.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生产方式: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技术来源:

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开始部门:

首先发生在轻纺部门。

④范围:

首先发生在英国,后缓慢扩展到其他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②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能源工业。

③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④在一些国家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

例如:

德国和日本。

2.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时代迈进工业文明时代,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的使用和推广,摧毁了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小生产方式。

(2)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格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过程。

(3)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厂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性;使社会表现形式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

(4)工业革命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又一次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

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工业革命促进了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3.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1)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2)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3)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4)生产不足被生产的相对过剩取代,工业革命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破坏力越来越大,成为新的经济问题。

(5)工业革命创造的强大生产力也造就了强大的军工企业,再加上世界市场的形成,战争的破坏力更加巨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使人类更加珍爱和平。

1.论从史出

两次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史料一 1769年,一种全新的蒸汽机终于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

它大大促进了机器的运用和工厂的生产,使工业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飞跃……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何飞鹏《蒸汽机与英国经济的发展》

结论 史料一表明蒸汽机的使用使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变为“工厂”。

史料二 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趋势。

——《列宁选集》第二卷

结论 史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企业产生。

2.史由证来

根据材料信息,就英国市场机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你认为“斯密派”和“马克思派”哪一派的观点更合理?

材料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空间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

其分歧在于,“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

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

“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提示:

先选择流派再从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论证。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意“斯密派”。

观点:

市场机制在英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史实:

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殖民活动扩大了海外市场;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2)同意“马克思派”。

观点:

英国工业化的推动进程中,政府的领导、保护和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史实:

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

考点二 工业文明拓展的桥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示意图

1.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1)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①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②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

③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世界铁路线长度急剧增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④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⑤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极力向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②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③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汽车、飞机等出现)和电信工具(电报、电话等)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④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⑤全球性文化交流扩大。

⑥资本主义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完善民主与法制,不断发展经济思想和管理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从道德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

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1.论从史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史料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结论 史料表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分工更为明确,海外市场扩大,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欧洲列强在商品输出的同时,进行资本输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世界经济,表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归纳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的特征。

材料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

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

……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分工的形成。

1.工业革命时期政府对科技发明的保护政策

早在1624年,英国法律就明确规定:

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

到1851年,美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促进和保护了私人发明。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沟通了技术和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大国的崛起》

发现问题 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促进科技快速发展,对当今中国有借鉴作用。

命题角度 社会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技术发明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英国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征。

2.“欧洲中心论”在史学界的体现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

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发现问题 “欧洲中心论”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崛起而出现。

命题角度 近代欧洲经济崛起的动因;“欧洲中心论”的片面性;全球视角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海洋意识与海权意识对大国崛起的作用

19世纪末,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提出并建立了西方的“海军制胜论”,这一理论总结了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提出“海军在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夺取制海权则被宣称为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唯一目的,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能最终战胜敌人和夺取世界霸权”。

——《海洋霸权:

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

发现问题 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是对马汉“海权制胜论”的重新定位,时下中国海权问题突出。

命题角度 重视海洋的和平开发与利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海军的强大与国家的发展的关系。

 

4.铁路交通工具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

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发现问题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与国际高铁市场的参与大大加强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时下热点问题。

命题角度 铁路交通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铁路交通发展与资本输出的关系;世界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性;殖民地半殖民地铁路发展的双重性。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3

2016

全国Ⅱ,33

全国Ⅲ,33

2015

全国Ⅱ,32

全国Ⅱ,33

2014

全国Ⅱ,33

1.命题点:

读图识表——工业革命对英国阶级关系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Ⅰ,33)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信息可知“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小,这说明国民贫富差距扩大,故D项正确。

题干表格中“国民总收入”两次增加,而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一次增加,故不能得出“同步增长”的结论,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机器生产的采用、工厂的推广、海外市场的扩大等而不是廉价的劳动力,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工人实际工资有较大增长,C项错误。

2.命题点:

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

(2016·课标全国Ⅱ,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

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

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1816年”,特别是在“1831~1841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环境的恶化有关,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人口膨胀食物短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史实可知,19世纪医疗技术水平应该高于18世纪,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4·课标全国Ⅱ,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初,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妇女和女孩们从繁重的手工纺车的辛苦劳动中解放出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使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材料只说明纺车被弃置,不能得出妇女被解放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不正确。

材料也未体现C项。

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

4.命题点:

美国工业革命——美国铁路建设轨距变化

(2016·课标全国Ⅲ,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60年代美国各地铁轨有很大差异反映出美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故A项正确。

各地铁路轨距不统一,说明铁路部门不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故B项错误。

C项没有材料依托,D项不符合史实。

1.命题点:

政府在工业革命中的角色

(2018·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33)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政府的保护与支持,故B项正确;政府支持是英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理解不准确,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市场机制,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

(2017·韶关一模,32)下图为1834~1878年西欧某国棉纺织业工人就业情况(%),可用来研究(  )

年份

孩子

男性(13~18岁)

女性(13+)

男性(18+)

1834

13.3

12.5

47.8

26.4

1847

5.8

11.8

55.5

26.9

1850

4.6

11.2

55.5

28.7

1861

8.8

9.1

55.7

26.4

1870

9.6

8.5

55.9

26.0

1878

12.8

7.2

54.7

25.3

A.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B.劳动就业率的增加

C.工人家庭收入的增长

D.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该国女工在棉纺织业的比例始终稳定在55%左右,这就表明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A项正确。

3.命题点:

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2018·北京东城一模,20)托克维尔指出:

“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

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对此观点的全面理解是(  )

A.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文明创造了环境污染

C.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D.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涉及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不全面,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工业文明创造了环境污染,但不全面,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说法有误,且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可知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

4.命题点:

工业革命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影响

(2017·合肥三模,34)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 D

解析 从劳动力比重变化看,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化,不是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故A项错误;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在1871年,故B项错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在1871年,故C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升,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