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223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docx

上海中考语文复习总结资料

1.天时不如地利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

  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

  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二.橘逾淮为枳

  1.常识:

  选自《晏子春秋o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2.中心:

  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

晏子:

爱国、机智善辩、善于辞令。

  楚王:

平庸愚昧。

  段意:

  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搓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句译: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一样。

  ③.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淮南淮北的)水土不一样啊。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莫非是出国的水土让老百姓变得善于偷盗了吗?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

三.伤仲永

  1.常识: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中心: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启示:

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段意:

  ①.写仲永年幼时显露异才。

  ②.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3.句译: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四.周处

  1.常识:

  《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2.中心:

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弃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启示:

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段意:

  ①.课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3.句译:

  ①.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②.或说处杀虎斩蛟,实翼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③.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也被世情当作了一大祸害。

  ④.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⑤.正见清河,具以告之。

  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陆云。

五.小石潭记

  1.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人,文学家。

  ②.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寓言是《黔之驴》。

  2.中心:

  作者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段意:

  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②.写潭中游鱼。

  ③.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

  ④.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⑤.交代同游者。

  3.句译: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就)听到了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对此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6.卖油翁

  1.常识:

  ①.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o归田录》。

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宋代文学家。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中心:

  用事实证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人物形象:

陈尧咨:

自高自大。

  卖油翁:

朴实,沉稳。

  段意:

  ①.写陈尧咨射箭。

  ②.写卖油翁酌油。

  3.句译:

  ①.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③.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呢!

  ④.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用油杓舀油(通过钱孔)慢慢地注入葫芦。

  ⑤.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七.核舟记

  1.常识:

  选自清朝人涨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魏学洢,字子敬。

  2.中心:

  本文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工艺的高超成就。

  段意:

  ①.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

  ②-⑤.以空间为顺序,围绕“奇巧”特点,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

  ⑥.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赞美雕刻者“技亦灵怪矣哉”,与开头呼应。

  3.句译: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一下,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③.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④.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八.口技

  1.常识: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o秋声诗自序》。

林嗣环,清代进士。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与其选自同一本书的课文是《核舟记》。

  2.中心:

  本文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段意:

  ①.写演出前的准备状态。

  ②-④.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

(②.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的由衷赞叹。

③.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变化。

④.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和动作。

  ⑤.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3.句译:

  ①.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设置了八尺宽的屏障,那口技艺人坐(在)屏障里面,(所有道具)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

  ②.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一会儿,只听见帐幕里头的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③.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同一时间一齐发了出来,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

  ④.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⑤.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个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九.陋室铭

  1.常识:

  ①.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②.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

  2.中心: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段意:

  ①-③句.点名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④-⑦句.揭示“德馨”的内涵,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点明“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⑧-⑨句.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

  3.句译: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著名;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神奇。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屋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声名远扬)。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既)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⑤.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过:

(既然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一○.爱莲说

  1.常识:

  ①.选自《周元公集》。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晋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

  2.中心:

  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段意:

  ①.表明自己独爱莲花,赞美莲花的品格。

  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句译: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④.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⑤.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11.王顾左右而言他

  1.常识:

  ①.节选自《孟子o梁惠王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的文章有《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

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和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启示:

我们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地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的多。

  段意:

  ①第一个角度:

生活中,对待朋友的委托。

  ②第二个角度:

管理中层,士师管理下属。

  ③第三个角度:

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人物形象:

孟子:

胸有成竹,层层推问,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齐宣王:

胸无城府,有问必答,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毫无退路的尴尬

  3.句译:

  ①.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②.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③.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④.比其反也,则冻馁妻子,则如之何?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十二.公输

  1.常识:

  节选自《墨子o公输》。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

《墨子》是墨家经典着作。

  2.中心:

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表现出他的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段意:

  开头:

交代故事的起因。

  主体:

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的经过。

  3.句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杀伤自己所不足的人民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③.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您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④.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从鲁国起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十三.曹刿论战

  1.常识:

  选自《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作。

  2.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技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文,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

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

  段意:

  ①.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明白战前准备工作。

  ②.写战争的经过,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

  ③.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人物形象:

曹刿:

机智,沉着,干练,成竹在胸,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

驽钝,浮躁,懵懂,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3.句译: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④.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这一点去打一仗。

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1.常识:

  选自《战国策o齐策》。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邹忌,战国齐人。

  2.中心:

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段意:

  ①写邹忌与陈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②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③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人物形象:

邹忌:

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

  齐威王:

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

  3.句译: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十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常识:

  ①.选自《孟子o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②.本文作者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被尊为“亚圣”。

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思想称为“孔孟之道”

  2.中心:

本文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段意:

  ①第一部分:

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进而有力地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

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句译: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十六.孔孟论学

  1.常识:

  ①.选自《论语》、《孟子》。

  ②.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2.段意启示:

  《论语》

  第一则:

论述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第二则:

论述了学习的方法:

学习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

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第四则:

论述了学习的态度:

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自强不息。

  《孟子》

  第一则:

论述了学习的态度:

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第二则:

论述了学习的态度:

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3.句译: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其中含义)就会迷惑不解(无所收获),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不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

  ③.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奕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④.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十七.黄生借书说

  1.常识: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袁枚,字子才,清朝进士,文学家。

  2.中心启示:

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段意:

  ①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

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②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五段):

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遇到肯“公书”的人,向黄生提出希望,读书要专,归书要速。

勉励他应该珍惜少年时光,勤奋学习。

  3.句译: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

  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其余那些祖父、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十八.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常识:

  ①.选自《板桥家书》。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

  ②.文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2.中心: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到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段意:

  ①.作者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树起批驳的靶子,表明鲜明的态度。

  ②.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

  ③.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该选择精华。

  3.句译: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②.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

  ③.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

  ④.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又有什么都记诵的弊端。

  ⑤.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

  十九.黔之驴

  1.常识:

  ①.选自《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②.“唐宋八大家”中和他同一时代的文学家是韩愈。

  2.中心:

描述了虚有其表的驴子最终被老虎所食的故事,诣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启示:

启示人们要敢于向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段意:

  ①写老虎初见“庞然大物”的驴子,小心谨慎地进行观察

  ②写老虎通过不断地观察并试探驴的反应,终于认清驴子“技止此耳”,于是吃掉这个“庞然大物”。

  ③第三个角度:

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君治理国家。

  3.句译: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

  ②.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老虎)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