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2217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docx

社会心理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概念:

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三个部分若产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并导致长期的不良效果。

2、人际关系: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关注的是这种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成分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曝光效应:

是指人们对其它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的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4、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偏见与态度不同,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而偏见则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上,而不是认识上,偏见既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

5、去个性化:

在群体的保护下,个体违反在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作出事后感到惭愧和后怕的事情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做去个性化。

也指个人在群体中会不顾及自己的行为,而与群体活动表现出一致。

也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了理性,放弃对自己的控制,与群体统一起来。

6、权力动机:

指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在人际关系中权力动机会驱使人总是力图说服他人、支配他人。

许诺、威胁、引用权威人物的话,要求他人干这干那,容易与人对抗等行为都是权力动机的表现。

7、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也称社会知觉)是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与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

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三是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四是对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8、社会态度:

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映倾向。

(1)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2)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

(3)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映倾向。

9、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群体成员的共同准则。

群体规范可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指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它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

正式规范只存在正式团体中。

非正式规范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它不仅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而且也存在于正式的团体中。

非正式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制约能力往往胜过正式规范

10、社会感情:

社会感情是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

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情绪是指高兴、快乐、痛苦、悲哀等等,一般发生时间短暂、表面而且容易变化。

情感是指责任感、幸福感、荣誉感、骄傲感、廉耻感等,深刻反映了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比较稳定和深刻。

11.投射法:

一种心理测验方法,是间接了解人们内潜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通常向被试提供一种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景,让被试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对多种含义模糊的刺激不受限制地、自由地作出反应,测试者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12、情感智商:

丹尼尔·戈尔曼系统地提出了与智商(IQ)相对应的情商(EQ)的概念。

他认为,情感智商一般包括了五种能力:

了解自我。

驾驭情感的能力。

自我激励。

识别他人情绪。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3、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一集团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一个人都会寻求得到他或她所关心和重视的个人和群体的支持、喜爱和接纳。

14、冲突管理:

冲突管理是指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处理冲突。

15、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往往包括这两个方面。

(1)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或者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力量的总和.

(2)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

是成员们在心理上结合起来的心理力。

这种心理合力是在围绕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它的表现形式为态度和行为。

16.自尊: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自尊涉及到对自我情感和评价,自尊对心理和谐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17.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也有人译成定见)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

所谓社会群体是指由具有某一共同的且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集合。

18.群体归属感:

成员所具有的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

如叶落归根。

一般来说,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要比对工作群体的归属感强烈些。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归属感越强

19.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通俗地讲就是对成就的欲求。

20.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

21、情感智商:

在萨洛维和加德纳等心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丹尼尔·戈尔曼系统地提出了与智商(IQ)相对应的情商(EQ)的概念。

他认为,情感智商一般包括了五种能力:

了解自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识别他人情绪能力。

驾驭情感的能力。

22、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社会动机是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3、冲突:

是一种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24.冲突管理:

是指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处理冲突。

两个维度:

关注他人的需求,关注自己的需求。

分为竞争模式、合作模式、回避模式、顺应模式、妥协模式。

25.群体认同感:

指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

例如,某个成员与群体外的人发生冲突,那么群体内的其它成员就会与本群体的这个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认为他说的对而批驳对方。

这种认同有自觉的认同(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大,在群体中能实现个体的价值,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成员主动地与群体发生认同。

)和从众两种。

26.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行为。

27.对应偏差:

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内在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8.内在动机:

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老鼠也有自发性的行为,例如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或者探索有趣的迷宫。

29.认知失调:

当个体发现存在相互矛盾、无法调和一致的认知时,会感到内心冲突、紧张、不愉快,为了克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30.旁观者效应:

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3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在失去亲密关系的时候,社会支持是缓冲器。

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影响,对产妇也有影响。

32.爱情:

心理学家Rubin看来,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它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33.外在动机:

相对内在动机而言,即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所引起的动机。

34.投射测验:

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测验方法,是间接了解人们内潜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通常向被试提供一种意义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让被试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对多种含义模糊的刺激不受限制地、自由地作出反应,测试者通过分析这一情境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引起侵犯行为发生的原因

(1).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以牙犯牙”是侵犯行为最普遍的原因。

(2).工具性侵犯行为。

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别人。

在竞争和冲突中常被有的人采用。

(3).本能性侵犯行为。

许多动物为了争夺食物、领地和支配权而相互斗争。

人类为了宗教信仰和自尊,也可能攻击别人。

(4).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

研究表明,挫折经历往往会增加侵犯行为的可能。

(5).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

研究表明,模仿可能导致侵犯行为,青少年身上尤其明显。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案:

(1)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他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会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人类的主要动机:

生理需要。

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安全需要。

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生理上的安全包括免受外物的伤害,免受病毒的侵袭,免于恐惧和焦虑等。

心理上的安全指工作有保障,收入稳定、情感安适。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的需要。

这种爱既包括很强的联系,例如友谊和健康,也包括友善的礼貌的、和睦的关系。

尊重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尊的需要,包括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

二是对于名誉和威信的欲望。

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尊敬和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基本需要受到挫折会造成心理变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2)需求层次论

较低层次的需求优先于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另一方面,如果低层次的需求能够长期得到满足,它们对行为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于是,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高层次的需求有关。

各种动机构成了一个金字塔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爱与归属需要

安全与保障需要

生理需要(食物、住宿、性生活)

3、简述成就动机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习得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成就动机是后天习得的。

成就动机的习得通常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1)他人的榜样,包括生活中的榜样和教育资料中的榜样。

(2)自己的成功经验,通常自己成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从而强化自己的成就动机。

(3)社会对成就的认可和奖励对失败的批评和指责。

4、简述如何克服团体思维

(1)领导应该鼓励每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领导要接受成员对自己的批评。

(2)领导者在讨论中应保持公平,在团体成员表达了观点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的期望;(3)最好把成员分成若干个小组独立讨论,然后在一起讨论找出差异。

(4)邀请专家参与团体讨论,鼓励专家对成员的意见提出批评。

(5)在每次讨论的时候,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团体的主张挑战。

5、简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总的特点是复杂且难,首先是因为人是复杂的加上社会两字就显得更为复杂,其研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主要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人的行为极为复杂不仅受观察对象本身的影响(动机、情绪、态度),而且还受观察者主观因素(期望、知识水平、经验)的影响,因而观察可以积累许多事实资料,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但要证明某种假设,发现其规律是相当困难的。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其变量往往很多,且不易控制,如果一一加以控制,其研究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如不加以控制又可能偏离自己的研究思路,难以加以处理。

比如霍桑研究。

(3)期望效应(实验者误差)

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对研究结果也有影响,如期望效应,暗示,为避免对被试产生影响就必须不让被试知道实验的目的,采用双盲实验。

(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例如重握手和轻握手与产生第一印象的关系,若主试知道实验目的,就会插入混淆变量。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是对心理活动的研究,而心理活动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采用间接测量,这就制约着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

另外在测量时往往采用自陈量表,而涉及一些心理学的问题,又难以避免人的说谎、人误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如中国人的从众、尊礼、中庸倾向。

6、简述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

(1)个人的经验。

人们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与其中的一两个成员的互动就构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即使与多个成员互动,也会形成夸大了的,不准确的刻板印象。

①由于新鲜的、极端的、突显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一个群体中的特殊成员对刻板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②群体所从事的社会行为

(2)社会学习。

刻板印象的获得不一定是依据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从父母、老师、课本、媒体分析得来。

7、简述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凝聚力对成员的稳定性有影响。

凝聚力越大,对成员的吸引力越大,其成员也越不愿离开该群体,群体也越稳定。

(2)凝聚力大的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力也越大,更易导致从众行为。

(3)凝聚力也影响人们的自尊,高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有更高的自尊心。

因为群体可以提供成员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导致自尊心的提高。

(4)凝聚力影响群体的产出。

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

因此,若群体规范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产,那么群体的生产率就越高,相反,若群体规范倾向于限制更多的生产,甚至与其它群体相摩擦,那么就会大大降低生产率。

8、中国人主要具有哪些社会焦虑

由于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怕遭人议论却又乐于议论别人。

由这一套“议论系统”引发出了严重的社会焦虑,主要有:

(1)情爱焦虑。

对爱情的表达、男女约会及单恋等行为怕遭众议而产生的焦虑感。

中国人缺乏有系统的表达规划,看不出男女情爱“正大光明”的一面,因此,内心对情爱的禁制就演变为层层的焦虑。

性焦虑。

针对中国人对手淫、性幻想被人发现而产生的焦虑。

中国社会对性的看法基本是延续传统社会的看法。

对未婚男女的亲昵,对单身成年男女的性关系,都采取负向的评价。

所以,性行为是只能做不能说的行为。

(2)地位焦虑。

中国人对上级和长辈有畏惧感,以及长辈普遍有“训诫”的负向行为,有面对长辈和上级的焦虑。

中国人对长辈上级有依赖的爱,为了维持长辈对自己的良好印象,而畏惧在长辈面前说话。

(3)缺点暴露的焦虑。

害怕缺点暴露,一旦暴露往往会手足无措,个人往往手足无措,感到下不了台。

(4)表现的焦虑。

除了在人们面前说话、表演的焦虑外,中国人在别人面前说错话、做错事、放屁、摔跤,以及公开被指责的焦虑感特别重,造成的后果也相当严重。

9、简述态度的形成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的。

这种影响是有选择的、持久的,多元化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个体幼时在家庭生活中所受到的教育和抚养对其态度的形成以及以后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影响通过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生活的孩子较易养成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态度。

(3)、同伴的影响。

群体规范的外部参照作用:

某种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4)、团体的影响。

团体的一定规范和准则对成员的行为有影响。

团体对成员影响力的大小有以下几个条件:

(1)团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吸引力大,影响就大,吸引力小,影响就小。

(2)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地位越高或越重要,其感受到团体规范的压力和约束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10、简述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2)

(1)样本的代表性。

随机抽样,异质化。

(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

(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者的偏向。

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追求完美)

(4)伦理问题。

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害作用,尤其是实验法的实施。

11、简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两种取向的差别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明显不同的两种研究取向;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定性方法探讨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则强调定量研究基础上的定性分析。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重点

个体

团体和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

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

分析社会变量:

地位角色

首要目标

预测行为

描述行为

方法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调查与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

12.简述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

此模型认为人们用于解释成败的原因可用下列三个维度加以分类与描述:

(1)内——外因。

内因即个人内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包括个人之外的所有原因,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

(2)稳定—不稳定。

即原因是长期稳定的,还是变来变去的。

如内在原因中能力是较稳定的而努力是较不稳定的,而外因如运气则是可变的。

(3)可控制性。

即一个原因是否在个人的控制范围内。

如不稳定的内因如努力是可控的,而稳定的内因如“能力是不可控的,主要靠天赋。

一般来说,若一个人把成功的原因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时,他就会增强自信心,预期自己将来会成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

若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太差,就会消沉、自卑。

因而维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人们对归因风格的训练的兴趣,即怎样帮助人们发展出适应性更强的归因风。

乐观型的归因和抑郁型的归因。

13、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特质。

个人的温暖(对其他人有正性的态度,例如主动帮助他人,赞美他人);

能力。

人们往往喜欢有能力的人。

但更喜欢有能力又有小错误的人,因为这种人更容易亲近。

外表的吸引力。

人们对貌美的人,有一个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

(2)相似性

人口特征的相似性(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年龄)。

态度的相似性。

外表的相似。

迷人的外表被认为是一种影响人际吸引和人际偏爱的积极特点。

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愿意与具有相似性的人交往是因为相似使人们更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使我们感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自己的态度和信仰是正确的。

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

(3)互补性。

性格互补,人们往往选择那些能够补充自己人格的人,例如,依赖性强的人往往会选择抚育性强的人,害羞的人可能会吸引外向的人。

(4)熟悉性和接近性。

熟悉性可以增加吸引是因为曝光效应。

接近性主要是指空间距离的接近。

14、简述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

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

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3)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4)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

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5)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

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6)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7)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15、个体如何通过学习机制形成社会态度?

个体态度的形成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模仿(观察学习)得来的。

这三种学习分别以古典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这三种理论为基础。

(1)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创立和完善的。

态度的习得过程也是人们原先对不良品性所具有的情绪体验在联想的作用下扩展到了另一事物或对象的上面。

例如由对恶劣品行的厌恶转而厌恶具有这一恶劣品行的人,以及与这一类人相似的人。

(2)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工具性条件作用原理是由斯金纳创建的。

行为结果对行为习得具有强化作用,行为的习得是在强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正强化——程度上更加强烈(如表扬),负强化(如惩罚或撤去一个刺激)——基本观点没有大的变化,但程度上不如正强化强烈。

(3)模仿与观察学习。

个体在对学习对象有较好的观察。

又受到强化因素的激励后,就能够较好地进行模仿而学得一种新的行为。

16.简述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成功常使我们感觉不错,信心倍增,从而形成高自尊;失败常使我们信心全无,形成低自尊。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与他人的比较会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3)自己的内部标准。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是否满意与他(她)为自己设立的内部标准有关。

17.简述如何提高合作性

为了提高合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建立持久的关系。

(2)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

(3)要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

(4)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分步合作,对对方的行为要奖罚分明。

18.简述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被称为“风暴期”、“叛逆期”,情绪具有突出的不成熟和不稳定的特征。

首先,情绪纷扰而不稳定,情绪反应的激动与起伏程度较高,同时对情绪刺激敏感多疑;其次青少年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与爆发性;

再次,情绪具有从易感性迈向稳定性的过度性质,容易受暗示并且倾向从众,随着年龄的递增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将趋于稳定。

最后,情绪反应直接,情绪力量强烈,情绪变化快速,也常常压抑或隐藏,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青少年阶段是“情绪高涨时期”。

指任何情绪都比平常更强、更持久,受批评会更沮丧,手表扬更兴高采烈。

19.简述中国人的“畏权情结”

朱永新认为,中国人存在一种“恋权情结”,其本质是对权力的趋从和崇拜。

对权力又爱又怕。

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畏权。

对当官的有一种怕的心理。

(2)慕权。

追逐权力。

“学尔优则仕”

(3)清官梦。

当自己追逐权力无望时,就把社会和个人的一切寄托在“青天大老爷身上”

(4)升迁梦。

由于由上面决定,所以巴结上级成为一种手段。

(5)滥用权力。

“恋权情结”有正负效应,负面效应是:

滋长了官本位的现象,一切是非曲直皆由官来判断,用官的大小来衡量社会地位的高低,给腐败分子有乘之机。

助长了人们的权力欲望。

不利社会的健康发展。

社会基础会发生变化。

正面是对维护社会稳定有作用。

20、简述影响利他行为实施的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

包括可能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

(1)个人的价值观和个性特点是影响其是否愿意作出利益、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富有同情心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比较大。

例如信教和不信教育的比较。

(2)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表明,男性在短期的需要冒险救助人他人的场合中表现比较突出,而女性在一些危险性较小,但是承诺性比较大的长期辅助行为中出力更多。

(3)心情好时,做好事的积极性比较高。

原因有三:

1)愉快的心情使人们更加注意人生的光明面,更加注意别人的优点,把人往好的方面想,因此帮助他人的动机更强;2)做好事可以延长好心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好心情可以增加人的自我注意,使人们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形象来表现自己。

21、简述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与一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