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983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docx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

诗歌鉴赏常识专题复习资料

一、考纲要求: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意象:

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常见题型】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

(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解题思路与方法】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

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

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

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这首诗中的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写之情的诗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这个题,你可以这样作答: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请背熟下面的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壮丽、

悲壮、悲凉、冷清、凄凉、阴冷、

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肃穆、

闲适、恬静、安谧、淡雅、缠绵、

清新、明丽、绚丽、秀美、恬淡、朦胧。

【常见题型】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例:

(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解题思路与方法】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所营造的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和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

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而《山居即事》中写的是所见,皆之景。

3、剖析作者思想。

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请背熟下面这些术语)

离愁别绪、

羁旅情愁、

思乡怀远、

闲适恬淡、

乐山好水、

感时伤世、

吊古伤今、

忧国忧民、

言志抒怀、

叹惋讽谏等。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可以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

这道题可以这样作答: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例1、下面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下面有一个【参考答案】,请你用填空的形式,补充写完整。

这首诗就是通过江水中的、冲淡柔和的、联拳静憩的,跃出水面拨剌有声的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描绘了一个境界,透露出诗人对的向往。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4福建)

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下边有是【参考答案】,请你用填空的方式,试着补充完成。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

夜很深了,主人公准备铺床睡觉,只见清冷的月光从窗外梧桐叶的缝隙中漏射下来,照在凉冰冰的床上.诗人借助凉床梧桐月影,营造出一种

的意境氛围.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一)、关注词性改变

(二)、关注语序倒装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

意象语言、

情感语言、

象征语言、

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

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

“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

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

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

如“秋水”指,

“盗泉”旧时常喻,

“鸿雁”指。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

《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

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

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

增强的表达,造成一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手法)

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

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四、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一)鉴赏诗歌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表情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实际上就是诗人表现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及对人、事的看法。

古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愤、忧愁、欣喜、欢快、向往、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等。

通过这些情感可以折射出对人、事的观点,或不满,或歌颂,或赞同,或反对……  

例:

(2006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请你看一看,想一想下面的答案:

(用填空的形式,补充完成。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为抒写情怀作了。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例:

(2006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元曲[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

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请看一看下面的参考答案,请你用填空的形式,补充完成。

答案:

①点明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的情怀和的情趣。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有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其中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如何迅速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呢?

(1)审标题。

古语有云:

“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诗词当中有些标题就是题眼、诗眼、词眼,通过标题就能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例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

李白的《越中览古》、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题),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

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

考生如能抓住题目当的“喜”、“览古”、“送”、“闻笛”、“咏”、“怨”、“思”等,这些,字词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词义上的暗示性,考生若能带着这些思考来读诗,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看作者。

有名的作家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的风格,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与杜甫的诗歌,

李白的风格是,富有色彩;

后者,充满风格,两位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情绪,风格。

(3)看序言和注释。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

如2006年全国卷所选黄庭坚《题竹石牧牛》中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就给了考生在诗歌内容上很大的指向性。

注释虽短短一两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

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从中揣摩诗歌的隐含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鉴赏诗歌做准备。

(4)抓尾联。

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中要特别注意。

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尾联“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就很清晰地展露了词人。

王维的《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能清晰可见的是王维的人生理想。

王冕的《墨梅》尾联“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抒发了王冕的操守。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的是自己,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表达了自己

的感情。

五、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体会记忆这些术语)

虚实关系、

动静关系、

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

抑扬、

白描、

对比、

烘托、

反衬、

借古讽今、

联想与想象、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

反问、反语等

篇章结构上的特点:

(体会记忆这些术语)

首句标目、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

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

过渡照应、

伏笔铺垫、

浑然天成、

画龙点睛等

作用:

(体会记忆这些术语)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诗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体会记忆这些术语)

①动静互衬手法,

②虚实结合技巧,

③色彩搭配艺术,

④远景近景层次,

⑤情景交融运用,

⑥明写暗写处理,

⑦俯仰角度变换,

⑧修辞手法使用,

⑨典故谐音运,

⑩含蓄空白技巧。

(11)象征、

(12)搭配、

(13)衬托、

(14)对比等等

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做到这一点,什么题型的诗词赏析都可以应付自如。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一)表达方式之记叙

▲叙述

●赋

赋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

用赋来写的,其中也可以夹着比喻。

如杜甫的《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诗中讲肃宗至德二年八月初一,杜甫要北去回家探亲,又写—路上他看见的景物,是用赋的手法。

赋既可以写景、叙事,也可以述志抒情。

后来赋发展成了一种文体。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二)表达方式之议论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杜甫《蜀相》后四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中议论含有许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又到扶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头积劳病死,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

又如罗隐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首诗题目是“雪”,诗却没有咏雪,而是发表了一通雪是否是瑞兆的议论。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己的形象却鲜明可触。

元稹《菊花》后两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品格的赞美。

●理趣

用诗来说理,要通过形象,要通过具体事物,要有趣,要有诗味。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的哲理是:

又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动的写出了—个很普遍的客观真理:

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

他告诉我们: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的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比喻;

“天光云影”比喻;

“渠清如许”比喻;

“源头活水”比喻。

又如: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写读书开始时很费力,后来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

(三)表达方式之描写

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

(正面和侧面、

实写和虚写、

动景与静景、

远景与近景、

形色声味等),

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烘托和渲染、

白描和工笔、

对比和衬托、

比兴手法、

象征手法等),

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的美景。

▲描写技巧:

●细节 

●烘托/渲染

●衬托/对比/烘托

●白描/工笔

●虚实/动静

●点染

●细节: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风雪逢芙蓉山主人》),

诗人抓住山区之夜—个具有特征性的细节——狗叫,很生动真实地表观了的情景。

这点睛式的一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能唤起生动具体的联想。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这个细节,表现了少女们

、、的性格;

如杜牧的《秋夕》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心情。

如李清照的《点绛唇》下阕: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写少女荡完秋千,怕人看见,急忙中金钗也滑脱了,也来不及穿鞋,只好让袜子贴着地,含羞逃跑。

又以门遮掩自己的之状,用青梅掩住自己的脸,只露出那双的眼,回头偷偷看。

词人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细节勾勒艺术形象,生动而形象地勾出了的情态。

如杜牧的四句小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的作用。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如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

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是怨?

是恨?

是悔?

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表现的是的常情,“意万重”,“说不尽”,直抒胸臆,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

●烘托/渲染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

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

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2)以物托物。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

(3)以物托人。

例如王昌龄的《少年行》: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这里没有提到少年,实际句句在写少年,从服饰、地位、声势烘托出少年;再用少妇来烘托,用少妇的得意心情,暗中点出这个豪华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属于正面描写。

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方面形容、描绘或烘托。

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采莲图。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自然,有趣。

把水上采莲的画画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

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又如欧阳修《蝶恋花》前三句: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头两个“深”字的连用,渲染了庭院的深广,是极深极深的意思。

到底“深几许(多少)”?

二三句具体描写,杨柳多得数不清,所以有烟雾笼罩的感觉,像帘幕重重数不清。

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

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

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

再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

“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

高考中经常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但考生不明白这三者的区别,往往混为一团。

(下面的内容稍微了解一点就行了,不要去细扣,细想了。

下边的不是一下了全能理解的。

懂一点就可以了。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即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之猛。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