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913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

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看谁做得好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300:

5=60:

1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

1.4=12:

14=6:

7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4.5:

2.7    10:

6

(先自己做,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活动二:

看谁学得好

1.看课本32页的情境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再说一说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别求出教室里的国旗和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概括出什么叫比例?

3.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然后求出后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小组同学交流,然后各小组交流)

活动三:

看谁理解的透

完成课本“做一做”。

第1题。

(1)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检测反馈】

完成课本练习六第1~2题。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个新知识——比例。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1.当学生得出比例的意义时,及时板书,然后强调比值相等的另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四、检测反馈

师生共同分析题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然后独立写出比例,全班交流反馈。

五、作业

教科书练习六第3、4题。

六、反思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用比例的意义判断比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

0.25和0.2:

0.41/5:

1/2和5:

2

3/4:

5/8和5/8:

3/40.2:

4/5和1:

4

(先自己做,然后小组交流,小组长负责)

活动二:

学习新知识

1.学习比例各部分名称

自学教科书第34页内容,说一说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认一认下面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2.4:

:

1.6=60:

401/3:

1/6=1/4:

1/8

2.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全班交流。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请你例举一个比例,检验你的发现)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

1.6=60:

40改写成分数形式为()/()=()/(),找出内项和外项,检验你的发现。

3.归纳。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活动三:

应用新知识

填一填

(1)4/0.5=1.6/0.2()×()=()×()

(2)0.8:

1.2=4:

6()×()=()×()

(3)4×5=2×10

4:

()=():

()()/()=2/()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检测反馈】

1.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的第4题。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先让学生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外项和内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学生自己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特别强调要注意改写的格式和关键。

四、检测反馈

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五、作业

练习六第5、6题。

六、反思

 

课题:

解比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解比例的方法。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看谁说得好做得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你用什么方法检验?

9:

10和3.6:

4100:

0.2和10:

0.002

1/3:

1/4和1/6:

1/84/5和7/30

4.填一填.

(1)1.6/2.4=10/151.6×()=()×()

(2)5:

10/3=2.4:

1.65×()=()×()

活动二:

学习新知识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

有什么关系?

(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学习例2.

看课本页的例2。

(1)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小组交流解答情况。

3.学习例3.

看课本页的例3.

(1) 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 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请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

活动三:

我会说我会用

1.说说解比例的方法。

2.完成做一做。

【检测反馈】

完成课本练习六的第7~8题。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学生自学解比例的意义,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板书: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

320=1:

10

10X=320×1

X=

X=32

或者:

10X=320×1

X=

X=32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四、检测反馈

先让学生说说解比例的依据,师生共同分析题意,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9~11题。

六、反思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学习例1

(1)看教科书39页例1。

你看到了什么?

(2)仔细观察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交流。

(提示:

谁是一定的?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自己先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

② 读一读教科书39页正比例的意义,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需要哪三个要素。

(先自己思考,再和小组同学交流,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

3.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自己阅读40页最上面的三行内容,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活动二: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举例说明。

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自己想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活动三:

描点绘图

1.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

(40页),描完后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检测反馈】

做41页的“做一做。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

存在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根据学生的观察与发现,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四、检测反馈

指导学生根据表格回答问题,并进行描点,说清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理由。

五、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六、反思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复习旧知识

1.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和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2.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二:

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3。

(1)看课本42页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仔细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①自己先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

②读一读教科书42页正比例的意义,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反比例关系的。

③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哪三个要素。

(先自己思考,再和小组同学交流,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

3.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关系。

自己阅读43页最上面的三行内容,学会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活动三: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自己想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检测反馈】

做43页“做一做”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当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之扩大(缩小),它们的比值是一定的。

那么,当一种量扩大(缩小),而另一种量缩小(扩大)时,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根据学生观察发现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特别强调:

乘积一定。

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

四、检测反馈

先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解决四道小题,然后全班反馈交流。

五、作业

练习七第8、9题

六、反思

课题:

练习课(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的方法。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分析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基础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1)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

箱数/箱

4

8

16

32

总个数/个

32

64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② 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④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

(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

每箱个数

4

8

10

20

箱数

50

25

①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②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④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

(3)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

每天看的页数

4

8

10

16

20

所看天数

80

40

32

① 把表格填写完整。

②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③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

说明理由。

(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

全班交流。

2.正、反比例意义。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

(全班交流)

活动二:

综合练习

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

(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

(6)圆的面积与半径。

()

(先自己判断,说明理由,再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检测反馈】

完成第46页6——7题。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学习过的内容。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1.当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基础练习的三个表格题后,教师强调要学生说清楚理由,表达要清晰流利,一定要抓住正反比例的三个要素。

2.学生回答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要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鼓励,及时进行补充。

3.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后,要发挥“兵教兵”的作用,教师也要及时提醒、强调,对容易出错的题进行剖析,让学生能理解透彻。

四、检测反馈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

五、作业

完成第46页第8题。

六、反思

课题:

练习课(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我记得牢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独立进行判断,然后小组交流并说清理由。

活动二:

我辨得清

认真观察表一、表二

表一:

路程/千米

40

80

160

200

320

时间/时

1

2

4

5

8

表二

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

120

90

60

40

30

时间/时

3

4

6

9

12

1.说一说。

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

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

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自己独立完成,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全班交流)

活动三:

我说得准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

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组讨论,然后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来。

【检测反馈】

完成练习七9题。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时,对个别小组指导。

全班交流时,对发言的同学及时表扬,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并相机在黑板上板书:

相同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正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关系式y/x=k(一定)

反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关系式X×Y=K(一定)

四、检测反馈

五、作业

练习七第10题

六、反思

 

课题:

比例尺(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初步了解比例尺

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

简单说说比例尺的作用

活动二:

学习新知识

1.什么叫做比例尺?

(自学第48页第4、5、6行内容,明确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1)看第48页下方两幅图,分别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分别说清图中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可参考第49页例1.)

3.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学习第49页机器零件的生产图,了解放大比例尺。

4.比例尺书写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检测反馈】

1.完成第4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1.学生自学完比例尺的意义时,提示学生牢记: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对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多找几位学生说一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3.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提醒学生一定要统一单位。

四、检测反馈

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五、作业

练习八第2、3题

六、反思

课题:

比例尺的应用(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求实际距离。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我记得牢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

45000

(2)比例尺80:

1

(3)0204060km

|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我学得快

1.看教科书50页的例2及插图,说一说从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提示: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是什么?

2.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先自己尝试做,再和小组同学交流,说清楚解题思路,每小组派代表发言。

活动三:

我画得好

1.看教科书51页的例3,仔细读题,了解题目要求。

想一想:

你怎样画?

2.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3.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

4.画出操场平面图。

【检测反馈】

完成课本“做一做”。

 

一、温习旧知

二、导入

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学习过程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汇报交流时,对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方程法和算术法)相机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在讨论交流例3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学生汇报交流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调、指正。

四、检测反馈

五、作业

练习八第5、6、8题

六、反思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我会说

看教科书第56页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看哪组说的又快又对。

活动二:

我会画

1.看教科书第57页例4,先说一说“按2:

1放大”是什么意思,然后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自己做完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代表全班展示。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活动三:

把上题放大后的三个图形如果按1:

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画画看。

(自己做完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代表全班展示。

【检测反馈】

完成第58页“做一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