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733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docx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评估试题5

课时提升作业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对中枢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即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大事,故B正确。

【拓展延伸】废除丞相制度的利弊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

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丞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丞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D.解决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

【解析】选B。

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的信息说明内阁成员为了保护自己不愿承担责任,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B正确。

3.(2016·昆明模拟)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

“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

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

”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解析】选B。

材料中“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表明内阁是有权力的,故A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阁同僚时而“附之以谋进”,时而“击之以博名”现象,归根到底取决于该阁臣是否能得到皇权的信任,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了内阁官场趋炎附势的现象,不能表明内部矛盾是否尖锐,故C错误;“制约”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D错误。

4.《明会要》记载:

“其时入内阁者,皆编修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

”据此可知(  )

A.朱元璋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制度

B.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C.内阁不能统率六部及其相关事务

D.内阁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解析】选C。

设立内阁制度的是明成祖,故A错误;从材料“入内阁者,皆编修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说明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低,故B错误;不得专制诸司,说明内阁不能统率六部及其相关事务,故C正确;内阁不等于丞相,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故D错误。

5.(2016·遵义模拟)丹书铁券俗称“丹书铁契”,一般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

明代铁券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

然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这种丹书铁券(  )

A.拥有者可以免除一切罪行

B.体现了拥有者的高贵身份与崇高威望

C.反映君主专制下法律的随意性

D.反映最初的拥有者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析】选C。

由“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可知A错误;由“赐给功臣”可知B错误;从给功臣铁券可以免死,可以对抗法律判断,C正确;D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

6.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丞相职权

【解析】选C。

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可知,内阁大臣可以通过皇帝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C正确。

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

A.有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B。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场廉政,故A错误;材料谈论的是军机处的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B正确;材料中也没有将内阁权力的衰微原因归结为军机处的设立,故C错误;军机处没有体现扩大统治基础,故D错误。

8.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

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  )

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皇帝意旨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

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

【解析】选A。

张廷玉是军机大臣,从材料“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军机处职能可判断A正确;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实权,故B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机构,没有监察职责,故D错误。

9.梁章钜《枢垣记略》:

“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

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

”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D.办理军政要务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

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

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正确。

10.士绅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

宋代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

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这说明(  )

A.士绅权威的衰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绅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不能说明士绅权威的衰弱,故A错误;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皇权不断突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正确;从材料“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说明绅权不是皇权的重要补充,故C错误;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绅权与皇权并不是相互依存,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这表明

(  )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名存实亡

C.皇帝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解析】选A。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作出的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说明古代官僚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故B、C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故D错误。

11.某著作写到“……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

”与材料所述不相关的是(  )

A..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化

B.边疆政策的灵活性

C.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统治

D.流官大规模出现于雍正年间

【解析】选C。

根据材料“有的土官绝嗣,……就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改为流官”可知明清中央政府改土归流对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政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故A、B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对蒙藏地区的统治问题,故C错误;大规模改土归流出现于清雍正时期,故D正确。

12.(2016·贵阳模拟)读下图,该图反映的是(  )

A.“西南夷”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B.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C.元代宣政院有效管辖了藏族地区

D.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解析】选D。

地图中府厅的设置比较完备,不可能是“西南夷”进入中原版图的开始阶段,故A错误;地图反映的是贵州“新设六厅”,不是全国,故B错误;地图中贵州“新设六厅”不属于藏族地区,故C错误;贵州地区府厅的设置,结合当时当地的土司制,是雍正帝“改土归流”的反映,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

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

明代内阁无属官。

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

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

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

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

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

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4分)

【解析】第

(1)题材料一说明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材料二体现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2)题第一问原因,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问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思考。

答案:

(1)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12分)

(2)原因:

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6分)

影响: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8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

……至秦汉……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通典·职官》

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

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

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

——《明会要·职官》

材料二 汉代十三州部示意图(下图)

阅读以上材料,写出与其所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相关的两个历史名词,并予以阐释。

(26分)

【解析】由材料一中“弹纠不法”“朝廷设风宪,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和材料二中“汉代十三州部”可知该政治制度是监察体制,根据所学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监察体制中选取两个监察机构、职官并简要概括其属性、设置的时间及主要职能或其设置目的、影响即可。

答案:

(1)历史名词:

御史大夫、刺史、通判、御史台、锦衣卫等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关的机构、职官。

(6分)

(2)阐释示例:

御史大夫,秦、西汉官名,是丞相的助手,同时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刺史,职官,汉武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巡行郡县。

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东汉时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通判,职官,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明代,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

锦衣卫,明初设置,是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管辖,负责侦缉刑事,也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2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