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毛泽东思想.docx
《第17课毛泽东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毛泽东思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
(3)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现实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找资料,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革命活动,感受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深远影响。
(2)列表归纳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运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过程,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以后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
。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难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两个角度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阐述。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由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建议在教学时对有关史实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历史作用的深层次了解,为学生全面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奠定基础。
模块链接:
必修Ⅰ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20课“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
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
毛泽东。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有了毛泽东,就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由此导入新课。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合作探究】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1)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实践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4)国际条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欧洲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
(1)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
①1918年在长沙创办新民学会,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
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组织的进步团体,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起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由萧瑜任总干事。
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根据《礼记》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取名的。
在“五·四”运动浪潮中,新民学会组织和领导了湖南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还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五·四”运动后,由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会宗旨被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
②五四运动时期,在北京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接触共产主义书籍;后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
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底到1920年这段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毛泽东在这段时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尤其是通过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进一步向着马克思主义方面发展。
这个时期,毛泽东考虑的问题已经是很深远了,比如,在如何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这一问题上,他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明确表示“深切赞同”蔡和森所说的走俄国人的道路的观点。
1919年 4月6日,从上海回到长沙。
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创刊号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什么力量最强?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第2期署名“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指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办法在于民众的大联合。
《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份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晨报》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③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发端: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标志:
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内容:
在上述文章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
他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意义:
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
(3)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
教训:
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即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结果与启示:
中国革命走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结果起义一再失败。
说明中国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
实践与理论: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重大决策,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思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抗战时期(1937-1945)——正式形成阶段
1、形成基础:
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论持久战》:
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 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
是作者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和指导战争的又一重要著作。
著作依据抗日战争10个多月所提供的大量的、丰富的实际材料,用变化发展观点考察了抗日战争的具体进程,预见和论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并且规定了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战略转变,提出了每一阶段相应的战略战术要求。
《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程思远先生在回忆中就谈到了《论持久战》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
他说: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
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当时,中国军事界的权威人士对《论持久战》中的观点十分信服,对毛泽东的军事天才十分赞叹,并把毛泽东引为知己。
一位外国记者读了《论持久战》后评论说:
“《论持久战》发表后,不管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怎样,不管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述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论持久战》的英文本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本,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1月,为了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最初发表在1940年2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创刊号上(以下简称《中国文化》本)。
些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者要衔接起来;批判了混淆两个革命阶段任务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和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谬论;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进一步阐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这些著作表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相应的一整套具体政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于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
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性的文献,是体现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报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4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了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的国内外形势,详细地阐明了党的“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线。
报告中阐述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如:
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观点;关于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党的政策的正确与否的标准的观点;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的概括;关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论述;关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家政权的理论,等等。
报告中所贯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首次提出:
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共产党成立22周年和抗战6周年。
在这篇文章里,王稼祥率先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王稼祥认为中国共产党22年的历史,是为争取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史,也是寻找、确定和充实中国民族正确道路的历史。
中国民族整个过程中的正确道路,就是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或实践中所指出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塞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一个政党应有革命的理论,共产党应有马列主义与本国的革命经验、本国现实相结合的革命理论,在中国,它就是毛泽东思想,没有它的领导,革命运动无法胜利。
对于“毛泽东思想”首次提出,党史界有不同的说法。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
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指示:
要宣传“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发展马列主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各项学说和主张”。
9月,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扩大会议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1942年7月1日,朱德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
“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下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正确的掌握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
”陈毅在同日发表的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创造,指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正确的思想体系”。
3、正式确立: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5年6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
自4月23日起至6月14日止,大会历时50天。
代表着120万党员的547位正式代表和208位候补代表,聚集在自己所首创的新民主主义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共开大会22次、八个代表团会议及许多小组会议多次,详尽地听取和讨论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朱德的军事报告,刘少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及党章条文,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和新的党章,郑重地、民主地以无记名投票选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44位中央委员和33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了新的全国领导机关。
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入论述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表现:
(1)主持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全党提出新的目标:
●内容: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重心转移)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胜利方针)③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基本政策)④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两个转变)
【备课资料】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是指1949年3月5日到13日,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前夕,在河北建屏县西柏坡召开的第二次全体会议。
全会主席团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全会着重地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党要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
全会认为今后解决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为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即战斗的方式,和平改编国民党军为人民解放军的方法,和暂时让其原封不动,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改编的方法。
全会指出:
在新形势下,按照后两种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应当注意和学会运用这些方式。
全会还号召全军在保持“战斗队”的前提下,应迅速加强“工作队”的作用。
全会充分地研究了经济政策问题,指出,中国现代工业最大的和最主要的部分集中在中国官僚资产阶级手里,没收这些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就可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份,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要对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进行限制。
全会提醒全党要警惕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即“两个务必”)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和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
●意义: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内容:
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论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著作。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发表了本文。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论证了新政权的实质和历史任务。
关于国家的性质,文章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国家,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关于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文章认为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因为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民族资产阶级只能联合,不能依靠,更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文章认为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两个方面的结合;关于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文章认为应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
●意义:
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内容简介:
《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十大关系是: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做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
提出要分清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毛泽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产生的,他不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正是通过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而向前发展的。
第二,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两类社会矛盾存在,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其中大量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方式也应该不同。
一般说来,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应该用专政的方式来解决。
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
第三,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即:
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上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
第四,强调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他指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大量表现出来的内部矛盾,其目的在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
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
它以完整的理论形式,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意义: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
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影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如何正确、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历史人物。
无论他所进行的革命事业还是他所提出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