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填空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668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 填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必修3 填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必修3 填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必修3 填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必修3 填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3 填空版.docx

《必修3 填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 填空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3 填空版.docx

必修3填空版

十二、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分析生长素实验的注意点

1.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有光无光都能产生,而且无光条件下,生长素在尖端的分布是的

2.琼脂等感光,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而云母片、玻璃等则会生长素的运输。

3.光、重力等外因只影响生长素的,对生长素的无影响。

说明:

1.植物的向光生长,指的是向光生长,而植物的根若用单侧光照射,则生长。

(根敏感)

2.植物的茎具有背地性,而根则有向地性生长的特性。

(根敏感)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4、植物激素的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部位运输到部位,对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的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强调:

植物激素专门的分泌器官。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

(1)主要合成部位:

和。

(成熟的叶片和根尖虽然也产生生长素,但很少。

(2)反应:

→生长素。

2、分布

(1)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2)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3、运输方式:

4、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

只能从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非极性运输:

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非极性运输运。

6、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其他实例:

①概念: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②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附近生长素浓度,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③解除:

去掉顶芽,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④应用:

如适时,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

三、生长素的应用

(1)

(2)(3)(4)

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概念:

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如:

乙烯利,

生长素类似物2,4一D等。

优点: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应用举例

(1)、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做到有计划上市。

(2)、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使芦苇的长度增加50%左右。

(3)、啤酒生产中用赤霉素诱导大麦产生α一淀粉酶,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

五、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等植物激素。

2、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部位

主要作用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和幼根

主要分布于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幼叶、幼根等幼嫩组织和器官

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诱导开花

细胞分裂素

根尖

通常分布于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和正在发育的果实等器官

促进,延缓叶片衰老,诱导芽的分化

脱落酸

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在成熟和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较多

抑制,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

乙烯

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和器官,正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更多

促进,促进叶片和果实脱落

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

这些激素之间,有的是相互促进的,有的的相互拮抗的。

4、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1)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十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弧通常由(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注意:

植物无反射行为,因为无神经系统;草履虫等原生动物也无反射因其无神经系统。

要出现反射具备两个条件①②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

(包括树突和轴突)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①传导过程

 

Ⅰ静息时(未受刺激时),表现为静息电位(),形成原因:

Ⅱ受到刺激部位,出现动作电位(),形成原因:

Ⅲ形成局部电流:

方向:

膜外:

;膜内:

Ⅳ兴奋向前传导,原刺激部位恢复静息

②特点:

传导(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突触的结构特点

①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内有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线粒体丰富

注意;突触前膜肯定为;神经递质的分泌为,利用膜的流动性,需耗

能,所以线粒体丰富

②突触间隙:

属于

③突触后膜:

胞体膜或树突膜,膜上有与神经

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注意:

兴奋性神经递质使后膜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后膜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膜不一

定兴奋,要看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

受体的化学本质为

兴奋经过突触的信号转换方式:

兴奋在突触小体中信号转换方式:

兴奋在突触后膜上信号转换方式: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神经元之间兴奋方向是

原因:

轴突→胞体(或树突)

3.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

下丘脑是中枢

脑干是中枢

大脑皮层是中枢

小脑是中枢

脊髓是中枢

4.动物激素的调节

(1)第一种发现的激素: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种类与主要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

生理作用

异常病症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侏儒症、巨人症等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提高

甲亢、大脖子病、

胰腺

A细胞:

升血糖

B细胞:

降血糖

卵巢

雌性激素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

睾丸

雄性激素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

——

(5)作用:

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作用:

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6)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②③

注意:

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因为只有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上才有识别相应激素的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因此,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给雌雄亲鱼注射类药物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的成熟。

(2)给桑叶喷类似物,蚕吃后能推迟作茧,提高蚕丝品质。

(3)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会导致不孕不育

(4)环境中施放可以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十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单细胞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单细胞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是的。

单细胞生物直接从环境中获得养料和水,并把废物直接排到环境中。

(2)内环境:

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由构成。

细胞液:

内环境

体液

    :

注意:

组织液、淋巴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血红蛋白内环境成份,而血浆蛋白内环境成分,呼吸酶在细胞内内环境成份。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内环境的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正常状态下,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生理盐水浓度为0.9%NaCl溶液,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

血浆正常的酸碱度约为7.35-7.45,血浆中,构成缓冲物质,用于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3)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

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

温度,酸碱度等。

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人和高等动物生命的调节方式:

(主导)

(2)体液调节的概念:

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与激素调节关系:

调节是调节的主要内容。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不少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方式是调节

人体体温的稳定是机体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其中尤其以骨骼肌和肝脏的细胞呼吸产热多。

人体的热量主要通过,还可通过呼气、排尿、排便等散失部分热能。

(2)水盐调节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

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结构:

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激素是分泌,由释放的,作用是促进,从而减少。

产生渴觉的器官是

4.血糖调节

血糖的平衡与调节

免疫调节

免疫器官(如:

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中成熟)

B细胞(在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菌酶)

第一道防线:

等(包括分泌物发挥的作用)

(先天性免疫)

2.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

(后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3.免疫系统的功能:

4.特异性免疫分为:

体液免疫(主要是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细胞起作用)

5.写出体液免疫详细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熟练使用摄取、处理、呈递、增殖、分化等常考词)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二次反应的特点:

6.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进入细胞)中相关细胞的作用:

(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引发细胞免疫)

 

已免疫的机体,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是自身正常的结构、物质被当作抗原被攻击)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艾滋病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过敏反应的特点: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过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

无论是抗原还是过敏原第1次侵入机体都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它与正常体液免疫不同之处就在于抗体分布的位置不同

正常体液免疫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见前面),引起过敏反应的抗体分布在一些细胞表面;

8.艾滋病:

直接死因:

发病机理:

病毒攻击的是,最终导致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癌细胞大量增殖、扩散和转移。

遗传物质:

,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该病毒具逆转录酶,逆转录成的DNA会和人体DNA整合到一起,躲过人体的免疫监视。

★异体之间进行器官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这属于是细胞免疫,这主要是作用的结果。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核糖体活动增

★疫苗:

是一种,注射疫苗会引发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十五、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也能决定种群大小,尤其是对城市人口的影响更不可忽视)

(4)(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和

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动。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

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2)描述的是和之间的关系(即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也增加)

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形成原因:

(2)描述的是时间和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即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也增加)

(3)细菌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4)增长速率是变化的,先后。

K值时,增长速率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5.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又称值。

(同一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改变环境可以改变K值)

应用:

(1)控制鼠害的根本措施:

K值(具体措施:

严密储藏食物、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天敌)

灭鼠的时期:

(2)养鱼:

当种群数量超过K/2时,可以捕捞了,捕捞后数量应在水平上,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能获得较大的捕捞量,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6.如何区分不同群落?

7.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

各种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从而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和。

(1)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现象。

①森林的垂直结构:

植物分层的决定因素: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动物分层的决定因素:

(2)水平结构(没有分层现象)

特点:

具镶嵌性

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是由于①、②、③、④,以及⑤,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上述因素至少掌握3种)

(3).意义: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8.群落的演替

(1).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2).总结:

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温馨提醒:

群落演替的过程不是原先群落物种的灭绝,而是它的群落更占优势,即出现了新的优势种。

9.群落的演替类型分类依据:

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初生演替

(1).过程:

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昆虫开始进入的阶段是阶段,鸟类开始进入的阶段是阶段)

(2).初生演替的实例如:

、、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1)。

过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

(2).次生演替的实例如、、上进行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方式:

(1)不合理的方式: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围糊造地、捕杀动物。

(2)合理的方式: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影响结果: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十六、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①、②、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①、②(主要成分)、③、④。

2.食物链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捕食关系)

◆①食物链的起点总:

,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②食物链中。

③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④“→”总是由被捕食者(低营养级)指向捕食者(高营养级)。

营养级越高,生物含有的能量(或有机物)越,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积累的物质(如汞、二恶因、DDT等)越。

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网是指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1)食物网中,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的营养级;

(2)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既可能是,又可能是关系;

(3)在一条食物链,“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

(生产者种类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稳定)

3.能量流动的概念:

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能量流动的起点: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能量流动的途径:

(4)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

→→。

(5)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

(6)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

(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作用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7)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

(8)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一般不超过个营养级)。

◆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③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遗体、排泄物等中的能量,。

【比较】:

流入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分析:

①;②;③;④。

4.能量流经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自己画)

 

5.能量金字塔——正金字塔形(倒置)

6.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⑴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如:

“建沼气”、“桑基鱼塘”,就能实现。

⑵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的特点:

碳循环(如右图)

A:

,B:

C:

,D:

⑴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⑵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

⑶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也可通过。

⑷碳元素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通过的呼吸作用的分解作用。

⑸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是渠道),传递形式为。

⑹大气中CO2的三个主要来源是:

①;②;③。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包括两种方式:

呼吸和呼吸)

8.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

9.温室效应:

⑴成因:

,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而形成。

⑵缓解温室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是减少CO2的释放。

主要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②是增加CO2的吸收量。

主要是。

10.生态系统信息的类型:

⑴信息:

来源可以是,也可以是。

⑵信息:

⑶信息:

举例:

蜜蜂的“舞蹈动作”;雄鸟的“求偶炫耀”(如孔雀开屏)等。

1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对应相关的例子)

⑴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⑵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⑶。

1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②控制有害动物

◆生物防治的优点:

举例:

①释放害虫的天敌;②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③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农作物。

1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包括:

稳定性和稳定性。

14.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原理:

生态系统具有。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相反。

(分析: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②自我调节能力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抵抗力稳定性也有高有低。

可以通过适当各个营养级的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⑴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要适度利用,不要超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⑵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十七、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

(1)人口增长,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导致植被遭到破坏,进一步导致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又直接导致了可耕地面积减少。

(2)人口增长,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使大部分城市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3)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出现了能源问题。

过多的开采化石燃料,导致了环境恶化,例如酸雨、温室效应等。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包括等。

全球气候变化: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海洋污染的来源:

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引发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影响:

臭氧层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植被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生物多样性的组成: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的含义:

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意义:

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的含义:

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意义:

易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注意:

保护生物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开发和利用。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