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353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教学分析稿

华罗庚实验学校陈爱珍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减法”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内容后安排的,是今后学习笔算减法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共36道题,教材分十几减9,十几减8、7,十几减6、5、4、3、2,最后安排复习进行本单元的知识整理和综合练习四部分。

让学生在学会计算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1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

   学生经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积累了通过实物操作探索算法的经验,这就为主动学习退位减法创造了条件。

教材把十几减9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

(1)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操作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不是算出得数,而是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因为它既能凸显出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

但是学生借助操作实物进行计算,一般不会用加法算减法。

因此,教材通过大卡通茄子先生提出这种算法,并联系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2)“想想做做”第2、3题引导学生“算减想加”。

(3)“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口算练习初步掌握十几减9。

(4)“想想做做”第5题整理十几减9。

 

(5)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

 

2教学十几减8、7,加强算法的抽象思考。

 十几减8、7是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教学的。

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7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

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有7道题,十几减7的退位减有6道题,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

(1)遵循规律,组织抽象思考。

 

   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

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

第5页例题教学15-8,先让学生操作实物,把十几减9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8,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

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实现算法多样化。

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

“破十减”和“平十减”都要分两步计算,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

如从15根小棒中拿掉8根,可以先拿掉5根,再拿掉3根。

因此,15-8可以先算15-5=10,再算10-3=7。

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经历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15-8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试一试”里的两道题,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

(2)进一步引导“算减想加”。

 在十几减9的时候,曾经教学了利用9加几计算十几减9。

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许多学生还不习惯使用。

在十几减8、7时再次教学“算减想加”,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方法。

“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

第1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

第8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

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

 

3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更尊重学生的算法选择。

 经过十几减9、8、7的教学,学生基本形成并掌握了自己喜欢的方法。

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说出十几减几的差,只要算得对、算得快,使用哪种算法都可以。

因此,教学十几减6、5、4、3、2时,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大的独立计算的空间。

第9页例题仅出现11-5和11-6两道算式,不规定必须使用某种算法,让他们自主选择算法。

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题,都把两道有联系的减法算式编在一起,用同一道进位加就能得出两道退位减的结果。

这样的安排能引导大多数学生自觉地“算减想加”。

 4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复习第2~4题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教学的退位减法,有层次地安排了五项活动。

 

(1)列出减法表。

 第2题的减法表的左边第一竖排依次写出了十几减9退位减的所有算式,其他竖排里写出了部分减法算式。

教材先引导学生竖着看表格,发现各个竖排里从上到下依次排列11减几、12减几……的算式。

了解表格的结构以后,再让学生在空格里填写其他减法算式。

通过整理减法表,回顾了本单元教学的全部计算题。

 

(2)继续研究减法表,发现更多的规律。

 教材引导学生横着看减法表,发现从上往下每个横排依次是11减几、12减几……18减几的算式;在同一横行里,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依次大1,算式的得数依次小1。

教材还要求学生斜着看减法表,发现同一斜行里的减法算式得数相同,如12-9和11-8的得数都是3;斜着看还能发现得数是2的算式只有一道,得数是3的算式有两道……得数是9的算式有八道。

随着规律陆续发现,学生将进一步熟悉学过的退位减法,并有结构地保存在记忆中。

(3)寻找有联系的算式。

 第3题以13-6和13-7为例,引导学生先寻找它们的联系,看出在计算时用的是同一道进位加法。

然后编出像这样有联系的几组算式,进一步加强“算减想加”的计算思路。

(4)在减法表上进行口算练习。

 第3题还让学生从减法表中任意选算式、说得数,为学生提供了简便易行且高效率的练习活动。

这道题可以在班级、小组或者同桌间进行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容量。

这一练习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直接说出得数,不必详细地说出思考过程。

对少数尚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算法指导,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也可以利用其他算式进行推算;另一方面应要求他们努力记住这些题的得数。

 (5)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

 第4题写出与12-6或16-8得数相同的其他减法算式,这是在熟练口算退位减法和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

虽然思维难度大了,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熟练掌握口算退位减法是很有好处的。

 5结合计算教学,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如第9页例题,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

又如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排球(或足球)的总个数减去虚线一边的个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个数。

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第10页第5题、第12页第5题、第15页第10题等。

教学这些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关系,比较相同和不同,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的认识及处理意见

(一)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十几减9、8、7的教学是全单元的重要内容,理解退位减法计算的过程和掌握计算方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建议

1.精心创设情境。

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计算教学一般是先创设情境,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本单元的三道例题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编排的。

例1是小猴卖桃小兔买桃的情景,解决剩几个桃的问题,例2是计算剩下的军号的把数,例3是小兔采蘑菇的情景,根据蘑菇的总个数和一种蘑菇的个数,求另一种蘑菇的个数。

例1、例3是儿童喜欢的童话情境,例2是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要注意的是,在创设的情境中提供了能帮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的直观材料,这些直观材料对计算方法的思考能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

以例1为例,由于13个桃,有10个放在盒子里,3个放在盒子外,当思考如何减去9个时,学生就有可能看着图想到9个桃都从盒子里拿走,或先从盒子外拿走3个,再从盒子里拿走6个。

这种基于直观材料和生活经验的思考便会引发计算方法的探究。

2.提倡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项要求,是这次课改中遇到的突出的问题,也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①为什么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索这种学习方式后必然出现的现象。

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看事物的着眼点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在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产生不同的算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学生的。

承认算法多样化才能承认学生的自主探索。

②本单元教材中是怎样呈现算法多样化的?

有两种呈现方式:

一种方式是例举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

13-9呈现了四种算法:

第一种是一个一个地减去,通过操作得到结果;第二种是破十减,先从10个里减去9个,再把盒子外的1个和盒子里的3个合起来得到结果;第三种是平十减,先减去盒子外的3个,平了10,再减盒子里的6个得到结果;第四种是做减法想加法。

15-8呈现三种算法,分别是平十减、破十减和做减想加。

另一种方式是只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例3就是这样的,只提出“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个问题。

这里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

学生的思路除了破十减、平十减、做减想加外,还有一种就是利用过去学过的根据一幅图列两道减法算式的体验,即利用两道相关减法算式的联系,由一道算式想到另一道算式。

例如,例题在算出11-5=6之后,就应该据此得到11-6=5。

这一段的运算绝大多数都可以采用这一种思路,P10②就是强化这种思路的练习,这条思路又很简洁,所以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但前提是对前面的减法计算必须很熟练。

③怎样处理教材中例举的算法?

例举的算法是教材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算法的预测,是帮助教师把握教材预测学情用的。

课堂实况与教材预测完全相符的情况是很少的。

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只研究学生想到的算法,这些算法不管是书上有的还是没有的。

对于书上低水平的思考方法,例如一个一个地减如果学生没有提到,说明这班学生认识水平是比较高的,不要再降到低水平上去研究;对于书上高水平的思考方法,例如想加算减,如果学生没提到,教师可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

我们知道4+5=9,就很容易想到9-4=5,9-5=4,那么做13-9时,你会想到哪道加法题呢?

如果这样引导也无效,这种方法暂时不学,在组织练习时安排9+4=13,与13-9=4的沟通练习,再引导学生想加算减。

④算法要不要优化?

方法优化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算法也不例外。

问题是什么是优良的算法?

评定算法是否优良应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客观标准,一个是主观标准。

所谓客观标准,就是方法本身是繁琐还是简单,是耗时还是省时,就退位减来讲,低水平的一个一个地减去的办法肯定要淘汰,其他三种算法就思考难度来讲,想加算减大一些,而计算速度在进位加熟练的情况下想加算减快一些,可以说三种算法难分优劣。

所谓主观标准,就是学习者本身对算法的认识,哪些算法学生能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运用纯熟,哪种算法他认为就是优良算法。

综合来看,客观上允许,主观上认同就是优良算法。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优化?

优选算法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理解、比较、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加深对自己原有算法的理解和确认,也可能放弃自己的算法而学习、吸纳别人研究出来的算法,从而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修正或完善。

所以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那种认为学生原来的算法就是最好的不需提高的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

优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学生在探索之后的相互交流,包括师生的交流,另一条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实践,通过教材中的题组练习逐渐优化自己的算法。

P2第2题、P3第1题,P6第3题,P7第1题,P8第8题等等都是在沟通加减法的联系,利用加法算式的记忆和加减互逆关系的理解快速计算减法。

这也说明了优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感悟、理解、接受的过程,不能用背诵思路的方法去解决。

⑤学生要不要掌握书上的每一种算法?

 

只要承认书上的算法是教材编者的预测,就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些算法。

有的学生可能每种算法都理解,都会运用,这当然是好事,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这一水平。

不过,要保证每一个学生至少会一种算法,不然他就无法计算。

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要关注差生,让学习小组长帮助了解组内每个成员是否都能说出一种算法。

对于一种算法也不会的学生教师要个别辅导教会他一种算法。

3.逐步提高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

在学习十几减9的算法思考中,注重用实物操作,在操作中获取表象,以表象支持运算。

到学习十几减8、7时,仍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支持下抽象成数的运算,出现分步算式,而且不再呈现一个一个地减的方法。

到学习十几减6、5、4、3、2时只提出要求“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考。

4.安排形式多样,数量较多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是今后学习减法计算的基础,必须达到熟练口算的程度。

教材为此提供了数量足够的练习。

三道例题各安排一次“想想做做”,一次练习,最后还有复习,一共安排了10课时,也就是说除了3节新授课外,还有7节练习课、复习课。

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即有旨在理解基本算法的练习,也有旨在沟通知识联系优化算法的练习,即有提高计算技能的练习,又有应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教师要理解每一道题的安排意图,把题目用到位。

这里还要着重说明两点:

一是在学生理解算法后要把其注意力引导到记忆结果上去,不要老是纠缠你是怎样想的,而着重问你怎样记住计算结果。

二是对于课本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其数量关系没有发展变化,仍然是上册学过的两种,加法求总数,减法求剩余。

教学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审题,会说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去列式计算。

这一单元仍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语,但P15第10题应口头作答。

三、对重要教学情景(境)安排说明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提供给孩子的学习材料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这些材料应含有合适的数学内容、体现一定的数学价值。

教材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材一共安排3道例题,无一例外地创设问题情境。

例1、例3创设童话情境,是一年级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小猴、小兔卖桃、买桃以及小兔采蘑菇。

小朋友会感到熟悉、亲切。

例2创设的现实情境。

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探索算法提供一些激活思维的直观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

教师的任务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以合适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应着重做好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二诱发新的认知冲突。

例如教学例1,教师可以这样引入:

小猴家有许多的桃,小猴拿了一些到集市上去卖,小白兔正好来买桃,从图上你能看出小猴要卖多少个桃?

小白兔要买几个桃?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后,教师接着说“小猴子从家里拿来13个桃卖,小白兔要买9个,还剩多少个?

小猴不会算,听说我们班小朋友很聪明,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子吗?

”学生容易产生计算的欲望,同时也能感受到学习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四、对课本主要例题、课内练习及课外作业的选用建议

(一)对课本主要例题的选用意见:

1.本单元3个例题都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这些情境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

听某个主编曾经说过,有的例题是从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例题中选中的,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如果有特别好的能代替它们,我觉得也可以。

如果你改变情境如:

例1你创设小猴卖苹果或梨的情境也无大碍。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意,并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3-9。

这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感悟这道算式和过去做过的十几减几的算式不同:

不是13-3或13-10,而是13-9。

在这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

“你能算出13-9的得数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找计算方法,并互相讨论交流。

例2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再让学生思考:

“你想怎样计算?

”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各人不同的生活经验,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和相互启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来算。

例3也以情境图的形式出现。

但和前面出现的求剩余的情景不同,这里出现的是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情景。

虽然两者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减法意义的具体应用。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的大量练习,计算技能已基本形成,所以这道例题中没有再给出不同的计算思路,而是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由于例题的情境是已知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所以更容易使人想到用加法算减法。

2.书上的这三个例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这3个例题安排是逐步提高算法的抽象程度。

例1突出对实物的操作,引导学生借助操作形成的表象进行数学的推理,操作是基本的教学手段。

例2借助摆小棒来思考算法,小卡通的语言是对操作活动的数学化处理,这里突出让学生凭想象操作或者在操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表述算的过程。

例3提出“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这一要求,借助前面积累的经验离开操作进行抽象的数学推理。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算法思考的抽象程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二)课内练习的选用意见:

1.十几减9

(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一共有8道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其中的3道题,另外5道题安排在“想想做做”第2、3题里教学。

在计算后5道题时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先是看图思考:

9块和(6)块合起来是15块,15块去掉9块剩下6块。

然后是看算式思考:

9+(2)=11, 11-9=2。

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又不能勉强全体学生都用这种算法。

如果部分学生喜欢其他方法也是允许的。

 

(2)“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口算练习初步掌握十几减9,教材把10-9、19-9与8道退位减法题集中在一起,不仅联系了旧知,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特点和算法。

这道题可以反复使用,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而要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

可以抽出少数几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

(3)“想想做做”第5题整理十几减9,按被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算式,学生从中会有新的发现。

如相邻算式的变化,各道题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

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有助学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得数。

 2.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

第1题利用情境图重温减法的意义和十几减9的算法,第2~5题进行口算练习。

教材避免让学生进行枯燥的练习,尽力提高各道题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

第2题按被减数是单数且从小到大的顺序和被减数是双数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列8道减法算式,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感受。

第3题以顺利跳过每个树桩的情境激励学生认真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心理。

第4题检测和反馈计算情况,让师生了解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效果。

第5题在加减两步计算中综合练习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提高计算能力。

3.十几减8、7 教材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

“想想做做”第1题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但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再次经历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更好地体验算法。

进一步引导“算减想加”。

 “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图中显示了8和几合成14,那么14减8就等于几;接着把8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8,7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7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再算减法的差,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4.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

第1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

第8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

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

5.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以及练习三第1题,都把两道有联系的减法算式编在一起,用同一道进位加就能得出两道退位减的结果。

这样的安排能引导大多数学生自觉地“算减想加”。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在对比中引发对算法的思考。

我们一年级课后有的练习引入童话情境、游戏情境,如:

小猴走树桩、青蛙跳远、小松鼠回家、蜜蜂找家等等都激发学生算的兴趣。

我们分析这些练习题,感觉都不错。

但我们在新授课时往往后面的练习来不及完成,例如第一课时只能完成到第2、3题就下课了,剩下的练习怎么办?

我想放到下一课时去完成也很好,对下一课时的练习设计如何穿插第一课时留下的题目,我们要好好设计安排。

(三)课外作业选用意见

我们一年级有练习册、补充习题、口算练习。

我们练习册、补充习题是必做的,口算练习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用法,有的是学生在家做家长批改老师检查、有的配合教材每天回家口答课堂上再测试。

从本学期起我们准备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主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如把练习册上第8页第7题、补充习题第5页第7题以及第一单元测试卷上的聪明题合在一起上一节练习课,当然可以补充其它题目。

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0课时

十几减9是1课时、练习一2课时、十几减8、7是1课时、练习2是2课时、

十几减6、5、4、3、2是1课时练习三是1课时、复习2课时

六、单元教学资源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网中教学资源中有电子课本、教材分析、教材研究。

网址

中国课件网有课件网址

七、典型课例评析

(一)十几减9教案及评析

江苏无锡吴玲樱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形成运算技能。

2.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学习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让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导入:

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小兔弟弟一大早就挎着小篮子上街去了。

小兔弟弟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开心极了,就对小猴先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一些桃。

”小猴先生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1盒桃和这3个桃了。

你想买几个桃呀?

”小兔弟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

”(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故事情节)

提问:

(1)请小朋友想一想,一盒桃再加上3个桃,小猴先生共有几个桃?

(2)小猴先生有13个桃,小兔弟弟买了9个桃,还剩多少个桃?

算式怎么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3-9。

13-9等于几呢?

该怎样计算呢?

〔评: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买桃”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2.主动探索,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

①个体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

先摆10个桃,再摆3个桃。

教师体提问:

在13个桃中去掉9个桃,该怎么算呢?

你能为小猴想想办法吗?

学生独立动手操作。

评:

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尽量让每个学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