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082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docx

集体备课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二、学科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气候地形地貌等环境,培育学生时空观。

2、唯物史观:

本课学习,务必使学生认识文化遗存是至关重要的史料,是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源泉,从而培育学生唯物主义史观。

此外还需使学生认识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3、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结合夏商周国家的时代特征,培养解读历史材料、科学解释历史的能力。

4、史料实证:

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5、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教学,培育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国家的热情。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难点: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

导入新课:

元谋人门齿化石图片导入。

导入语:

中国早期人类的缘分,要从两颗牙齿开始说起…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

元谋人化石的发掘说明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更神奇的是,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有粗糙的石器,说明他们已经懂得制造简单的工具,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早期。

步骤二;展示课标要求和教学重难点

步骤二:

讲述新课。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概念简析;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以前,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年前,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旧石器时代(距今170万年前)

代表;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

特征;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学会用火;

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沿河分布,如满天星斗

(2)

材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岱(齐鲁)、燕辽、江浙(吴越)、江汉(楚)、甘青、雁北、华南、岭南、巴蜀10个区域。

后四个区域相对次要,因三星堆—宝墩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才选录巴蜀区。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

①文化代表;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

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

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②拓展;何为遗址?

何为“文化”?

考古学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段内有着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来的遗址或遗迹。

文化的命名,一般是首次发现或出土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遗址。

——《考古学概论》

③学生自我阅读找出特征;1、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

2、大量使用陶器

3、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等

分布特点:

从满天星斗趋向于中原中心;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甚至到夏商时期,其实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而中原文明只是众星之一,而且并非众星之核心。

……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合成性质,有着来自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文化因素。

——赵汀阳《〈满天星斗:

苏秉琦论远古中国〉选编代序》

④拓展:

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良渚遗址:

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

良渚文明: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

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

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新石器时代----以良渚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

大量的精美玉器和稻米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产力发展,农业发展,社会分工。

为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私有制——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⑤如何判断一个文明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阶级分化出现,公共权力产生。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是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归纳: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变化,说明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

人类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什么是国家?

恩格斯论述国家概念:

①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②公共权力的设立(即国家机器,如政府、军队、监狱、法律)

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

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3.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材料: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说法?

客观条件限制:

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

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②材料引导-——夏朝行政管理制度: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地方:

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商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都于亳。

②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③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④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⑤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5.西周兴亡的过程

1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

周朝定都于镐(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道路以目”,召公周公“共和行政”。

3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西周的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分析: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及特点有哪些?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

同姓居多

拓展:

周朝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原因、二者的含义、作用与关系。

Ø分封含义:

封邦建国

Ø分封目的:

加强统治

Ø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Ø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Ø主要封国:

齐鲁燕宋卫晋

Ø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随从作战

Ø诸侯权力:

世袭侯位,掌管封国内的行政、军事财政权

Ø分封特点:

1)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同姓居多,且位居重要位置;

3)姬姓和异姓诸侯相互交错,相互制约,便于周王统治。

Ø分封制的影响:

当时:

①疆域扩展,加强统治,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

后世: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②中国的姓氏起源;③中国地名的简称。

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材料分析:

仔细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图,谈谈你对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二者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

拓展:

西周礼乐制——作用:

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

 

维护的工具

④经济文化成就——井田制;

史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简析: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探究:

早期国家的特征

特征: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