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62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docx

高考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2014年高考(276)浙江金华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高考模拟

2014-03-011420

2014年浙江金华市重点十校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坊间(fāng)    臧否(pǐ)   瞭望台(liào)   不可小觑(qù)

   B.罡风(gāng)    启碇(diàn)   好来坞(wù)   冰冷成坨(tuó)

   C.甄别(zhēn)  不啻(chì)   处方药(chù)    外强中干(gān)

   D.屐痕(jī)      苔藓(tái)  豁出去(huō)   长歌当哭(dā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受益惟谦,有容乃大”。

与人相处,懂得谦虚礼让,我们才会有所裨益;人之相交,学会宽容善待,德行才会显得伟大。

因此,即使是冥玩不化的人,我们也切忌对他忿然忌恨。

   B.谈到反腐问题时,总书记表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反腐不能讳疾忌医,如果任其滋生蔓延,必会祸国殃民;他还称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C.文物造假者虽有百密必有一疏,假文物定会露出模仿的蛛丝马迹,我们将通过龙尾巴的历史演变与真品比较,揭穿“造假帮”的鬼域伎俩,使赝品原形毕露。

   D.春天,莺歌燕舞,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它们摇曳在屋顶上方,尤如刚刚出茧的蝴蝶娇弱的翅膀。

姹紫嫣红的樱花,宛如旭日东升时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祥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委书记着西装但没打领带,提前10分钟到会场,就打破了以往由副书记主持会议的惯例,在脱稿发言和互动交流中,充分听取了专家学者对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B.2006年,马啸怀揣当主播的梦想到北京打拼。

期间,他曾做过编辑,但在升迁中受挫。

2014年,马啸因没有实现他与家人关于户口等方面的约定,选择回家参加法院系统考试。

   C.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齿。

   D.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时刻因为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而彪炳史册,总有一段历程因为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而光耀千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损害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妨碍了网民的知情权,阻碍了有理想能思考的理性社会的孕育和成长,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B.如今,这项与所有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改革正在成为衡量社会公正的试金石,让更多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未来改革推进的大方向。

   C.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突然遭遇的一次大考,有无数理由可以让这个新生的国家被这场战争压垮,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第一代领袖们围绕以究竟出不出兵为主题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出兵朝鲜,保家卫国。

   D.调查中发现,这些年,低收入家庭在就学、就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就学方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资助,他们更期待政府能够在就业、脱贫和大病救助方面能拿出具体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5.《金华日报》“新动力新跃杯”征联比赛正在火热进行中,第14期的上联是:

郊外春晴,人花共沐阳光浴。

请你运用对联的有关知识,一展才情,拟写合适的下联。

 ▲ (4分)

 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把序号填入题中横线处。

(4分)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应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

   

(1)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2)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读出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3)韵字开口越大者,一般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

   (4)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5)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7.议论文举例论证中有一种“列举法”,即用简短的语句连续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

这样的论证,气势和力度兼而有之。

请以“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为论点,补写两个事例(100字左右)。

(4分)

   袁隆平梦见水稻大到可以让人在稻穗下乘凉,怀揣这份梦想,他孜孜以求,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 ; ▲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一国传统法律文化是该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指该国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全部法律成果的总称。

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及以传统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为主的心理或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

其中,心理或意识层面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传统社会业已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出该民族国家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其独特的价值观念。

   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来源的不同,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可以被归为两类:

“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

在“内生型”法治国家中,其现代法治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孕育、演化而来,两者之间的继承、传续关系十分明显,在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上相互契合、几无差异。

相反,在“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由于其现代法治的生成并非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因此,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文化,其现代法治与本国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两种异质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甚至构成其法制现代化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异质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我国近现代法制起步于清末修律,其主要方式是移植他国“先进”的制度文化来改造、重塑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以适应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实际需要,即所谓“折中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沈家本语)。

尽管如此,应当看到,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华法系的解体,我国本土生成的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法观念、法意识作为某种“活”的法律文化积淀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每一成员的法律思维与行为选择。

我国现代法治在规范社会生活、构建法律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难以从“纸面上”落实到社会成员的“行动中”,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理性反思百余年来法制现代化进程在目标、路径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

——节选自陈敬刚《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8.下列关了“传统法律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宽泛来讲,是在传统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淀的全部法律的成果的总称。

 B.传统法律文化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传统法律思想为主的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

 C.传统法律文化深刻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独特的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是其法制现代化的关键。

 D.传统法律文化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传统社会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归纳为“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两类。

 B.“内生型”法治国家,现代法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孕育、演化而来,与本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传承关系明显,几乎没有差异。

 C.“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现代法治的生成并不是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

 D.从清末修律开始我国即走上了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之路,并通过移植他国“先进”制度文化,成功地新建了适应国情的中国现行法律体系。

10.联系全文,分点列述我国该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

(3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蓝墨水的上游

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她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个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

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

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

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

听见鸟唱,但看不见乌。

鸟躲在绿荫里。

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

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

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片叶子轮廓分明。

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

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

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

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

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

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

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

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

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

我一路上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在河谷里的垃圾。

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

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

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地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裂开了一道道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

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

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觅见一泓清泉了。

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

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

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11.文章第⑥段“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真正的绝路”的含义。

(2分)

12.文章第⑤段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写了很多诗的原因。

(4分)

13.文章最后一段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段中写了“我”的一种感受,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种感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4分)

14.在第④段对自己读书时的泪罗江景色作了详细的描写,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的角度对划线处进行简要赏析。

(5分)

15.第③段中说: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

”请结合我国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联系文章的主旨对这句话的含意作深层次的探究。

(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范文正公文集叙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日: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

“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

“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注】韩、范、富、欧阳:

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

遗憾

   B.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

实现

   C.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     策:

鞭策

   D.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见:

表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顾了四十七年来对范仲淹的仰慕,真情实事,历历在目,叙事生动严谨,情文并茂。

   B.文章以勋业卓著的历史人物作陪衬,以寥寥数语,为范仲淹的才情方略作生动写照,其政治家的气度由此跃然纸上。

   C.文章专从道德根于其天性,发于其文章立论,评赞范仲淹的文集,高屋建瓴,识度超远。

   D.文章先议后叙,叙议结合,由“虚”处入,以“实”笔收,语言平易流畅,感情真挚,堪称序文的上乘之作。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3分)

   

(2)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1—22题。

(7分)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21.从唐诗的题材看,这首诗属于 ▲ 诗,尾联表达了诗人 ▲ 的愿望。

(2分)

22.简要赏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

“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

“乡原,德之贼也。

23.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

(2分)   

24.文中的“乡原”指什么?

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 。

行有余力, ▲ 。

(《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 。

(苟子《劝学》)

   (3)渔舟唱晚, ▲ ;雁阵惊寒, ▲ 。

(王勃《滕王阁序》)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 。

夕阳古道无人语, ▲ 。

(王实甫《西厢记》)

   (5)映阶碧草自春色, ▲ 。

 ▲ ,两朝开济老臣心o(杜甫《蜀相》)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相信每个人小的时候,妈妈总会教导我们一些道理。

这些最初的人生道理包括“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许欺负小朋友”、“做事情靠自己”等等。

长大后,我们赫然发现,妈妈朴素的话语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和体现着道德的高度。

“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父母无意中在给我们灌输成熟的理性社会的规则意识;“不要欺负小朋友”是告诫我们不要恃强凌弱,体现了追求公平、公正的理念;“做事情靠自己,不能依赖别人”,则蕴含了正直、独立、不附权贵的为人之道,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独立精神、自由状态的通俗表达。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以“小时候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

(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文体明确,诗歌除外。

(4)不得抄袭套写。

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A(B碇dìngC处chǔD当dàng)

2.B(A玩一顽C域一蜮D尤一犹)

3.D(A是递进关系而非承接关系,“就”改为“并”;B“期间”前常带定语,如“国庆期间”,根据语境,应用“其间”。

其间:

这中间,这段时间;不足挂齿:

表示不值得一提,含轻视或自谦之意。

这里是感叹数量太少,应换为“杯水车薪”。

4.B(A搭配不当。

“损害”改为“妨碍”,“妨碍”改为“剥夺”。

C句式杂糅。

一种改法是去掉“围绕”;另一种改法是保留“围绕”,去掉“以”和“为”,在“究竟出不出兵”后加“这个”;D成分赘余。

“能够……能”累赘)

5.示例:

①江心水暖,鱼鸟同嬉燕尾洲②林中雨霁,云烟同绘山水图③堤边绿浓,湖岭同拂柳絮风④乡间风和,桃李共谱农家乐⑤园中气盛,虫鸟齐吟美景诗(词性相同,结构相近或相同得2分,意境吻合,得2分)

6.(4)(3)(5)

(1)

(2)(4分,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7.示例:

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坚信“美会留下”,他带着这份梦想坚持绘画,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巴尔扎克说过“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执着于这份梦想,他数十年如一日完成了煌煌巨著《人间喜剧》。

(每例2分,共4分,要求事例与观点应吻合)

8.C(“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的是“两种异质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张力”,这并非“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9.D(“成功地新建了适应国情的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与原文不符,应该是“改造、重塑”)

10.①古为今用。

认真总结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洋为中用。

解放思想,开放胸怀,根据本国国情民情借鉴他国先进合理的法律制度文化。

③化解冲突。

理性反思百余年来法制现代化进程在目标、路径上存在的问题,妥善解决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异质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

(每点1分)

11.为了私利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1分)不顾惜传统文化,(1分)这是一条破坏家园破坏文化之根的绝路。

12.①汨罗江因两位诗人而与民族诗歌联系在一起,在此求学,接受了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被激起了创作激情。

(2分)

   ②泪罗江畔风光秀美,景物充满生机和诗意,启发了的创作灵感。

(2分)

13.①在行文结构上有画龙点晴、深化主题的作用。

(2分)

   ②表达了“我”对自然景观、美丽家园及人文景观、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对自然资源和人文之根干涸的焦急和忧虑,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麻木了自身的灵魂。

(2分)

14.①绘声绘色。

运用视觉、听觉感受,先写泪罗江周围的碧树鸟鸣,再写汨罗江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一种由远及近的层次感、立体感。

(2分)

②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汨罗江的环境有了灵动的特点,给人以鲜活的动态感。

(2分)

③语言优美灵动,简洁明快,联想丰富,如“鸟”、“碧树”、“霞光”、“清泉”等许多意象都充满了诗意。

(1分)

15.①屈原理想破灭主动求死,杜甫屡屡遭罪饥寒交迫而死,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

(2分)

②“上游”既可以指二者有着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创作动力与典范的能力,也可以指他们艺术成就上的高度。

(1分)

③我们应当继承与发扬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而不应该急功近利、只停留在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的泥淖中,二者代表的精神成就应当成为我们后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