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33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docx

高二历史下册期中调研测试题1

东阳中学2018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

命题卢晓菁审题郭益华

一、选择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答案请填涂到答题卡上。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答案】B

考点:

郡县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从此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2、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提高行政效率。

古代世界中下列那些措施起到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作用。

①三省六部制②罗马法③科举制④四百人会议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

三省六部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问题强调的是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而④四百人会议是古希腊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由部落选举产生负责,由于人员众多决策效率低下不符合题意要求,所以④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应该直接排除,罗马法本身周密细致有利于官员依法办事,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科举制选拔出素质较高的官员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所以①②③三项与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3、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答案】B

考点:

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如下信息:

“青铜礼器”及其装饰、“乐器”、“生产工具”、“兵器”、“铜镞”及其数量,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材料没有反映A项,C、D项部分反映,不符题意。

正确答案为B。

4、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答案】C

考点:

监察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的认识。

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隋唐时期关于御史制度完善的史实,排除。

只有C项符合史实,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选C。

5、《石炭并引》载:

“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这段记载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情况?

A.汉代B.唐代C.北宋D.元代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可知当时是使用煤炭冶铁的,结合所学这应该是北宋时期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

A、B、D不符合题干要求。

6、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答案】C

考点: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大半植棉”说明A正确;材料“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说明BD正确。

所以应选C。

7、海外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下列与华侨相关的史实中正确的是

①唐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华侨的形成与发展

②明清时期海禁对华侨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③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在政治上保护华侨、经济上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④华侨支援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考点: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唐代时期实行的是对外交往的政策,华侨和华人开始出现。

明清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华人和华侨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抗战中,华人和华侨积极的支持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A项是正确的。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了鼓励华侨归国创业的政策。

故选A。

8、美国历史学家马士说:

到了这个时候,“它(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这个时候”是指

A.鸦片战争后B.《马关条约》签定后

C.五四运动后D.《辛丑条约》签定后

【答案】D

考点:

《辛丑条约》。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主权只是保留有极少的地步,这是《辛丑条约》签订后。

故选D。

9、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

这表明作者

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B.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

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

【答案】C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中国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题干所给材料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体现了作者从多视角多途径研究了义和团运动,故C项正确。

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亲历者的材料都真实可信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项错误

10、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答案】A

考点:

辛亥革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下台,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所以本题选A项。

B、C、D都是与材料符合并分析正确的。

11、“同志们,我们的大会闭幕之后,我们就要上战场去,根据大会的决议,为着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文中的“大会”是指中共召开的

A.二大B.七大C.七届二中全会D.八大

【答案】B

考点:

七大。

从材料“根据大会的决议,为着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可以看出这是中共七大,七大是在抗战胜利前夕举行的重要的会议。

12、某校学生在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时,用到了如下关键词:

瓷器烧制技术,雍正时期,浓淡协调。

该报告最有可能涉及的是

A.青瓷B.唐三彩C.粉彩瓷器D.釉下彩绘

【答案】C

考点:

古代的瓷器。

从材料时间来看,是雍正帝时期,明清朝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因此报告可能是涉及到的粉彩瓷器。

故选C。

13、下表是 《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23—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因此“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很高,故C项正确;1927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故B项错误;1918年十月革命就已在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故A项错误;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之后,才开展土地革命,故D项错误。

14、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年—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

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

这一现象说明了

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答案】D

考点: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及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根据题文中“1917年—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白银。

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当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侵略的时候,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当战争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时,民族资本主义马上萧条,所以独立是前提,所以D正确;ABC表述与题文内容无关。

15、下表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元)》

年份

1820

1870

1913

1950

1973

1998

中国

228600

189740

241344

239903

740048

3873352

中国占世界份额(%)

32.9

17.2

8.9

4.5

4.6

11.5

对上表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居于世界重要地位②鸦片战争前中国已开始工业化进程

③近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考点:

工业革命。

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题干中数据表格主要反映了1820—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占世界的份额情况,1820年中国所占份额较大,①正确,②项明显错误;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世界上的比重在迅速的降低,但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比重在提高,故选D。

16、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在资金、资源和技术等方面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不包括

A.逐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B.逐步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掀起“大跃进”运动

【答案】D

考点:

一五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大跃进”运动时间是1958年,D时间不符合,符合题意,故选D;五年计划是我国学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体制是单一的公有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ABC表述符合史实。

17、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这表明中国政府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答案】D

考点: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外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可以看出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18、菲力普·肖特在《毛泽东传》中说:

“在当年(1970年)国庆节那天,周恩来带着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夫妇,去和毛在天安门上拍照。

这是一种空前的姿态:

从未有一个外国人获得过如此殊荣。

‘很不幸’,基辛格以后承认,‘他们的表达方式太曲折了,我们西方人粗疏的心灵完全错失了这一关键点’,在过了一段长时间后,他才意识到……。

因此,第二年春天,毛做出一个甚至连鲁笨的美国人都能够理解的姿态“。

材料表明

①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即将打开②与美国的对话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③中美关系的改善存在一些障碍④中美关系的改善既有渐进性,也有曲折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考点:

中美关系缓和。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给出的是毛泽东在一定程度上亲近美国却没有被理解,这在基辛格访华后才得以明白。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70”,这是中国正处在外交困难时期,毛泽东向美国示好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多次接触才取得的。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19、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一外交实践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答案】D

考点:

上海合作组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以联合国为中心”错误,B项“发达国家”错误,C项应是本地区,因此D项正确

20、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

“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考点:

改革开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结合所学可知这应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此制度分产到户,包干到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本题选C项。

A、B、D不符合题意。

21、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这次大会

A.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

【答案】C

考点:

中共十四大。

ABD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C项是十四大提出来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2、史学家发现古雅典政治虽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是下列情形中哪一种却不可能实现

A.梭伦为发展工商业,允许外邦人(工匠)获得公民权

B.大敌当前,雅典人允许流放海外的将领提前回国,得以建立战功

C.雅典民主制度成为某些希腊城邦效法的榜样

D.公民人数不断增多,占据居民的主体

【答案】D

考点:

雅典民主制。

雅典的公民只是居住在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人数是少数,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

因此D项说法错误,故选D。

23、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

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

这一官员的做法

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D

考点:

该题情境新、认识上也超出教材表述,突出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和选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的运用,公元前304年是《十二铜表法》之后,由此排除A项。

解题时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限制性、程度性词语,它往往是陷阱。

B项万民法与时间不符,C项错误出在全体居民。

正确答案D

24、1698年,一位西班牙外交官说:

“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国王行政权丧失B.英国进入法制社会

C.责任内阁制形成D.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答案】D

考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若没有议会的参与,英国国王的条约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材料体现了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因此选择D。

A史实错误,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5、下列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联邦议会参议员按人口比例产生

B.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C.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发生权力冲突由联邦最高法院依据宪法裁决

D.各州在行政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答案】C

考点:

美国联邦制。

根据美国宪法,众议院的议员是按照人口的比例选出,参议院议员则是每州两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行的是分权的原则,因此各州在行政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ABD项说法都是错误的,故选C。

26、空想主义者欧文创办了棉纺织厂,他以慈善者的身份关心工人,禁止十岁以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

为了减轻工人的家庭负担,他第一次为五岁以下的孩子创办了幼儿学校,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纪律为宗旨。

对欧文这些举措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空想性,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具有欺骗性,讨好工人是为了更好的剥削

C.具有进步性,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巴黎公社革命有一定影响

【答案】C

考点:

空想社会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空想主义者欧文”、“以慈善者的身份关心工人”、“为了减轻工人的家庭负担”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违背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项表述本身错误,不能够体现出“欺骗性”;D项表述具有夸大嫌疑,就材料所属的相关举措,谈不上“对巴黎公社革命有一定影响”。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7、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举意在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

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A

考点:

马歇尔计划。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旨在使西欧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并惠及民众家庭生活,为了让该计划广为西欧民众接纳,美国在巴黎举办了一系列巡展。

所以答案选A。

28、有学者提出:

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特点表现为军事上的两极、经济上的三级和政治上的五极。

下列表述能体现该学者观点的是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B.日本成为了政治经济大国

C.中国改革开放实力显著增强D.欧洲联盟一体化发展迅速

【答案】A

考点:

多极化趋势。

材料中心意思是说20世纪70年代来,国际上出现了多级化的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A。

B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

29、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考点:

十月革命的过程。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的“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D符合题意,而ABC的表述均不合题意。

30、美国1989年和1990年的两次民调显示,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来自日本的威胁更严重。

在此背景下,1991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乔治·弗里德曼与梅雷迪思·勒马德合著《下一次美日战争》。

上述问题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①苏联不再是美国的主要威胁②日本实力的增强

③美日联盟关系事实上已经终结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点:

当今国际形势。

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已经解体,因此美国人认为日本是最大的威胁;此时日本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加强,也是美国民众有此认识的原因。

故选C。

③项说法明显错误。

二、非选择题(有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导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占有土地下降。

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

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

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

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

——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

材料二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

每张计钱一缗。

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

……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

……(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

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

——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代农业是“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的理由。

结合该模式存在的条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

(8分)

(2)指出“交子”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6分)

【答案】

(1)概括:

汉代小农经济的进步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

(2分)

分析:

由于该模式需要以经济政策相对宽松、国家政治比较稳定、交通网络比较通畅等为条件。

(4分)满足该条件的时间比较短,主体仍是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该模式不是主流。

(2分,笼统回答是次要的,给1分)。

(2)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分)

演变:

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

(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得2分)

影响:

前期适应了四川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后期成为政府敛财的工具,不利于人民生活与生产发展。

(2分)

(3)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6分,任答3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意义。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信息,本问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内容——汉代农业发展状况。

根据关键信息“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