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18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docx

高考真题与模拟汇总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必修一

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0年广东卷)“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2.(10年新课标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解析】C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分析是经验丰富的干部巧妙指挥小部队打击侵华日军,引起日军重视。

故选C。

3.(10年四川卷)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

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A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

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4.(10年上海历史卷)“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B.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解析】D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

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5.(10年重庆卷)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

“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解析】C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6.(10年重庆卷)《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A“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7.(10年天津卷)《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C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抗日战争。

分析:

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8.(10年北京卷)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C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

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9.(10年北京卷)“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

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10.(10年山东卷)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解析】A从笔记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理由中“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可以排除B,因为义和团运动不排斥清政府;“②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排除D,因为北伐战争中没有提出任何的关于近代化的思想主张;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理由中“①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可以排除C,因为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和法令,故不是破坏了生产力,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提出了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从四个选项中可以排除C、D,而B不符合题意,故A项为正确答案。

11.(10年全国卷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D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

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

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

蔡和森提出:

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

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

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994人,同年10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

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12.(10年全国卷1)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

“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解析】C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D错

13.(10年全国卷1)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C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

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14.(10年江苏卷)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解析】A“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

故正确答案为A。

15.(10年江苏卷)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A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故正确答案为A。

16.【2010·北京丰台区期末考试】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教训落后、腐朽的中国政府B.占领和扩大在华商品市场

C.改造异教徒D.割占中国更多领土

【解析】B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需要开辟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于1840年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为了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进一步侵略中国,1856—1860年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故B项正确。

17.【2010·台州调研】《新京报》2010年1月4日报道,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筹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定于10月18日的纪念大会将邀包括英法等国的政要出席,一同纪念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邀请英法等国政要出席纪念活动,主要是基于

A.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B.与英法合作保护圆明园这一文化遗产

C.共同缅怀历史,展望未来,倡导和谐世界

D.要英法两国为当年的行为负责,赔偿损失

【解析】C纪念活动不是要记仇,而是要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倡导和谐世界,记住圆明园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18.【2010·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考试】《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

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解析】BA项说的范围过大,与题干中的生产者相矛盾,C项和D项过于绝对化,所以排除A、C、D三项。

19.【2010·青岛五月模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解析】B从题目中“辛亥革命”作为切入点,此时正值中国民族危机深重。

再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句,选出B项。

A项为根本原因。

题目中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题目中有“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一句说明中国人正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正在冲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

20.【2010·嘉兴第二次教学测试】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A从材料中中国乃是中国人之中国的含义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增强。

21.【2010·苏州调研测试】有人认为: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A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排除③。

五四运动则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①②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④体现团结战斗的精神。

22.【2010·台州第二次调考】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解析】A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长征,而且是中共的转折点,故应是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挽救中国革命。

23.【2010·广西梧州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是1938年,江苏画家刘元创作的漫画,同年发表在《抗日漫画》第十期上。

此画表达的宗旨是

A.反映敌强我弱的抗战形势

B.反映我强敌弱的抗战形势

C.反映中共对日采取的游击战术

D.反映日寇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中

【解析】D主要考查对图表材料(中间为日本侵略者,其他三个为抗战的中国军民)的识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漫画作于1938年,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

24.【2010·佛山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1997年江泽民同志亲笔为某地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该地指

A.南昌B.延安C.西柏坡D.北京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8月1日也被定为“建军节”。

所以材料中“军旗升起的地方”应指南昌。

25.【2010·巢湖教学质量检测】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战役,有力的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蒋介石专门发来贺电:

“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据此,你认为此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解析】D蒋介石的贺电是1940年发的,发生在这年的战役是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26.【2010·湖南师大附中第二次月考】下图是1948年5月在一次“漫画月展”上展出的名为《支持得住吗?

》的漫画。

对此最为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的事实

B.反映了内战爆发后,解放军难以抵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C.反映了国民党军队主力被基本消灭后,南京政府难以支持

D.揭示出国民党军队难以支持的局面,预示解放战争必胜定局

【解析】D抗日战争1945年即告结束,因此A项错误;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即1949年初,故C项错误;根据漫画可判断图中人物蒋介石被解放军打得断腿伤臂,溃不成军,难以支持的局面。

27.【2010·衡阳八中第一次月考】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材料二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4)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

(1)地位:

图一:

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二: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图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界碑”含义: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利”的含义:

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3)表现:

在民主化方面: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

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

提出平均地权等。

(4)问题:

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意义: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解析】第

(1)问,图一是当年《南京条约》议约地,由此可以得出其地位;图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问,“界碑”含义实际上回答鸦片战争的影响,“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实际上回答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

第(3)问,从辛亥革命在政治、法律、经济和防止贫富分化等方面的贡献。

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8.【2010·湛江第二次高考测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

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

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

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请回答:

(1)“远东危机”指什么?

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

(2)《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

请回答: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

【答案】

(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

(回答“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

)影响:

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2)不同意。

理由:

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

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3)表现:

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抗抵(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原因:

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解析】第

(1)问,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到答案。

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

(2)问,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四个人物来分析。

日本天皇是危机制造者,蒋介石是危机抵抗者,其态度决定危机能否解决;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斯大林分析结合时间和苏联活动来分析。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表现。

第(4)问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作用。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