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785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 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docx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显现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

2000户城乡居民问卷调查显示:

城乡居民消费差

异显现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

为全面掌握通化辖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情况,以及当前金融支持消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好的发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职能,人民银行通化市中支分别对辖区千户城、乡居民采取分层多阶段抽样方式开展了消费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

我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日渐显现,金融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力度亟待加强,现将有关情况上报,供参考。

一、当前我市城乡居民消费主要特点及差异化表现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在总体上完成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过渡

随着我市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持续增加,引领了消费支出的稳步攀升,从而带动了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作为家庭生活水平标志的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进一步降低,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城乡家庭消费支出中,城乡生存型消费(食品类)的比重大体相同,平均约占到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35-45%以下,而发展型消费(包括住房、交通通讯、文教、医疗、结婚等)的比重则上升占到生活消费总支出的50%以上,在总体上完成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过渡。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增收因素不稳定因素,导致其“超前消费”支撑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与我市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通化市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受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加之农资价格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不稳定因素影响,使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偏底,靠天吃饭的客观性还未得到有效改变,尽管政府实施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农业政策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但对于收入不固定且不稳定的农民来说,自身承担的支出比重仍然较大,农民必须以储蓄存款方式应对子女上学、看病、住房及婚丧嫁取等方面的消费支出。

通过对辖区农民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户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5万元以上的仅占9%。

由此可见,较低的收入增长水平限制了农民的消费支出,多数农民消费能力依然较弱。

(三)城乡家庭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住房与医疗分别成为城乡居民目前较大的消费支出

目前我市城市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明显要高于农村家庭,截止2009年末,通化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5730元,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则已达15500元,接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近3倍;城市调查样本家庭平均有30-40%以下收入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而农村收入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比例则为40-50%。

但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家庭在生存型支出方面则不存在明显差异,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平均比例均为40-50%;而城乡家庭在发展型支出结构上则存在差异明显,特别是在住房和医疗两方面,以通化市城区住房为例,目前我市房屋均价高达2500-3000元/平,高出城市人均收入水平许多,可见房价高企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花费最多项;而在农村医疗支出方面,尽管农村医保体系在2008年已经基本覆盖我市全部农村家庭,但是较低的保障水平仍然未能大幅度降低农村家庭在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农村家庭医疗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很大。

此外,由于农村在文化、旅游等消费方面基本上才刚刚起步,所以其占生活消费总支出比例仍然较低。

(四)“子女及家庭成员教育”支出成为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的共同热点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消费已被人们视为一项高回报的投资,成为我市城乡居民家庭未来共同的主要消费项目。

从2000份城乡居民消费调查问卷看,子女教育支出已成为当前我市城乡居民的共同消费热点,分别以53.5%和44.2%的比重位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除食品支出外的消费最多项。

一方面显示了我市城乡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为了今后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了生活的享受;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的费用和支出,相对于目前我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说,还存在过高的问题,从而使教育支出负担过重,成为影响群众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并进而影响到居民一般生活质量的改善。

(五)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储蓄成为我市城乡居民首要选择

受当前通胀预期增强因素影响,分别有58%与65.8%的城乡居民判断现在的消费物价水平偏高,但尚可接受;认为3个月后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上升的城乡居民分别占到被调查样本总数的56.5%与39%,可见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对当前物价水平上涨表现更为敏感;当问及目前物价水平下认为那种选择最合算时,受到股市低迷、对其他金融投资工具不熟悉等因素影响,有71.8的农村居民选择储蓄,高于城镇26.5个百分点,而城镇居民选择投资的比重则高出农村25.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更多的储蓄已成为当前我市城乡居民规避通胀、保值增值的首要选择。

二、金融支持通化城乡居民消费情况

消费信贷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但仍需进行消费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截止2010年7月末,通化市金融机构共发放各项贷款3,374,829万元,其中城乡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共投放307,879万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9.12%,比年初增速为14.6%,同比增长102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虽然近些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发达地区开展较快,但由于我市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城乡居民消费贷款虽然增加较快,但金融对通化市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作用不强,在整个金融业务中所占比例依然较少。

目前,通化辖区内的金融机构,除了农发行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均不同程度开办了城市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其中包括各行均有的二手房贷款、公务员担保贷款等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以及工行开办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等。

而农村居民消费贷款的品种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开办的: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以及农民工创业(发展)贷款等,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当前我市农村居民取得个人消费信贷支持的最主要方式。

千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没有消费贷款的被调查对象中,没有需求,不习惯贷款消费、和对消费贷款政策不了解这三点原因已成为制约我市城乡居民暂未办理消费贷款的首要因素。

三、金融支持城乡居民消费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共性方面

1、对金融投资与消费信贷知识不熟悉成为制约城乡居民消费发展的首要因素。

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家庭结余之所以大量流入银行储蓄,除为子女教育、养老、防病等主动储蓄因素外,居民对金融投资与消费信贷知识不熟悉也是形成一些居民被动选择储蓄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中仅有38.7%的城市居民与37.6%的农村居民了解消费信贷知识,而在这些人群中,目前有消费贷款的城乡居民分别仅占17%与8.8%,从其没有办理消费贷款的原因,按占比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对消费贷款政策不了解、没有需求以及无抵押担保。

而对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不熟悉、股票低迷和金融投资市场不健全也是导致城乡居民被动储蓄的另一主要原因。

2、消费信贷手续繁琐、无抵押担保原因,挫伤了城乡消费者超前消费的欲望。

调查过程中据我市城乡居民反映,办一笔消费贷款不仅时间较长,而且手续繁多,借款人难以承受。

以办理城市房贷为例,要涉及银行、房管部门、房地产评估机构、公证、城建、保险等部门,还要交纳若干环节的费用;与此同时,借款人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品也成为阻碍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制约因素。

当然这其中银行本身也有其无奈之处,主要由于当前社会信用问题较为严重,没有建立共享、客观的个人信用咨询网络,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真实收入和资产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为防范风险不得以而为之。

上述客观因素增加了城乡居民办理消费信贷的障碍,严重挫伤了我市城乡消费者超前消费的欲望。

3、银行消费信贷管理不够科学,抑制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基层银行普遍反映,消费信贷额度、品种必须在上级行授权范围以内,而上级行对下级行授权时则特别强调了风险控制。

在严格的授权规定下,基层银行在开办消费信贷业务时,就存在上级行未批准的品种不开办、超过上级行授权额度的消费贷款不发放等现象。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规避风险,避免违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上报审批带来的诸多环节和手续,这种金融机构过分地强调风险控制,把风险放在第一位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市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差异性方面

近年来,虽然农村消费信贷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城镇消费信贷、农村经济总量、农村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相比,尚存在速度不快、总量不大、占比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对拉动农村居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相当有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相对更为保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束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调查走访发现,当前我市农民传统的消费理念呈现两个特征,尚未从“无债一身轻”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

一是排斥享受,舍不得消费。

二是量入为出,不愿意借债消费和寅吃卯粮的消费方式。

当前诸如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大多不涵盖农村居民生病、养老、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费等方面,仍需农民自行储备,使得农民保守的消费观念更难以改变;此外大多数农村居民在习惯上更注重考虑子女的未来生活,满足于“隔代消费”的理念,这些都成为制约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首要原因。

2、从市场环境及其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消费的条件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在产品供给方面,我国的生产、流通企业仍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不够重视,商品供给城市化,特别是目前的农村市场上仍存在许多消费品为城市的淘汰品、滞销品及残次品,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欲望。

在市场规模方面,农村消费市场规模较小,服务功能、消费品种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对消费品的选择。

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农村的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仍难以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而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限制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下降是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首要因素。

由于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较慢,导致农民对未来增收的预期不稳,直接造成农民消费能力弱化,制约了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

目前来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有:

一是当前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效益低下的现实使农民收入难以获得持续增长。

二是当前中小企业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影响,增速回落,效益不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农村居民难以取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

4、金融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农村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一是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较为单一。

目前金融机构对我市农村居民发放的贷款主要是农户小额贷款,此品种对解决农民资金困难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主要是针对农户生产投资困难,而以消费为主的信贷品种在农村则是少之又少,而使用较为方便的免息银行卡业务,因为受地理环境制约,很难发挥作用。

二是农业贷款在支持农村居民生活性消费方面缺少专门的消费信贷产品。

城市中广泛开展的个人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汽车消费信贷等对农村居民而言还很陌生。

三是农村居民收入通过储蓄大部分流入城市,流入农村的资金大部分进入生产领域,真正进入农村居民消费领域的资金少之又少。

5、农村居民未来支出预期相比城镇加大,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随着我市社会保障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居民预期支出相比城镇大增,本来可支配收入就不多的农民不得不节衣缩食,增加储蓄,为将来医疗、子女教育等不时之需作好准备。

同时,借贷是要还本付息的,在收入增加不多、支出不断加大的情况,农村居民不敢超出收入的借贷消费,不得不将储蓄作为首要选择,这也是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原因。

6、资金实力不足、供给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农村消费信贷快速发展的瓶颈。

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仍处于不完善阶段。

调查走访发现:

农业银行的涉农信贷规模较小,农业发展银行支农范围逐渐缩小,邮政储蓄银行面对大量农村资金需求,以高利率的收入来弥补自身的高风险和低管理水平;因此农村信用社则成为支农过程中的重要金融力量,但由于其社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实力不足,只能满足农民一定范围内的生产资金需要,在消费信贷方面已无力投入更多资金,因此难以担当起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全面发展的重任。

7、缺少有效足值的抵押担保品,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得消费贷款的难度。

从各家银行开办的消费信贷业务操作规程看,申请消费贷款必须提供如公务员担保、门市房抵押等抵押担保品,而农民可充当担保物的资产非常有限,至于公务员担保、门市房抵押等条款简直就向一面高墙将农民挡在消费信贷业务的门外。

同时由于担保体系建设中还没有建立起直接涉及农民的担保机构,农民担保难题仍为农民获得消费贷款支持的主要障碍。

四、政策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消费能力

政府部门应大力牵头,在增收减负上做文章。

一是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改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现状。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市场贸易条件,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

三是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增加二、三产业收入,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是推动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加快其“二次”创业步伐,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在做好增收工作的同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落实国家关于农民“减负”的各项政策,增强农民对未来收入的心理预期,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农村金融消费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倾向

一是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研究开发不同层次需求的消费信贷产品,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和品种,拓宽消费信贷空间。

二是不断完善农村结算服务体系,并推出适应农民使用和农村实际的中间业务产品,满足日常消费和结算的需要。

三是简化手续、放宽条件,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鼓励和保护消费信贷的优惠政策,为商业银行开展上述业务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农村保险体系建设,保证农民能够旱涝保收,使农民可以放心消费,金融机构能够放心放贷。

(三)完善农村金融交易主体,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建立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资金供应渠道,为农村消费信贷源头注入活力。

农村信用社应增强服务功能,巩固和发展其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地位;鼓励农业银行积极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开展对农村居民的个人消费信贷;放宽对中小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消费;通过组建小额信贷组织,采取多种途径筹募资金,推动农村生产和消费市场发展;邮政储汇局加快小额存单质押贷款试点,扩大辐射面,争取将农村网点吸取的资金返还于农村居民。

(四)改善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和条件,扩大有效需求

生产流通企业应通过充分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变把农村市场当做处理积压过时商品集散地的做法,摸清农民的消费类型,同时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细分客户市场,及时生产销售适合农民需要的低价、耐用、性能良好的生产生活用品。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规模,增强市场服务功能和消费品种,增加农民对消费产品的选择范围。

加强对农村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民消费条件,重视发挥小城镇建设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刺激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

(五)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力度,解除消费贷款发放的后顾之忧

在风险防范方面,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先提供资金支持人们消费,然后再用未来的收入偿还,风险性较高。

所以,在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上,可通过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贷款中建立起来的信用机制,向有“贷款证”的农户发放小额消费信用贷款;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仍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确保有足值的抵押物。

同时,可考虑建立由县、乡两级政府出资的农村消费信贷担保基金,专门针对大额农村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样,农村消费信贷的风险由财政和金融机构两家分担。

(六)加大城乡居民消费信贷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消费信贷引导机制

金融机构应根据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对消费信贷知识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城乡金融服务教育。

通过在柜台摆放宣传资料供农户传阅,信贷员在深入农户开展信贷工作,以及利用村村通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金融知识宣传覆盖面。

通过尽快转变农村金融支持观念,尽可能使有条件的农民能够取得消费贷款的支持,以带动农民增加消费信贷的意识,同时应以“家电下乡”等扩内需政策为契机,稳步推进“家农下乡”、农机具、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贷款业务,增加信贷品种,帮助城乡居民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有效完成消费需求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