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0075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 史学研究方法.docx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部分史学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DIERBUFEN史学研究方法

 

理论指导

一、什么是历史学?

1.历史,包含着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对过往之事的理解。

即包含两层含义:

客观的历史过程和主观的历史认识。

2.历史学又称“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

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

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史实”“史识”“史论”是构成历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是根据史料复原的事实。

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二、什么是史料?

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时可以作为根据的东西,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明确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才能对历史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史料分类

按表现形式:

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民俗史料。

按学术价值:

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或称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1.文字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纸、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等。

(2)价值

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

①文字资料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

②往往受到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人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发现、探索历史真实。

③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的特征,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

2.实物史料(史迹遗存)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图片、照片等。

(2)价值

①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因而比文字资料更直观、可靠。

②它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是重现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

③丰富了对文字产生以后的人类历史的认识,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能够印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3)局限性

①实物史料多为片断性,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②需要历史实物与文献资料、遗迹等其他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比如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碑史料

口碑史料或口述史料,是指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录音、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价值

①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

②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事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3)局限性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4.民俗史料

指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至今仍旧保存在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俗、民间习惯、文化传统等。

(1)种类: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2)价值:

是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的重要补充,具有鲜活性、直观性、信息丰富性,是一种活的史料。

(3)局限性:

有传说性、虚假性,需要仔细甄别。

5.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

(1)种类:

直接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或转写的史料(也叫原始资料,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

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史料。

《周书》是间接的史料,毛公鼎则是直接的;《世本》是间接的史料(今已佚),卜辞则是直接的。

以此类推。

(2)价值:

直接的史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直接的史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史料反而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地分别看待。

(3)运用:

两者与文献、实物、口述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二)影响史料真实性的主观因素

1.选择性偏差

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之间知、情、意、行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即便是历史参与者又是文字记录者,他也往往是窥豹一斑,更何况文字记录在时间上有延后性,这必然会导致信息的大量流失。

由于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历史记录者无法全部复原历史,他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性的记录。

中国传统史学发挥资治和垂训的双重作用。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在史料选择的过程中,撰史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最能提供历史经验和道德训诫的事件而不自觉地忽略其他事实。

如《资治通鉴》在史料的选择上便“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事,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而略于经济和文化。

2.倾向性偏差

撰史者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史料的记录自然会受到主观目的和政治态度的制约。

文字本身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先天性地融入了道德评价和文化批评因素。

因而,在不同的历史学者的笔下,即使同一件事也常常有截然不同的记录。

3.诠释性偏差

文字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但是历史研究却不是文字史料简单堆砌。

历史学者需要通过诠释,把毫无生气的故纸堆变成生动活泼的历史。

历史学者在诠释史料时不可避免地打上自己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烙印,浸润着史料使用者的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者用史料建构起来的历史,有时就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外在折射。

(三)史料的鉴别与运用

1.史料的可信度

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而不同的史料其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影像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纯文本资料。

文学和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辅助史料,但因其可信度相对较低,使用时应进行分析和鉴别。

另外,距所要研究的历史对象时间较近的史料相对可信。

2.史料的鉴别

史料的可靠性是史实真实性的重要前提。

史料存在作伪的可能,一是当事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往往影响史料的记述,有时甚至会故意隐瞒历史真相;二是实物史料也可以做假做旧,这些都需要进行鉴别。

鉴别方法很多,考古上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文字记述则需要结合时间特征和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1)分析史料的时间特征。

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从中得知史料大概的时间,要仔细阅读,比较史料前后所反映的事实是否一致。

如果矛盾,则史料是有缺陷的,存在作伪的可能。

(2)分析史料的时代背景。

史料肯定会依附于一定的背景,我们可以对背景进行分析。

例如玉米是明代开始引进种植的,如果在汉代的书籍或史料中出现显然是不合理的。

3.史料的运用

要占有详细的史料,才能去伪存真。

研究历史就像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史料是客观事实的痕迹,如果只通过很少的史料来追求历史真实,无疑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因而,要追求历史真实,必须拥有足够的史料,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才能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傅斯年先生为代表的史学研究者甚至提出了“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口号,他们认为,史家的责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读史证史;

(2)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证不信、二重证据法(考古与文献相结合),但也不是绝对的;

(3)原始史料可信度较高;

(4)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

论原则,自当以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但过信此原则有时候亦陷入大误;

(5)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真题链接

1.(2017课标全国Ⅰ,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  述

出  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根据材料“唐武德元年”,可知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7课标全国Ⅱ,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项错误;官修史书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但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易造成曲笔掩饰,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7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7课标全国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