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694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docx

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答案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简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学校要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明确高校定位,打造大学的特色品牌。

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大类。

在考虑自身定位时,要全面考察衡量自身的资源配置、发展潜力、人文特色等因素,再结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明确学校的层级和定位。

2、重视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开展通识教育来奠定学生的科学、人文和精神价值基础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3、发展个性化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施个性化教育要按因材施教原则,帮助学生找到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4、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育要借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5、转变教育质量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转变教育质量关要充分认识不同学校拥有的办学历史、发展目标、任务和职能,从而确立多元化的评判标准,鼓励大学办出特色。

2.如何理解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

1、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摇篮,大学文化肩负着服务与引领社会的责任。

作为民族的文化高地,大学自身文化建设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是主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2、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社会文化发展

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是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力量。

3、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目标追求、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渗透在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广大师生员工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高校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善于学习国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破解我们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上的定式,调动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学发展之路。

3.论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新思维?

一、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1、转变观念,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4、建立科学、合理、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5、建立大型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二、新就业形势下的高校实习实训改革

1、就业与实习实训的矛盾

2、实习实训前移的问题及其思考

①、学生假期“占用”的合理性探讨②“综合实习”与“毕业实习”的相互认定③对超前走进校园企业的育人文化引导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1、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

2、建立或确立教学方法改革理论

3、构建新教学方法的框架

4、建立教学方法改革服务体系

5、建立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

6、建立教学方法改革的激励机制

4.试分析激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工作中的薪酬分配体制

要提高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应不断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按优分配、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薪酬制度。

其次用于奖励的绩效薪酬发放还要体现时效性和灵活性。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在职称评定上打破以往的一次评定、终身享用的评审制度和论资排辈传统。

其次在量化考核上,要调整以往的片面不合理的评价理念、模式和方法,要考虑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又要兼顾教师的显性工作成就和隐性的工作过程。

三、高校要为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创造者,高校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要让教师走出去,也要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请进来。

四、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课程改革与创新得以实施的有力保证

总之,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领导重视是保证,公平公正的薪酬分配制度和量化考核体系是关键。

只有此机制真正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改革与创新才能顺利进行,高校的教育教学才能朝着良性的道路健康稳定地发展,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5.试论国外教师考核制度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

“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大学教师要指导、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

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

”这意味着科研成果是高校老师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国高校在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指标中,规定每个教师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国家级、省部级论文,实质上是存在量的规定,没有根本性质的要求。

同时,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三个主要具体评价指标,科学研究成果、学术论文、教学工作量的评价方面,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量而不重质。

在这种考核体系下,教师为达到评职称、晋升等标准,导致了同一教师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的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出现,对高校的学术风气产生极坏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学术造假就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

因此,高校应该变通考核评价体系,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来进行评价。

更多的尝试运用目标管理评价考核模式,使得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与所在院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核真正起到促发展的作用。

此外,通过一定程度的弹性评价考核来弥补评价规定本身的不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衔接性。

6.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专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学习适应是大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

通过对其的训练,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境,保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和状态的必要条件。

同时专业教育中及时贯彻成才就业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焦虑的重要途径。

二、通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通识教育是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协调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设定的积极心理目标具有很大的契合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学生辅导员是了解学生情况和心理程度的最具工作经验的群体,从当前高校开展的工作看,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四、心理咨询与朋辈心理辅导的结合

朋辈心理辅导是正在开展的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自学生,扮演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共情、倾诉沟通和帮助、支持导引的角色,参与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发挥心理支持协助和信息沟通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个人成才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正确认识其现状及问题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助我们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述改进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

学校各个部门、各种教职工群体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16号文件精神、《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要求,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科学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经过长期积淀,必然内化为各高校的大学精神,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特色和理念,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并根据时代的要求,适时修订,动态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

适应新形势,建设好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配合,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

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建设好,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教职员工都能主动履行育人职责,在高校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氛围。

近年来,各高校大力实施队伍建设工程,一方面采取学校推荐与正式考核聘用相结合等方式,大批吸引优秀人才,不断壮大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另一方面对现有在职辅导员、班主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以辽宁省为例,据统计,从2005年9月到2009年9月四年间,全省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由1870人增加到3982人,本专科生与辅导员比例由352∶1提高到200∶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辅导员由8.85%提高到32.63%,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辅导员由2.5%提高到12%。

与此同时,还大力加强师德建设,辽宁省连续几年开展了“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在2008年、2009年两个寒假中,就有5070人次辅导员走访了11030个学生家庭。

辅导员、班主任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自豪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了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邵春亮等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代表。

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积极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要充分利用好党团、班级和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发挥各类组织在凝聚青年方面的优势。

要积极开发本校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美好人格。

要积极探索宿舍管理制度。

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以学生社团为例,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志愿型群体,所以,社团具有蓬勃的朝气和多彩多姿的特色,具有组织上的灵活性、活动方面的自主性以及强调个性张扬的创造性。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指导、帮助学生成立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宗旨的信息社团、以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为目的的维权社团、以解决学生勤工俭学难题为指向的生活社团等各式各样的社团组织。

重视网络问题的研究和建设,积极将思想教育推进网络,争取网络教育与管理的主动权,努力将网络园地构建成覆盖学生思想、生活、就业、心理等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阵地。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改善,指导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近年来,各高校始终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大学生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实施课程建设工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加强理论研究为促进,以完善管理体制为保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完善,导向更加明确正确,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教学状况明显改善。

六、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

确保经常化、制度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对辅导员队伍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的工作体制。

健全投入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预算的增长逐年增长。

各高校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完善考核机制,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

建立发展机制,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并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业教师培养同等待遇,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迫切性是什么?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1、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的紧迫需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变革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或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所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就更为紧迫。

因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从国内发展来看,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因而我们应当自觉地把繁荣和发展文化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解决当前文化建设困境的时代呼唤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

第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第二,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需要运用文化的力量来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第三,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还不够多,需要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大引导力度;第四,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非常不平衡;第五,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此外,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薄弱,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1、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因而,作为社会文化子系统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但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和内涵。

2、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社会文化精神的辐射源和助推器。

从文化层次上看,高校校园文化是亚文化,但它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

同时,国家综合竞争实力不仅包括经济和政治竞争力,而且还包括文化上的竞争力。

在高校活跃的校园精神文化,正是构成社会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

因此,高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精神,从而为丰富社会精神内涵和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保障,为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校自身进步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成果既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它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创造。

纵观高校自身发展的历史,所有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其自身精神的支撑,而大学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

置身于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学生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都能接受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从而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效果。

所以,高校必须要充分重视先进文化对学校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从而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

4、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

从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广义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方面面,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面对着全球一体化浪潮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最先受到冲击和伤害的是作为社会未来栋梁的高校学生们。

所以,努力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免受负面思想的影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高校德育新目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高校德育目标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作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导向,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认知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所谓认知性是指在德育目标中,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五方面的知识、意识、理念的标准。

所谓实践性是指德育目标中,还要有与知识、意识、理念相统一的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要求。

认知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德育目标。

只有将认知转化为实践,做到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认知指导实践,同时实践又形成新的认知,认知与实践交互作用,才能使大学生从中体验道德的价值,进而推动德育目标的内化。

把这个德育目标同以前的德育目标相比较,可以说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强调大学生对目标要素认知要求的同时,还突出了对目标要素的实践要求,而实践要求正是德育目标的归宿与本质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认知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道德文化,它具有丰富的可以影响和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和资源。

它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它不仅包含历史传统美德,亦包含着近代与现代革命传统美德,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尊重、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善于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这一目标要素要求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道德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些具有价值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要素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正向功能。

我国的高校德育是面向21世纪德育,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就需要有一个与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思想文化发展战略。

所以,根据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高校德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增加了新的目标要素。

如“科技伦理”、“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等。

这是时代的要求。

在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满足时代性要求的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德育目标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比如目标当中所提出的“全球普世伦理”、“合作意识”与“未来意识”等。

它要求大学生对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加以吸收、继承和发扬。

三、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适应性是指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时,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要求人们在思想上、道德上适应这种变化,把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规范、道德准则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成为行为选择的价值指针。

前瞻性是指德育目标要有一种超越现实生活内容,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对未来新人的期望和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人,走在社会实际生活的前面和人的发展前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超越现实,但这种超越应立足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

“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一员的使命和作用,从自己做起,自律自爱,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要求,让他们理解与认识社会的要求是任何国家德育目标的根本出发点,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没有这一点,德育目标就会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着眼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着眼于21世纪,逐步养成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全球普世伦理、合作意识与未来意识”又是对现实生活内容的超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期望和要求。

可以说,适应是“本”,“前瞻”是发展方向。

四、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在设定德育目标上,历来就有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不同主张,前者主张德育目标应依据社会要求设定,后者主张德育目标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确定。

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哲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全面考察。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强调了“人”具有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

同时,马克思在论述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指出:

“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个论述强调了:

社会是个体自由发展的前提,个体自由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可见,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者不仅紧密相联,而且还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就其价值关系来说是一致的。

“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一员的使命和作用,从自己做起,自律自爱,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和自己的家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时代和是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德育目标要素既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了个体的价值、思想、道德充分发展的需要,从而把“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科学地统一起来。

五、统一性和层次性的一致性

高校德育目标的统一性是指目标所设定的要素对大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的整体性规格与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以这个目标为框架去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认知与实践。

高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是指目标所设定的要素对大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的内在的连贯的逐渐递进的多层次的规格与要求,这种目标的层次性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状况而设定的具体标准。

这种层次性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层次提出目标,才能使目标更加科学。

它有助于高校德育更紧贴现时代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性、广泛性要求,有助于高校德育目标建设更实际、更实在地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在具体育人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地深入递进;有助于大学生按照自身的需要与道德境界而乐意地进行道德认知并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提高德育教学与实践的有效性,使得德育目标不再停留于“高”、“大”“空”的尴尬境地。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高校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一个崇高理想的定位,是一种远程实现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表现的是一种超越的追求和希望。

而且,在高校的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分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即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的高低,也不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一概统一灌输到底。

很难想象,不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德育目标能够让学生去接受并转化为具体实践。

“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着眼于21世纪,逐步养成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全球普世伦理合作意识与未来意识,并努力把这些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不断地向终极价值目标———‘共产主义’迈进”的高校德育目标是从最基本的底线道德或者底线伦理出发,经过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特殊到一般、由个人到社会、由具体到抽象、由历史到现代、由民族到全球的逐步递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可以说,这个高校德育目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统一性与层次性的一致性特征。

4.试论高校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改革要有前瞻性、预见性、稳定性

纵观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历史不难发现,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钟摆现象,经常从一级转变到另一极。

我国高校目前的课程改革,也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