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661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

2.理解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 3.结合材料,分析并掌握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①影响因素:

气候、地形、动植物的分布。

②农业活动分布:

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①影响因素: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农业活动分布: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3)工业社会阶段

①影响因素:

煤炭、石油、水力等能源资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道路、航道、港口等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②工业区分布: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及地理位置优越、海运发达的地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b.临海型工业基地:

(4)后工业化阶段

①影响因素:

新技术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的影响上升。

②高新技术产业分布:

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特别提醒] 在不同阶段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从采集和狩猎阶段、经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依赖到影响加强的变化的本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不断对地理环境条件提出新的需求。

2.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航海技术落后阶段

大洋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是文化传播的界限;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有限;古代文明多发源于大陆内部,海洋不被重视。

②航海技术发展阶段

大洋逐渐成为交往频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

③海洋资源开发时期

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大拓宽和加深;领海成为各国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②工业化开始后:

a.岛屿可以充分利用海运和港口优势,快速发展经济。

b.海岛成为旅游胜地。

c.岛屿的另一项巨大价值是其周围一定范围内海域的归属权。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

(2)工业社会阶段,资源的分布对工业区布局起决定作用。

(  )

(3)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  )

(4)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  )

(5)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提示:

(1)√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

(2)× 工业社会阶段,资源、交通、科技都会对工业区布局起重要作用。

(3)√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深居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

(4)× 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5)C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优越的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 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地的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图

A:

土地资源 B:

生物资源 C:

矿产资源

问题1 (区域认知)由材料一可知,世界早期农业起源地的共同地理位置特征是什么?

这些区域为什么能成为早期农业的发源地?

提示:

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阳光充足,气温适宜;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大江大河两岸,灌溉水源充足。

问题2 (区域认知)由材料二可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结构有何变化?

提示:

在农业社会,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工业社会阶段煤炭、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后工业化阶段主要是各种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问题3 (人地协调)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

新技术产业多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优越的环境可以提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还可以吸引科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归纳总结]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因素不同

各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对地理环境的要素需求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开展和布局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小,表现如下:

①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

②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思路——横向和纵向

(1)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下图: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路分析如下图:

1.下图中甲为中国攀枝花工业区,乙为德国鲁尔区。

读图完成

(1)~

(2)题。

(1)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能丰富

C.铁矿资源丰富D.廉价劳动力丰富

(2)图示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劳动力素质低下

B.森林资源锐减

C.水资源污染严重

D.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1)A 

(2)D [第

(1)题,比较两图看出攀枝花工业区和鲁尔区都具有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

(2)题,两地工业发展都是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特别是煤炭资源。

两地区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

]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一 冰封的北极是一块白雪皑皑的荒蛮之地,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现在北冰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1600亿桶,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天然气更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近1/3。

北冰洋沿岸的五个国家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相互展开激烈的争夺,2012年俄罗斯科考队率先将一面国旗插在海底山脉罗蒙诺索夫海岭,宣称对这片120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区域拥有主权。

材料二 在琉球群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有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冲之鸟岛,由于海水的长期侵蚀,露出海面的岩礁逐年缩小,涨潮时只有2块礁石露出海面不足半米。

日本政府不惜投巨资加固该岛。

问题1 (区域认知)俄罗斯等国家为何激烈争夺北极地区?

提示: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层逐渐融化,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战略位置的北极引发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

问题2 (区域认知)日本为什么会投巨资加固该岛?

提示:

加固该岛,可以获得从该岛海岸基线以外12海里的领海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问题3 (人地协调)现代社会,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现代社会海洋对人类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海上交通便利且廉价;二是海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底资源可以成为日益减少的陆地矿产资源的最重要补充。

[归纳总结]

1.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阶段性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影响

举例

工业化以前

岛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大陆低,居民、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人口稀少

海南岛、台湾岛、浙江和福建沿海岛屿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近300年内

工业化以后

利用海运和港口优势,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英国在欧洲率先实现工业化;日本战后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发展潜力巨大,成为旅游胜地

我国海南岛、美国夏威夷群岛、东南亚岛屿

岛屿周围海域的归属权得到普遍重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专属经济区的规定

图示法分析岛屿周围的海洋权益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该岛屿沿各个方向的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

(1海里=1.852km)。

(2)根据国际法中的先占原则,哪个国家先发现和占领新生的岛屿,便拥有对该岛屿的领属权。

(3)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均是从领海基准线向海洋延伸的距离。

2.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中的一座岛屿,读图完成

(1)~

(2)题。

(1)在图中放大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温泉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甲处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1)C 

(2)A [本题组考查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适宜建港的条件是港湾优良、港阔水深、风平浪静,③地符合条件;从图上可以看出,岛上有森林、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

区域发展过程图的判读

【探讨1】 结合图中信息,阶段一主导产业类型是哪一种?

提示:

农业。

【探讨2】 阶段二主导产业是什么?

分析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提示:

产业类型:

煤炭、钢铁、机械。

主导因素:

资源。

【探讨3】 阶段三,该区域发展方向是什么?

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

方向:

电子信息和旅游。

依据:

科技发达、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1.读图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

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以此判断该图反映的是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上图分别为区域发展的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

2.根据图例判断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

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上图阶段一:

煤炭资源丰富,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阶段二:

随着资源开采,城区规模扩大,湿地面积减少,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阶段三:

该地区进行了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的大规模整治。

3.归纳变化过程:

根据地理要素的变化,归纳这些地理要素反映的是城市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有(  )

①早期到中期:

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早期到中期:

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

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

传统工业的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2)下列关于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有(  )

①规模:

先增大后缩小 ②规模:

先缩小后增大 ③原因:

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 ④原因:

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1)B 

(2)C [第

(1)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城市规模正在扩大。

(2)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

人地协调——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1月4日,国家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海南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海南岛将成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2018年4月,国务院更是对海南旅游业明确的定位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大力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提升服务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

读海南岛地形图(图1)和水系图(图2),回答问题。

图1图2

(1)海南岛的河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根据河流特征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

(2)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旅游资源应突出的特色是________。

①海滨和岛屿特色 ②古城特色 ③少数民族风情特色 ④园林艺术特色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③

(3)读“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回答问题。

海南岛果菜上市时间表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蔬菜

西瓜

菠萝

香蕉

杧果

荔枝

海南岛蔬菜、西瓜上市时间与我国北方地区有何不同?

为什么?

[答案] 

(1)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分流;中部高,四周低。

(2)B

(3)区别:

海南岛上市时间在冬季,北方地区在夏季。

原因:

海南岛位于热带,光热充足,冬季也适宜蔬菜、西瓜生长,北方冬季气温低于0°,自然状态下只能夏季才能收获。

(教师独具)

题组1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1~3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B.矿产资源丰富地带

C.山麓和丘陵地带

D.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

2.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

A.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

B.从事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

C.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D.采集和狩猎

3.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A.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B.大江大河源头、三角洲,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C.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D.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1.C 2.A 3.B [第1题,由图示可知,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麓和丘陵地带,C对。

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海运,A错。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对矿产资源没有需求,B错。

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安全性差,不适宜狩猎,D错。

第2题,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A对。

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不占主要地位,B错。

当时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只有少量第三产业,C错。

采集和狩猎不占主要地位,D错。

第3题,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可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A正确。

大江大河源头,水热条件组合可能好,但地形条件差,不是集中分布的地区,B不可能,选B。

可能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正确。

可能位于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D正确。

]

题组2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古以来,海洋与人类关系就十分密切

B.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沿海地区

C.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和城市向内陆集中

D.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

5.海岛经济开发的潜力包括(  )

①海运和港口优势 ②优美的自然景观 ③丰富的土地资源 ④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4.D 5.A [第4题,古代,人类主要活动在内陆地区,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很小;古代文明大多发源于大陆内部。

目前,世界上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

第5题,充分利用海运和港口优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一般来说,海岛面积较小,人口较少。

]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16探索

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年代,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逐渐加大,这主要是由气候的差异造成的。

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大西洋的东岸,北冰洋的南岸;从纬度位置来看,欧洲全部位于中高纬度,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冬季寒冷。

由于欧洲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冬季相对温和,但自西向东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气温越来越低,从而使得在没有保温材料使用的时候,人们只能依靠增加墙壁的厚度来防寒。

因此,自西向东,墙壁的厚度不断增加,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教材P17思考

早期农业起源地区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因为这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农业社会阶段,早期人类栽培植物活动的发展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往往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