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53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docx

大河中学民族团结教育读本

2015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大河中学

民族团结教育读本

(校本教材)

三都县大河中学编著

前言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大河镇大河中学坐落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

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

 

第1章绪言....................................2

1、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2

2、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2

第2章我国的民族概况...........................4

1、我国的民族组成······························4

2、我国的民族分布······························4

3、西南少数民族·································9

第3章部分少数民族名人榜·····················21

1、部分少数民族名人··························21

2、中国近现代部分少数民族名人·················22

第4章结束语·····························25

 

第1章绪言

1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及党的十八大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性质: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原则: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

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2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针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

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

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使用多种形式、

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

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2章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的民族组成

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为:

1、彝族2、白族3、藏族4、傣族5、佤族6、侗族7、哈尼族8、苗族9、拉祜族10、纳西族11、景颇族12、水族13、怒族14、僳僳族15、独龙族16、布朗族17、基诺族18、羌族19、门巴族20、德昂族21、阿昌族22、普米族23、布依族24、珞巴族25、仡佬族26、回族27、东乡族28、撒拉族29、保安族30、维吾尔族31、土族32、裕固族33、锡伯族34、俄罗斯族35、塔塔尔族36、哈萨克族37、柯尔克孜族38、塔吉克族39、乌孜别克族40、高山族41、畲族42、黎族43、壮族44、瑶族45、京族46、仫佬族47、毛南族48、土家族49、满族50、朝鲜族51、赫哲族52、蒙古族53、达斡尔族54、鄂温克族55、鄂伦春族56、汉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僳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但是它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我国56个民族发展的认定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甚至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中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期被压迫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他们的民族成份,提出自己的族名。

到1953年,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有400多个。

为了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

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

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

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

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

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

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解决了民族工作中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有这样一句歌词:

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也时时的提醒我们自己,我国有56个名族,而且情同手足,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员。

我国的少数民族,第一是人数多,加起来有1亿人口;第二是居住地域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加起来占国土面积的64%,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第三是混居程度高,一个民族常常散布于许多地方,一个地方常常生活着若干民族。

在中国,保持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实现人民的团结,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

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我国的民族分布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约1.1亿,但是居住地区广阔,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边境线约有2.1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

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

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

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

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

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

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

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

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

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

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

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

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

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

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

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

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是当地主要少数民族仅与汉族杂居,还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杂居。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

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

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族与藏族杂居。

同样,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例如上海市虽以汉族为主,

但是也有37个少数民族的居民。

就全国而言,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或县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

所以,我国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状况,是在各民族几千年不断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

这种民族分布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学习,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

具体情况下表: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

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

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

贵州省。

朝鲜族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

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

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

云南省。

哈萨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

云南省。

黎族

海南省。

傈僳族

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

云南省。

畲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

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

云南省。

水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

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

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

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仫佬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

四川省。

布朗族

云南省。

撒拉族

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

云南省。

普米族

云南省。

塔吉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

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

云南省。

保安族

甘肃省。

裕固族

甘肃省。

京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

云南省。

鄂伦春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赫哲族

黑龙江省。

门巴族

西藏自治区。

珞巴族

西藏自治区。

基诺族

云南省。

水族

贵州。

3、西南地区民族

∙西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对应的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大部以及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

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种类29个,民族人口四千三百多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2%。

具有族群含量大,人口密度高等特点。

当地独有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并促进了该区域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民族文化自觉程度的提高,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

1、傣族

傣族----简介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

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

 

2、布依族

布依族--简介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

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

 

3、侗族

侗族----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

 

4、阿昌族

∙阿昌族--简介阿昌族人口共有2.7万余人,为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

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

 

5、纳西族

纳西族----简介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

6、白族

白族----简介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

..

7、苗族

苗族----简介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

970,000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

8、哈尼族

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

9、藏族

藏族----简介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为汉语称谓,自称番,(藏语..

.

10、基诺族

基诺族--简介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勐旺、勐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勐腊县的象明、勐仑等地。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申即为尊崇舅舅的...

11、独龙族

∙独龙族--简介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

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

12、傈僳族

傈僳族--简介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13、仡佬族

仡佬族--简介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14、普米族

普米族--简介普米族共有2.9万多人。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和宁蒗等县。

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

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

15、布朗族传统节日,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简介布朗族共有8.2万多人。

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地,其余的分布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永德、双江、耿马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景东等县。

布朗族是一个善于种茶和制茶的民族。

 

16、德昂族

德昂族----简介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

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

17、拉祜族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族先民属于古代羌人系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

 

18、珞巴族

珞巴族----简介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居住不同地区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

 

19、门巴族习俗,门巴族服饰门巴族----简介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

门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

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

.

20、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

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

21、佤族风俗习惯,佤族服饰佤族----简介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