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490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docx

必修2第一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012年月日

课题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课时

第1课时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

学生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

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

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

注:

编排三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

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

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

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

教师:

大家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中有很多横行和纵行,我们该如何认识这张表呢?

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以下问题。

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

准备好预习提纲接受检查

 

学生说出预习过程中的疑惑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

多少个纵行?

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

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零族元素都是什么种类的元素?

为什么把它们叫零族?

6、第Ⅷ族有几个纵行?

7、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到ⅡB之间的元素名称,它们的偏旁部首有什么特点?

说明什么?

8、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

9初步学会画周期表框架结构图(仅限主族和零族)

教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短三长一全;七主七副Ⅷ和零。

探究2:

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然后回答方法,最后教师总结,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并让学生当堂训练学案例2和3。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讨论,让他们深刻理解由原子结构或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对点训练巩固当堂所学。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位置的判断,那么,周期表中各族元素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碱金属元素及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对

比学习两族元素相似点,总结各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以问题的形式层层递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教学设计

2012年月日

课题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课时

第2课时

1)学生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学生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4)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

重点

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教学难点

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

卤族是指哪一族?

教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

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

教师:

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实验1],[实验2]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由此,我们得出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学生:

由于元

素化学性质与

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密

切相关,碱金属

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上都只有

一个电子,因此

它们应该具有

相似的化学性

质。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学生]有关系。

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

看看他们的性质有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

探究点二:

卤族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

展示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请大家根据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表格:

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

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的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1]、[实验2]

[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但一般之中有特殊。

由此可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由此,我们得出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2.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ROm)的酸性强弱;

4.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而知道了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学生总结后板书

 

[学生讨论、分析]

教学设计

2012年月日

课题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课时

第3课时

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自身辨别概念的能力,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产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

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

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

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展示答案

提出困惑

 

思考讨论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2、核素和同位素

(1)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原子叫核素。

如如氢元素有

H、

H、

H三种不同核素。

教师:

思考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探究二、比较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一种原子。

即:

原子=核素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核素),互称同位素。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略。

合作学习

 

研究

 

总结

 

探究

 

当堂检测

教学设计

2012年月日

课题

课时

1课时

教学

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2012年月日

课题

课时

1课时

教学

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2012年月日

课题

课时

1课时

教学

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