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468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

2017.9.27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较图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的是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在这次教学前我认为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准备了课件,让学生把副页2的图形剪下来备用。

这节课能够很好的进行下去。

但在让学生上台展示学具的时候,我发现用学生的学具进行展示时,由于图形太小,造成后边的学生看的不是太清楚。

所以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玩做好多方位的预设,尽可能预设出课堂中能出现的种种情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控课堂。

但在这节课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供大家参考。

主打以学生的交流合作、动手实践、以教师引导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经历多次合作,在引导中得出猜想,在实践、交流中互相验证,感受新知,认识到对比图形大小的具体方法。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获得成功的体验。

2017.9.28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是找出平面图形的底和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材进行了调整,通过同学之间“比身高”的情境,让同学们感受到高矮的区别,以及测量身高的方法:

身站直、双脚并齐、垂直测量,才是一个人的真正身高。

进而引出要图形比身高的话题测量图形“身高”的的要求。

就这样很自然的导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去。

图形的教学时只靠看、说,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这只是学生视觉感观、表达能力的体会是间接接受的信息。

所以在探究新知环节我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套学具(硬纸板做的梯形、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同学“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方式去亲身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

然后让他们“量一量”,再“比一比”,通过比较出各个图形的高与矮,进而比较出图形中高的长短。

这样做就能大大加强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亲身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学得知识、获得成长。

2017.10.9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教材是教学用的基本素材,但课标要求我们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这就是说要根据班里学生的学清、以及教学内容的情况,合理的调整教材或者是进行修改。

现在我正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比如,在以前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是先出示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引出对它面积的探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进行计算。

然后再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而我的方法是拿出一个长方形,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然后把长方形从中间剪开再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通过这种方法,学习面积转化的时候少了一道弯,我认为比以前的那种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的也扎实了些。

所以我们教学不要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教材怎么编,就怎么教。

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实现教学的升华。

2017.10.1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将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感觉我所选用的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一点从课后练习和课下作业的正确率上就能显示出来。

所以今天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

在昨天下午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用硬卡纸或者硬纸板分别剪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各一个,并测量出每个图形计算面积需要的数据求出它的面积。

上课以后,首先利用孩子们准备好的手工作业回顾旧知,复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且再次重温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到过程。

然后我让同学们拿出平行四边形,如何能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对于这点,大部分同学们的想法都是连对角线,有极个别的同学没有想到,在小组成员帮助之下也很好的完成了下来。

下面我以“对于刚才我们操作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之下,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同学们一筹莫展时,我又一个问题“被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呢?

”的抛出,,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都说它们一样大,我接着说:

“什么一样大?

”“面积一样大”,“谁来动手试一试”,说到动手同学们都很热衷,纷纷动起手来,在学生充分活动以后,我找出两名同学到讲台上来演示比的过程。

接下里来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发现:

有的说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有的说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一样的……就这样在学生逐步完善了发现的信息以后,我们又来重新讨论它们俩个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让同学们在动手时间、合作探究中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017.10.16

教学随笔

今天的课堂上涉及到列式计算,关于列式计算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如:

4.5除以3与1.5的和,商是多少?

      0.5乘以4.8与3.5的差,积是多少?

      5个7.5除以18,商是多少?

首先把题读两遍,弄清题意。

然后在读的时候边读边写,“乘”、求积就是写“×”,“除以”、求商就是写“÷”,求差就是两数相减,求和就是两数相加。

这就是第一步,先写出在这个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步骤。

再重新审题,理清运算顺序。

我在这一环节一般是利用“观察问题、判断运算顺序”的方式教学。

例如:

上面的第一道问的是“商是多少”,而在这个混合运算中只有除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步骤,最后求的是商,所以第一步要先算加法、第二步才是除法,在此加法算是还要添上小括号;第二道算式中有乘和减法两种运算步骤,最后求的是积,所以这道题第一步计算减法、第二步计算乘法。

还要在添上小括号把减法括起来;在第三个算式中有乘法和除法,并且结果求的是商,最后需要计算除法。

所以该题是先乘再除。

这就是我针对列式计算的思考。

2017.11.09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刚过,处理好考试的各项事宜,我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想进行新课。

今天上午第一节是数学课。

本节课的重点探讨的是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

因为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的时候,都是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当这个物体被平均分的时候,学生理解起立比较容易。

而今天所学的知识是在上一次学习的基础上,不但可以用一个物体表示一个整体,还要用多个物体表示一个整体,学生这就在理解上遇到了一个坎。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一开始没有出示已经准备好的课件,也没有让孩子提前预习,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只是本能的模仿,没有从根本上理解。

大部分学生是看不懂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我打算从孩子的现有知识出发,首先回忆旧知,让学生纷纷说一说自己对于分数的认识和了解。

孩子们提到:

分数的组成、举例说出一些分数,当学生们举例说出一些分数后,我就追问:

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刚开始说的不是很完整,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中得出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我重点强调两点:

一是“平均分”,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二是要说明这个分数表示的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因为这个分数不是单独存在的,是相对而言得出的结果。

所以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也为让学生理解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的理解作为铺垫。

这是我再追问:

“还可以如何表示?

”有一个同学(学习程度比较好的)提到:

“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1个苹果就可以表示为”。

“同学们,这样说可以吗?

”同学们这是都犹豫了起来,不知所措。

我就想,这是要给学生们一个定心丸,“在开始学习分数是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去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表示分数,”同时板书出课题,就这样自然的引入到了本节课的新知的探究中去。

反思本课也有不足之处,巩固练习环节的第4题,进行的太快,只是我和学生一起读题,分析了这些分数在具体情境里的意义,应该让多找一些学生说一说,增强它们的认识和体验。

还可以在举出生活用到分数的一些具体实例。

2017.11.13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饼》的教学反思

我向来都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不知怎么匆匆的讲了这一课,可以说这节课上的很失败。

教学效果虽然还可以,但过程很糟糕。

课前准备不足,课件掌握不熟练。

我教学用的课件多数都是从网上下载而来的,然后根据自己的事件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很好自己制作课件。

这节课的课件下载下来以后,就匆匆的看了一遍,进行了调整就上了用了。

对于课件的熟练程度不够,了解的不够透彻。

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不够,说实话要想写一篇完整的教案是很费时间的,所以抄教案就行了习惯。

好习惯很难保持,坏习惯一学就会。

我也抄教案,但在抄的时候是根据“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进行的,适合自己的就要采取,不适合自己的就不要抄,抄出以前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

超周备课是我的习惯,这一课的教案我早已经写完,但在课前我没有很好的从教材、教案里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内容。

以致在教学时,思路跟课件走,完全依赖课件。

没有目的性,缺少思维的火花。

2017.11.1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与除法》的教学反思

分数与除法一课主要探讨的是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了解分数各部分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这一道理。

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多个情境,并分层次呈现出来。

让学生来思考、推理、验证。

增强学生的认识于体验。

教学要“走下去”,上课教学时老师往往喜欢站在讲台上,博览群雄,认为能看到全体学生的情况。

而不愿走下去,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后几排和全体学生近距离接触,去了解他们对于新知的掌握情况。

2017.11.15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很多,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从几个相等的分数之间找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得出。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节的知识,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真正含义,我就用一个故事的形式贯穿了整节课的始终。

故事说的是阿凡提的故事,有一个老爷爷给三个儿子分田地,老大分拿到这块地的,老二分到这块地的,老三分到这块地的,老大和老二看到老三的数字大,不高兴了,说老爷爷偏心,不公平,正巧被路过的阿凡提看到,阿凡提笑了起来,给他们说了几句话,它们不争吵了。

课程一开始,就以这个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老爷爷分地到底公平吗?

阿凡提又说了什么?

他们三兄弟不争吵了。

接着让学生从三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分析,每个人具体分到了多少田地,从而对比出这块地的==,证明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这是还不能总结出分数基本性质,就有出示了三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这个长方形的、、,进而观察它们也是相等的。

再次把两组算式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算是的分子、分母都是怎样变化的,才能保持让各分数之间大小相等。

通过小组间的尝试、计算、验证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又回到这个故事中,用自己所学会议当时阿凡提是如何给三兄弟说的,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

在以前的教学这一课时,时常遇到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去加或减一些数,在这一问题上有部分学生经常出错,所以这次的拓展内容我是把分数同时去加上一个数作为例子让学生思考,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加法或减法时是否适用。

这样做既能证明分数基本性质的科学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2017.11.17

对于“故事化情境的导入”的思考

因为个人原因,历来我的数学课堂给孩子们讲故事,这就缩减了我在数学课堂上导入的形式,我的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大多为复习导入或者直入主题——开门见山的板书课题。

久而久之教学就失去了趣味,尤其是数学课堂。

(在这里说句实话,班里的孩子还不愿意上语文课,愿意上数学课,因为语文课上繁琐的知识:

字词句段篇章,形形色色的题型、学习内容,需要背诵、背写的比数学多得多。

让它们失去了乐趣,而数学课堂每次都是例题,类似的练习,做起来容易,学起来比语文较快捷、效果呈现快、呈现度高。

在本单元由于第二课时分数再认识

(二)的失败经验,让我彻底的明悟,没有充足的准备,肯定上不好课,上不好课,就是误人子弟。

因此我课下常研读课标、教师用书,了解编者意图、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让他们在有限的40分钟最大化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

于是我就想从导入上下功夫,一节课的好坏,学生是否注意听讲,导入是重中之重,如果在导入上失了兴趣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接下来的课对优等生是没有差别的,但对于学困生,尤其是有些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差别是很大的。

在课的一开始如果引起了这部分学生的兴趣,他就会认为“还有点意思,听一会儿”,尤其是在故事中留有疑问的悬念的时候,学生就会有一个探究问题答案的想法,为解答疑惑而继续探究下去。

这样就很大了提升了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

案例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分饼》一课的导入是以西游记里的人物为依托,自编的一个小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他们中午去化缘,得到了3张饼,可有四人,3张饼该怎么分?

猪八戒想,我的肚子大,我至少要吃一张饼。

孙悟空想,那个呆子,整天好吃懒做,不能让他多吃一口。

现在我们都很饿,我要好好分一分,每个人分的一样多才行!

由此引出了“分饼”这一任务,就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了课堂的教学中去,也很大程度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是以阿凡提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

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三分到了这块的

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

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在故事结束以后,提出: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

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一位的重复下去,课课如此,天天如此。

结果也会想以前一样,失去兴趣。

因为思维是活的、活跃的、没有新鲜的、异样的因素去刺激它,它就会沉淀下去,失去学习的兴趣。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要适时的调整自己课堂的导入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如果遇到和课题比较贴切、能够引经据典的小故事就要加以利用,拿到课堂中来。

有时就需要开门见上,直入主题的直接讲课。

有时课程内容与上节课练习非常紧密时,就要进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017.11.20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约分》一课的教学反思

约分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3.5的倍数特征和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分层递进、感悟最简

在课的开始,我首先通过前两天讲《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用到的阿凡提的故事,让学生再次经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到这三个分数表示的多少情况下,对比出它们之间的复杂与简单之别,从而得出三分之一最为简单,不管是说、些、还是想。

让学生体会到最简分数的第一层含义。

紧接着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一个情景图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最简分数的优点和方便之处。

为下面学习以及理解约分做铺垫。

在约分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约分的必要性和实用型。

约分可以是分数在表示多少不变的情况下,更容易操作。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两点:

一是分子分母“同时”变化,二是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公因数),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最简分数的第二层含义,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数就是最简分数。

以生为本,和谐发展

在探究“二十四分之八约成最简分数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来说,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因为约分的形式有多重,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分子和分母可以同时相同的数,这时肯定了他们的做法,并着重介绍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一次性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从而让学生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2017.11.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大小》的教学反思

——之先入为主

今天的数学课上教学的是《分数的大小》,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会正确比较分母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动画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数学教材上学校平面图的情境换去,换成了孩子们喜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话题:

“羊羊运动会”中的赛跑时出现的问题。

而数字没有改变。

当学生们看到这个画面,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纷纷议论了起来。

都在为喜羊羊和沸羊羊的胜负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对于这种不同往常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还是一筹莫展。

这个环节如果像书上那样让学生动手去分一分,我认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6份和7份,学生们可能分的不平均,不规范。

结果会有失公允。

所以这一环节我以课件展示的形式进行的。

通过课件出示以后,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

思维为导、先入为主

通过画图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这两个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那你还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

这时学生们思索了起来,在他们思索的时候,我给他们提示出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分数比较的情况(让他们回忆起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较?

同分子的分数如何比较?

)、还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在改变分数的分母、分子的同时又不改变分数的大小。

就这样在引导下孩子们想到了多种方法。

有的说把分母化成一样的分数,有的说把分子化成一样的分数。

紧接着我让几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做法并分类总结化成分母一样或分子一样。

就可以比较这些分母、分子都不同的分数。

下面继续给大家明确通分的含义:

就是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这是孩子们就疑惑了,那把分子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是什么?

为了区别记忆,我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通分子”。

在下面的练习中引导大家总结了何时通分容易(如

等,没有明显特征的两个分数)、何时通分子简单(如

等,分子之间是倍数关系的)。

又有的时候通过观察分数的整体结构(如

这样,一个真分数、一个假分数;

这样,一个大于

,一个小于

,出现假分数时,化成带分数再观察比较;

这一类,同1都相差一个分数单位的分数),就可以直接观察出分数的大小。

在以前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我是重点是放在了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上,而在课堂教学时很少设计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即使有也一带而过,它的光辉被通分盖过。

而这次的教学我是把它们放在了同等的地位,学生们提出了这两种看法,都给予肯定、引导,没有厚此薄彼,做到了一视同仁。

在学生们解决异分母、分子大小的时候也是提出你是将它们通分母简单还是通分子容易。

这样很大程度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在此我也发现李佳亮尤其对于通分子在行,每每做的得心应手、效率又高。

其他同学做题是两种方法也都有涉猎。

而在以前的教学时,学生几乎用的都是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对于通分子的方法而感到疑惑不解。

即使后来再解析,也收效甚微。

古语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则是“收之桑榆,失之东隅”

由于这次的引导、练习,学生对于通分和通分子掌握的较好,能迅速的比较出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两个分数。

但在下午的练习中出现了问题,有一个只让通分的练习题,有些学生把分数化成了分子相同的分数,这就是他们曲解了通分的含义,把通分母、通分子看成了同一个概念。

本节课教学中的困惑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是理解通分的含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而通分的最佳方法是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这一理论对于分母是互质的分数是分毫不差的,如

等这些分数。

如果遇到

这些分母之间是一般情况的,不看分母之间的情况,就直接用两个分母的乘积做公分母,没有找出分母之间的最小公倍数,再通分。

在这里我的困惑是,是随学生的做题习惯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作共分母都可以?

还是必须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