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043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docx

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卷学业水平达标3

阶段质量检测

(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A卷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

选A 血红蛋白分布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解析:

选D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如能分泌促胰液素;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会改变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3.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解析:

选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由兴奋部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4.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

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C.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D.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解析:

选D 神经细胞A与神经细胞B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称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是单方向的,不能从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

由于药物干扰A、B细胞间兴奋传递,因此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作用时间会延长。

5.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析:

选A 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的,与生俱来,故而是可以遗传的;过敏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第三道防线的体液免疫,为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所有的异物都起识别作用,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的是特异性免疫。

6.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选D 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项错误。

7.下图所示曲线表示一只成年雄性家兔血液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A物质可能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②A、B两种物质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③B的变化对A有反馈调节作用 ④B物质是由睾丸分泌的

A.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

C.①③④正确D.②③④正确

解析:

选C 切除睾丸后,B激素含量下降,说明B激素是雄性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脂质;A可能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也可能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有反馈调节作用。

8.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

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

尿液

血浆

体积(mL/

单位时间)

Na+

(mg/kg)

K+

(mg/kg)

Na+

(mg/kg)

K+

(mg/kg)

注射食盐水前

25

15

35

155

45

注射食盐水后

40

12

30

135

37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解析:

选B 由表格数据分析,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血浆中Na+浓度降低了,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注射食盐水后尿液多了,则抗利尿激素减少了,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该过程无关。

9.下面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解析:

选C 刺激肌肉,信号先传到电流表左边,产生电位差,再传到电流表右边,产生电位差,所以电流表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应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故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10.雪后初霁,有些同学在草地上打雪仗。

他们把雪团放在手里,过了一会儿,发现手比未放雪之前要热乎一点,下列对此现象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握雪后,手部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体温调节中枢

B.此过程中,机体某些细胞耗氧增加,代谢增强

C.此过程中,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D.整个过程中下丘脑的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解析:

选C 当受到寒冷刺激后,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也收缩。

1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解析:

选C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液无法排出,但不影响胰岛素的排出,激素是弥散到体液中的;血糖水平的高低能直接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理可能是抗体把自身的胰岛B细胞当做抗原进行攻击,使胰岛B细胞受损,数量减少,导致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低,血糖浓度高。

12.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7N9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B为有关的物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

A.禽流感病毒H7N9侵入机体后,能刺激T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

B.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7N9清除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解析:

选D 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物质是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T细胞成熟于胸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0分)下图表示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回答有关问题:

(1)甲图中①~⑤代表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其中效应器是________(填序号),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若在甲图中①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传至效应器引起反应,则电流表A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电流表B的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若在甲图中的④处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A、B的偏转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代表未受刺激时的膜电荷分布是____(填标号),形成此电荷分布的原因与____的跨膜运输有关。

乙图中能产生局部电流的是________(填标号)。

(4)若丙图中释放的③可以促进Cl-进入细胞,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5)若在丙图所示的⑤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甲图中①,发现电流表B不偏转,但发现丙图⑤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该药物是抑制了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的功能。

解析:

(1)传入神经的始端是感受器,传出神经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效应器。

判断反射弧中感受器和效应器有两种方法:

一看突触:

在突触中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只能从前往后传,所以前面的①是感受器,后面的⑤是效应器;二找神经节:

②的细胞体在中枢以外,且有神经节,这条神经就是传入神经,连着它的是感受器。

(2)当在①处刺激时,电流计A上端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下端仍然为内负外正,所以会出现第一次偏转(向上);当电流计A下端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上端仍然为内负外正时,会出现第二次偏转。

同理,在电流表B中也会出现同样的偏转情况。

当在④处刺激时,由于在突触处兴奋是单向传递的,仅有B的下端出现负电荷,故只能出现一次偏转,而兴奋不能传到A,故A不偏转。

(3)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产生的原因是K+外流,当受到刺激时兴奋处的电位会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4)丙图中的③为神经递质,如果能促进Cl-进入细胞,则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然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状态,不能兴奋,即受到了抑制。

(5)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说明这种药物对神经递质的产生没有影响,即不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突触前膜和突触小体都没有受影响,但是给予药物后,发现神经冲动被阻断,所以药物的作用是使突触前膜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不能将兴奋传给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

(1)⑤ 传出神经末梢和相关的肌肉、腺体

(2)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A不偏转,B偏转一次 (3)① K+ ② (4)抑制 (5)⑦

14.(8分)如图,甲、乙、丙表示内分泌腺,字母表示激素(其中激素C的分泌受H的调节),数字表示生理活动。

请回答下列关于下丘脑对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调节过程的问题(“[ ]”内填字母、数字与甲、乙、丙,“____”上写文字):

(1)图中属于下丘脑自主神经调节的是[  ]。

寒冷刺激时,以神经调节为主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直接参与产热调节的激素有[  ]__________与[  ]__________。

E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高盐饮食后不喝水,机体通过⑥的调节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